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发展根基 增强发展势头 持续保持全疆领先态势——2024年哈密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文摘   2025-02-05 12:40   新疆  




2024年是丰收之年,是哈密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大跨越之年。2024年度,哈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为1084.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增速居全疆首位,这也是哈密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两年居于全疆首位。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哈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建设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总体定位,加快构建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强链条、育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坚持转型升级、促进资源转化,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一系列招商引资落地生根,一系列科技创新开花结果,一系列扩能提质加速发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勃勃生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增速位居全疆第4位,以一域之光为全疆大局添彩助力。

煤炭煤化工产业活力十足  积厚成势

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荒煤气制40万吨乙二醇项目生产装置全景。伊吾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尔帕 摄
哈密作为国家五大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之一,是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春节假期里,位于伊吾工业园区的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坚守岗位全力保障市场供应。该公司建设荒煤气制40万吨乙二醇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5.59亿元,2022年3月运行投产。项目每年可消耗上游企业副产的荒煤气28亿立方米,实现年产40万吨乙二醇和8000吨碳酸二甲酯,该公司荒煤气制40万吨乙二醇项目的投产运行,不仅开创了国内首套荒煤气制乙二醇技术实际应用的先河,也实现了荒煤气的变废为宝。
作为新疆铁路的重要枢纽和新疆“东大门”最大编组站 ,哈密东站承担着疆煤外运的重任。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市是煤炭资源富集区,预测资源量5708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量的12.5%,居全疆第一位。2024年,全国首个煤炭产能储备建设项目——马朗一号煤矿取得国家核准批复,10处煤矿通过自治区智能化验收,全年生产煤炭1.8亿吨,同比增长20.4%,煤炭外运7145.6万吨,占“疆煤外运”总量的50%以上。“十四五”期间,哈密立足能源资源优势,按照“横向分质利用、纵向梯级转化、跨领域产业融合、弹性化发展方案”的多维度发展思路,以重大煤化工项目为抓手,以哈密现代能源与化工产业示范区为平台,建设集聚化、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的煤基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有20余家大型煤炭煤化工企业入驻,已形成煤炭深加工产品规模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利用200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16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7亿方/年的产能。
在巴里坤县新兴产业园三塘湖岔哈泉区,哈密能源集成创新基地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该项目是全球首个应用二代技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规划总投资1700亿元,其中,一阶段投资900亿元,以1500万吨/年岔哈泉一号露天矿为配套煤矿,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配套新能源等项目,计划2027年底建成投产。“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哈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说。

新能源绿色低碳体系加快构建 动力强劲

2024年,哈密市充分利用哈密“能源之问”成果,加快“追风逐日”脚步,构建多元并存、协同发展的能源格局,全面激发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活力。
在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内,由新疆鑫网认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0万千瓦光伏项目,基础建设全面完成,很快将转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25年上半年可以实现并网发电。
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基地项目工地。巴里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4年,哈密市加快光热、储能等项目建设。在巴里坤县三塘湖镇,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基地项目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巨大的吸热塔成为戈壁滩上的新地标,项目按照“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的150兆瓦光热电站为目前世界单体最大的在建塔式光热电站。
三塘湖镇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目前在建的150兆瓦光热属于“二代光热”项目,是在已经建成发电的淖毛湖50兆瓦光热电站项目基础上设计增加了绿色、智能、数字化等内容,旨在打造一个集旅游、培训、观光为一体的电站。
自“2023哈密能源之问”会议以来,哈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单位加快“哈密能源之问”成果高质量、创造性转化运用,坚持现代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双轮驱动,以煤炭为基础、油气为关键、新能源为方向,推动煤炭、煤化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能源规模化、基地化提速升级。
哈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韩冰介绍,2000万千瓦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全面开工,一批新型多类型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取得自治区批复,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天山北麓沙戈荒基地,天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疆单体规模最大风储一体化项目建成并网,新能源总装机规模位于全疆首位,风光无限的能源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中船风电哈密百万千瓦风储一体化项目。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建摄
2024年,哈密市2165万千瓦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全面开工,中船全疆单体规模最大风储一体化项目建成并网,“疆电外送”第一通道多能互补项目全面完成等,截至目前,哈密市已并网电力总装机达到322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2306万千瓦、占比72%,居全疆第一位,已经建成了以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全面激发了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活力。2024年全口径发电量646亿千瓦时、新能源占比48%,外送电量达648亿千瓦时、占“疆电外送”总量的58.7%。

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培育壮大

近年来,哈密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深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以建设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第三极为目标,实现了钒钛产业在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逐步打造成为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生产基地。
近日,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新疆华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对各类设备进行优化改进,以确保后期生产稳定运行。
该项目占地1600多亩,规划投资98亿元,主要产品为高端钛及钛合金大卷重宽幅钛带、高精度宽幅钛及钛合金板带材、锻件及棒材等。通过一年多建设,项目的海绵钛生产系统、镁电解系统、海绵钛破碎包装系统等已初步具备了生产条件,部分已进入带料试车阶段。

