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征程中,南溪区精准锚定目标,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电梯增设、停车场建设、护城溪排污渠改造等重点任务为抓手,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切实补齐了城市功能短板,全面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全区城乡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老旧”换“新颜”,改出满满幸福感
“现在好了,小区既干净,又漂亮,变得跟新小区一样,我们也有地方坐了,邻里关系都更和睦了。”家住石洞门小院的张大妈高兴地说。
石洞门小院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地下管网老化、破损,雨污混流,小区绿化杂乱,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了小区公园、紫藤长廊、共享书屋等设施,增设了停车位、庭院灯等小区基础配套,极大地改善了小区的整体风貌。如今的石洞门小院摇身一变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绝非仅仅局限于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社区治理模式的重塑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提升。”区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步梯”变“电梯”,让居民告别“上楼难”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更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住宅电梯增设项目便是其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举措。
“刷卡、进电梯,现在多买一点菜都不怕了,拿卡刷一下就能坐电梯上楼,真是太方便了。”加装电梯后,家住南溪区安置四期小区的刘阿姨幸福感倍增。
安置四期小区于2014年建成,共有900余户居民,常住人口约3000人。随着居住业主年龄结构逐渐老化,原本舒适安逸的7层“小洋楼”也面临着上下楼不便的现实困境。该小区作为南溪区第一批开展电梯加装的小区,如今电梯加装率已达93%。
这不仅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还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品质与价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关怀注入了强劲动力。
“无处停”变“规范停”,破解老城“停车难”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老城区早期规划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没有大型的停车场,车辆常常被迫在路边随意停放,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交通,还导致道路拥堵不堪,不仅降低了出行效率,还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隐患。
为切实缓解老城区的停车压力,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南溪区充分盘活闲置资源、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在瑞云街、新南街等新(改)建停车位500余个;利用斗档街、兴盛街、麻柳街等8块棚改空地新建停车位300余个;在长富小区、电力小区等老旧小区新增停车位500余个。
如今的老城区,车辆停放有序,道路也变得更加通畅了。这一显著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为老城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魅力元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盲查”变“慧诊”,拧紧燃气“安全阀”
燃气安全关乎千家万户,与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燃气监管部门,肩负着重大且艰巨的使命与责任。
秉持着对公共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先后6次邀请业内燃气专家,针对燃气企业及各类经营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专项检查,全面摸排燃气使用公共场所200余个,完成“瓶改管”“瓶改电”261户,排查燃气管道2000余公里,整改隐患79个。通过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燃气安全举措,不仅为广大居民创造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用气环境,更彰显了其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担当与坚定决心,让城市在安全稳定的轨道上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混流”到“分流”,畅通城市新动脉
“以前一下暴雨,就担心街上积水,现在好了,排水管网改造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家住南溪区老城区的李阿姨对改造工程赞不绝口。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曾经困扰居民的排水不畅、雨季内涝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
为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2024年4月,南溪区启动了病害排水管网整治及防涝能力提升工程,主要是对南溪新老城区核心区域超3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居民的雨季内涝、排污不畅问题。
从“混流”到“分流”,南溪区以大投入、精规划、强执行,构建起一张安全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排水管网体系。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更是对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有力托举,为南溪区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也为其他地区的城乡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与示范。
“旧村”迎“新居”,绘就乡村新画卷
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村达户,村民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新铺设的自来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系统,保障了村民的用水安全与环境卫生。此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的医疗健康水平。
未来,南溪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始终坚持聚焦城市功能完善,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续写城市建设的辉煌篇章,竭力打造出一个功能完备、生态宜居、活力四溢且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区。
(来源: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曾书林 廖琪)
- END -
总监制/郭占春 监制/何启文 审核/肖文龙 刘昌盛 责编/易静 编辑/张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