火车上源源不断的水从哪来?车上的排泄物又到哪去了?说出来别不信

2024-10-02 08:55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车上的排泄物又到哪去了





坐火车或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但火车上的“秘密”,却很少有人知道。乘客在使用火车卫生间的时候,这些粪便排到了哪里,是直接排放到铁轨上了吗?为何,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源供应,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火车半夜行驶时,乘务员为什么会强行拉上窗帘?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01
火车上源源不断的水从哪来?
火车排泄物去哪了?
铁路时代,作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火车无疑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长途运输工具。然而,有种长期被人忽视的顽疾,就是列车上那些原始简陋的直排式厕所,
它们给沿线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隐患。

19世纪晚期,
直排式厕所在列车上的使用可以说是普遍状况,当时的设计十分原始,基本上就是在车厢底部开一个洞,任由污物直接从车厢底部排出,掉落在铁轨上。火车开动后,由于行驶中产生的气流作用,粪便常常被喷溅到沿线十几米开外,污染了大片农田。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年代火车的车速较慢,否则污染范围只会更加广泛。
车厢内部的环境就更为恶劲了,由于缺乏任何污物收集设施,臭味在密闭的车厢内翻涌蔓延,熏得乘客们难以呼吸。一些胃口较差的旅客甚至会因为难以忍受的味道而反胃呕吐不止,弄得自己一身狼藉。
更有乘客描述,有时厕所的臭味实在太过浓郁,以至于许多人都用手帕捂住口鼻,生怕自己会就这样窒息而亡。除了给乘客带来如此糟糕的体验,直排式厕所也给铁路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清理压力,由于排泄物在轨旁持续堆积,
铁路部门不得不派出大量工人进行清理,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转机发生在20世纪初期,真空集便系统的出现为这一困局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这套系统利用真空原理,将污物集中收集在车厢底部的一个密闭箱体内,箱体内装有特殊的化学药液,能够对污物进行初步的分解处理,大幅减少臭味的产生。同时箱体外设有强力的抽风机,可以把剩余的少量气味抽出车外。
列车到站后,工人们就会用专门的吸粪车将污物箱内的污物抽出,运往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彻底无害化处理。就这样,沿线一带终于解脱了被污染的命运,旅客也再也不用忍受熏天的粪臭了。
时至今日,现代化的火车厕所间设计别致精巧,内部洁净如新,大部分乘客都表示,如今的厕所甚至比家里的卫生间还干净整洁。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几小时的列车旅途会被臭气熏得欲呕了。
不过,环保意识的滞后也成为了新的顽疾,许多旅客对于珍惜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仍然不足。有人擤了把鼻涕就将纸巾往墙上一贴,这些疏于管理的小毛病叠加在一起,也会让这些美好的公共设施逐渐失去光彩。
为何水能源源不断?
在火车时代,车载水箱的存在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毕竟,无论是为了满足旅客的生活用水需求,还是为了确保列车上的卫生设施正常运转,都需要有一定的水源储备。
早期的火车车顶一般都采用了弧形设计,为的就是在这个弧形结构的内部安置储水设施。每一节车厢内都设有一个容量约800公斤的大型水箱,储备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十小时左右的正常使用。不过,如果是长途跨省的行程,中间难免需要补充水源。当火车开始长时间的行驶后,工作人员就会密切关注剩余水量的变化,一旦发现储备不足,他们就会提前与沿线的补给站点联系,待列车到站时立即对水箱进行补水。
沿线的主要火车站或者补给点附近,通常都会预先建造一口大型水井,专门用于储备供应火车用水。这些水井的水源均经过三级过滤和消毒处理,确保水质达到生活用水的卫生标准。
早期的补水方式相对比较原始,工作人员需要人工用水桶一桶桶地将水源从水井加注到车上的水箱内,效率极为低下,而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现代化的补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如今,火车到站补水已经变得高效便捷,只需要将列车上安装的输水管线对准站台上的输水口,接通高压水枪,几分钟钟的工夫就能将整节车厢的水箱填满。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缩短了火车在站点的停靠时间,有利于缩短整体的行程时间。
当然,为了确保整个供水系统的卫生安全,铁路部门也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他们会定期派出专业检测人员对车载储水设施及站点输水管线进行全面检查,检测水质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并及时对可能滋生细菌的区域进行全面消毒。除了严格把控水源本身的质量安全,铁路部门在乘客乘车过程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规范性要求。
