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同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美国有了,日本有了,中国也必须有。”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信条,中国开始了人形机器人的早期研发。过去,中国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便沿着国际前沿技术的步伐,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国内人形机器人研究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暂未包括各地创新中心,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未完善之处请指正)
国防科技大学于1987年便开启了步行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的研究,成为国内首个开展双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的高校。1990年,该校发布的双足步行机器人样机已能实现0.36公里/小时的静态行走。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更进一步,发布了中国首台兼具静态和动态行走功能的类人型双足机器人“先行者”。双足机器人“先行者”
尽管与同期世界先进的“ASIMO”机器人相比,“先行者”的外观和技术尚显粗糙,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技术的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国防科技大学又研发了Blackman系列步行机器人等。北京理工大学在2000年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仅用两年便完成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汇童BHR-1”的设计与制造。“汇童BHR-1”身高1.58米,体重76公斤,拥有28个自由度,并首次实现了人形机器人无外接电缆行走,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无外接电缆行走人形机器人的国家。如今,经过24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研发,北京理工大学已推出第七代人形机器人“汇童7”。“汇童7”在具身智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卓越的运动性能:奔跑速度达到每小时7.5公里,跳跃高度约0.5米,跳远距离可达1米。
汇童电驱人形机器人跳高测试
历经七代产品的更新换代,北京理工大学在“汇童”系列的研发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清华大学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多学科交叉优势,推动了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联合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启动了具身智能研究,研发出具备灵活操作和自主决策能力的类人机器人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现已进入“多点开花”的局面,而这一发展也离不开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及人才培养。当前,不少人形机器人企业都是由高校孵化而来,例如浙江大学与云深处科技、清华大学与星动纪元,北京理工大学与理工华汇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带入市场,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产学研协同的推动下,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正迅速提升,已逐步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夯实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技术底座。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成熟,许多高校研究成果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商业应用。
为了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其在各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未来趋势,12月11日-13日,”2024年(第七届)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年会”同期,我们将会举办“2024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生态峰会”,旨在搭建一个集展示、交流、合作于一体的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敬请期待!
物流集成:德马泰克 | 昆船智能 | 兰剑智能 | 中集天达
应用行业:锂电行业 | 光伏行业 | 储能行业 | 医药医疗 | 3C与半导体 | 家电与LED | 汽车(新能源)| 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