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之所聚,乱之本也。多怨而阶乱,何以在位?
——战国·左丘明 《左传·成公十六年》
“阶乱”就是以乱为阶,就是通向动乱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民怨,对于民怨沸汤、怨声载道的政情是非常警惕的,智者一直劝导为官执政者,一定要化解民怨,不要积聚民怨。
在古代,导致政局不稳的民怨,大致有这几类。
赋役过重,民不聊生,是导致民怨的最常见原因。赋役,是百姓对国家最重要的义务,赋是以实物或货币承担,而役则是通过劳动承担。秦朝赋役过重,超过了人民可以忍受的极限。当时,劳动的人得不到休息,饥寒的人得不到衣食,无罪却被判处死刑的人无处申诉,最后成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局面。
刑罚严酷,百姓动辄得咎。秦始皇时期,穿着红褐色囚服的人堵塞道路,监狱就像市场一样,天下人满腹仇恨,纷纷反叛。秦国强盛时,法律刑罚严酷,天下为之震惊,到其衰败之时,民怨沸腾,众叛亲离。
执法不公也导致民怨。如《汉书》载:哀帝时,执法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人凶残暴虐,借势获名,而那些宽厚温良的人,却受到摧残迫害。渐渐地,暴虐之风日长,和睦之气日衰,百姓愁怨,无法立身。平帝时,苛刻暴虐的官吏经常拘押犯法者的亲属,妇女老弱无一例外,遭到百姓怨恨。
豪民压迫小民,小民艰难求生,常常怨声载道。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竟陵侯刘隆核查土地和户口,发现很多刺史太守厚待豪门大族,欺凌贫穷弱小,百姓怨声载道。
民怨往往通过歌谣、民歌等形式予以反应。《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对剥削者、压迫者的抱怨是十分深沉的,批判是十分尖锐的,甚至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样充满怨恨甚至诅咒的歌谣。
民怨必然导致政局不稳。西晋末年,关中饥荒,很多百姓逃到益州,在当地富庶人家靠打长工为生。但刺史罗尚却要驱逐流民,一时民怨四起,这一情况最后被李特兄弟利用,公然起义造反。南明萧齐统治时期的唐寓之起事,也正是利用了南齐政府连年检籍,造成百姓怨望。又如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均因民怨得不到及时化解,激发了矛盾冲突。
古代对民怨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所谓“峻刑重赋,百姓愁怨”“民之多怨,非国福也”,认为“政均则民无怨也”。古代也形成了一整套化解民怨的制度。如,民怨信息的搜集制度;建立民怨的预防制度,如减轻赋税,救济贫困,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慎刑恤狱制度,减轻法律的惩罚程度;惩治社会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的制度。
当然,制度需要人来执行。古代也非常重视选派良吏以解决民怨。良吏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执行孔子富之而后教之的原则,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因为清正廉洁,官员不贪占财富、不盘剥百姓,百姓才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西汉的良吏,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得以幸福生活。
总之,对待民怨最好的办法就是疏导化解,而不是忽视和压制。
(梁发芾)
名称:钻叶风毛菊
分布:甘南、张掖、酒泉
简介:钻叶风毛菊,多年生垫状草本。花果期7-9月。根系较为发达,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在维系高海拔地区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制作:席娟娟 校对:张莉 审核: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