他们呼吁广大旅客在使用火车上的生活水时要文明用水、勿浪费水源,共同维护整洁的公共卫生环境。事实上,水资源的宝贵及紧缺性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当然在火车上也不止这两个秘密,还有很多的秘密让我们探掘,就比如火车长时间运作,驾驶员是否会有疲劳呢?
临近正午,C28次列车缓缓停靠在北京丰台站16号站台。站台下,一扇小门半露在地上,几人走下台阶,猫腰进入。这队人是北京丰台站客运车间上水甲班,他们要给C28次列车注水。
注入车厢的水,正是暑运路上旅客们饮用及生活用水的来源。为了让列车“喝饱水”,他们早已在车站等候。站台下,门内挑高2米有余,宽窄仅容两人侧身通过。进入通道,一侧清灰墙面约1.5米,上水管贴壁架设,上面是道床、铁轨、列车转向架;另一侧是清灰墙面,斜上方一架架LED灯源,连向远处,一眼望不到头。
一阵热风袭来,通道内顿时升高了五六摄氏度。带班人姚亚志告诉记者,“动集列车空调排风口在车下,一过热风口,汗就往下流。”C28次列车在丰台站停靠不到1小时,就要改为C27次列车发车,所以全列不断电。“时间紧张,得顶着热风上。”姚亚志说。
动集列车8节,上水班组3人,姚亚志负责前两节车厢。只见他拎起上水皮管,皮管前端直挺挺地竖了起来,软皮管前端还接了一截约50厘米的硬连接管。“上水口得有快2米了,必须得接一节硬管,才能使上劲儿。”姚亚志说着,举起上水管顶入列车上水口。“推进两三个凹槽,上水管就固定好了。”他松开皮管,开启上水阀。管子颤动,清水源源不断注入列车水箱。
约莫三四分钟,另一侧上水口开始出水。原来,列车水箱在车厢顶部,对称设计,两侧都有上水口,水箱满了,另一侧就会溢出。姚亚志迅速关闭水阀,拔出水管那一刻,水花四溅。虽有准备,但他还是湿了大半衣衫。一般来说,若列车停靠时间长,上水工一般会等一会儿拔管,这样上水回流,就没有存水了。“但C28次是站折车次,停靠时间短,时间紧迫,不能等了。”姚亚志说。
第一节上水完成,姚亚志快步走向第二节车厢。这节上水口比刚才低一些,上水时间也更长一些。上水班组工长李鹏飞解释,像C28次这种动集列车,二等座水箱容积是1000L,能盛水1吨。因为运行期间旅客耗水量不一样,上水时间也存在差距,最长需要15分钟。
“丰台站一层站台是中空设计,站台下通道550米,列车的上水、吸污等作业,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完成。”该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张琳介绍,改为地下通道作业后,安全得到保障,作业不用停工避车,上水效率也提高了。
“上水完毕,上水完毕。”对讲机传来呼唤,前方两人已经完成后续车厢上水。姚亚志开始逐一检查上水设备设施归位情况,走到站台中间位置时,通道仅剩1米5左右高,只能弯腰通过。
5分钟后,上水一行人穿过站台底部,从另一侧爬上站台时,已经有旅客陆续来到站台准备乘车。“看,那几个人浑身都湿透了。”有旅客说。姚亚志几人听见旅客说话,互相瞅了瞅,会心地笑了。对大家来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湿透衣服的,也不知道是水还是汗。
在铁路运输行业,旅客和货物的安全运输无疑是头等大事,而司机作为驾驶列车的关键岗位,其精神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行车安全。因此,为了确保驾驶员时刻保持专注和体力充沛,铁路部门实行了严格的8小时轮班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规定,每位火车司机的工作时长被严格限制在8小时以内,一旦超过这一时限,他们必须立即交班,让备勤的其他司机接替自己的岗位,而自己则回到休息室补充体力。在轮班过程中,双方还会进行详细的交接,将当前的行车信息、线路状况等所有数据一并移交给接班人员,确保驾驶工作万无一失。
而在火车每天的夜间行驶过程中,列车长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主动为乘客拉起车窗的窗帘,看似简单的这一动作,实则蕴含着多重人性化的考虑。首先,夜间拉起窗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乘客保护隐私,避免外界的视线窥探到车厢内部。
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乘客在睡眠时的隐私,也可以防止一些心怀叵测的人通过窥视而窃取乘客财物的机会。其次,车窗没有窗帘的遮挡,意味着车厢内可能时常被外界光线扰眠,这对于在长途列车上想要好好休息的乘客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困扰。
窗帘的存在则很好地营造了一个黑暗宁静的睡眠环境,使乘客能够安睡到天明。此外,拉起窗帘还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一旦发生玻璃破碎的情况,车上人员会被溅射出来的碎片波及到,即使是细小的玻璃渣,只要进入人体也可能造成严重割伤,影响生命安全。
当然,乘务员在夜间拉起车窗窗帘,也是出于工作方便的一些考量,在睡眠时分,乘务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各项检查和维护工作,比如清点人数、检查票据、整理座位等。如果此时车窗保持透明开放状态,乘客的视线和隐私都将受到影响,极大增加双方的不适感,而在窗帘的遮挡下,乘务人员就可以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列车整洁有序、运行正常。
每一项人性化的设计,都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作为旅客,我们不应对此视而不见,
而更应该用理解和体谅的心态去包容和支持。

数字化转型行家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