新疆华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近年来,新疆华钛新材料有限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至6%用于研发,聚焦高质高效利用钛资源、生产过程智能化绿色化及产品多样化,安排了科研课题近80项,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变革生产方式,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标杆示范企业。
新疆华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贵说:“我们的项目更注重高端钛合金生产,后续可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多高端钛合金产品。同时,项目的各项消耗指标及技术经济指标均在国内外处于一流水平。项目全面达产达标后,海绵钛生产能力可达10万吨级、加工板材可达5万吨,这个规模在国内可以排到第一。”
钛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制造、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到今年年底,新疆华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项目将全面建成,届时哈密钛产业规模将达到全球单体产能最大,产值将达百亿元,利税将达20亿元。
哈密市重点推动新材料与绿电消纳相融合,打造三百亿元级新材料产业基地。2024年,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量的突破,中科润晶金刚石、曌唐盐酸二甲双胍、新疆晶芳芳纶新材料一体化等项目落地建设、填补了产业空白。星辰新能全钒电解液项目进展顺利,首次承办国家钒钛产业联盟钒钛链商大会,开启了“钛链”成型、“钒链”启动新篇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力 集成升级

近年来,哈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风电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引进多家国内风电装备优势企业,建成了集风机机组、塔筒、叶片等为一体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风电设备零部件本地制造比例超过70%,2024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月10日,哈密金风科技总装厂内工作人员正在生产订单。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银堂摄

这几天,在哈密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新能源项目的订单,这家由哈密金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大型风电装备智能工厂,已入选自治区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
自落户哈密以来,金风科技在哈密先后建成了一期、二期生产基地,其中,二期生产基地以“打造风电行业数字化智能工厂为目标”,主要生产陆上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实现风电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打造数字化生态圈。
“总装厂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运用设备物联网、生产大数据、AI图像识别等新兴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业务链条相融合,实现了数字化生产,推动风电机组的生产实现绿色低碳、智能高效。”金风科技哈密总装厂总装调度李志英说。

新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在吊装作业。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摄

作为产业集群的整机装备骨干企业,新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也在有序进行中。“我们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园区经济融通发展方面不断落实新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新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纪锐元说。
哈密被国家确定为千万千瓦级风电建设基地之一,以打造新疆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增长极为目标,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以金风科技、海装风电、中车电机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叶片、机舱罩、发电机等主体设备本地化生产。目前,哈密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4家,风电设备各种零部件本地制造比例达70%以上,成为全国第六大和西北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与此同时,光伏、储能、制氢、新能源电动车、电气化公路等配套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风帆、浩辰星辉绿能慧充等一批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助力打造全疆乃至西部的能源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集散中心。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速引育

要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牵引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2024年4月,哈密(伊吾)云上丝路融合算力中心项目上线运行,成为全疆第一个正式上线运行的基于自主可控非IP协议的“三网合一”算力网示范项目,标志着哈密算力产业正式启航,迈出了能源算力融合发展的坚实一步。

伊吾县先进计算集群二期项目1号数算展示中心大楼外侧。伊吾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亚辉摄
去年10月,哈密市人民政府携手多家科研、产业及人才培养机构,共同创立了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以此为平台,伊吾县被赋予初期主体与先行先试示范区的使命,致力于打造包含超算、智算、通算一体化算力中心、国产芯片淬炼场等板块于一体的先进计算集群和算力经济产业园。积极探索新型骨干算力传输通道和算力网建设,全力打造“算电协同”基地,推动实现大规模算力安全外送。
新疆数算电科技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郝常好表示,算力调度、模型、风电研发等已在伊吾计算集群应用,自治区第一张基于自主可控非IP协议的确定性算力网已联通北京、乌鲁木齐、郑州、重庆等地,构建了伊吾绿色算力服务全国的商业体系。
2024年,全疆首个1000P集装箱式算力中心点亮交付,两项创新技术方案分别入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优秀案例、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绿色算力强力“出圈”,成为哈密又一张新名片。
哈密市作为新疆首批氢能产业示范区,正逐步展现出氢能产业的巨大潜力与独特优势。2024年伊吾县已建成两座制加氢一体站,投运了35辆氢燃料重卡及7辆氢燃料公交车,实现在交通及市政场景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应用。

在新疆汇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加氢一体站内,工作人员正在给车辆加注氢气。伊吾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亚辉摄

新疆汇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绿电制氢及氢能一体化示范项目总投资1.5亿元,采用新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储氢+加氢站+运氢+用氢为一体的技术方案,2024年4月项目进入试运行,目前生产的氢气每天能满足55辆氢能重卡的加氢需求。同时,伊吾纳宇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00余万元,建设一座加氢站与高纯氢气提纯装置,通过对高纯制氢、储氢、加氢、用氢产业的技术开发和工艺研究创新,将原有产氢纯度99.5%的氢气,通过增加提纯系统使氢气纯度达到99.97%,每天可产出1吨氢气。
伊吾纳宇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先勇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优化上游连续供氢能力及降低氢气成本,创新“化工+氢能”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风光新能源电解水制绿氢、绿醇、绿氨技术,为哈密“富油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今年,哈密市还将持续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快恒宏新能源、新疆宣力等制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上海鲲华、通慧德、中广核、天科隆等项目,推动氢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应用。
哈密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潭说:“我们紧扣规划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多元化、融合化为导向,做优做强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氢能应用,数字算力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向前,哈密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建设美丽哈密!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宝玉、田玉
编辑|雷慧
责编 | 赵春燕




哈密零距离
哈密市融媒体中心,主流媒体,权威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512021004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