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升月落,星晦星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对明月和繁星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久远的美好梦想。
21年前的今天,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这项同时承载浪漫与科学的计划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从工程立项到圆满收官,探月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实现我国探月工程连战连捷:嫦娥一号、二号先后成功奔月,嫦娥三号着陆虹湾,嫦娥四号降落月背,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顺利完成,为我国探月工程实施和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月亮之上”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标识。
2006年2月10日,我国探月工程标识在北京揭晓。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月亮之上”从全国一千多份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被确定为探月工程标识,该作品还同时获得了新浪网全国票选的“网络人气奖”。
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嫦娥一号:首颗月球探测器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完成绕月探测,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世代梦想。中国人期盼千年的“到月宫里一探究竟”开始梦想成真。
作为“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绕月工程就是研制和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叶培建院士的带领下,研制团队短短3年间,攻克轨道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把进军深空探测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又一个奇迹。
“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此后,勇于追逐梦想的航天人一路高歌猛进。
嫦娥二号:飞向更远的深空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验证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研制团队历经了近三年的艰苦鏖战,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卫星轨道设计、导航控制、热控、X波段测控、微小相机视频成像等各技术验证项目均按程序进行并次次成功。
嫦娥二号在半年设计寿命周期全面实现了6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获取了一批重要科学数据。同时,嫦娥二号也是我国成功研制的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拉格朗日点、第四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新技术、新产品达到80%,面对一道道难关,研制团队选择迎难而上。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鹊桥”中继星:实现地月通信
要探月背,中继星先行。2018年5月,“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成为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为地月通信架起“天路”。“鹊桥”中继星的发射和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地月中继通信技术。
嫦娥四号:首次月背软着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月球背面去”被视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月球背面的全新环境,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成员协同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2019年1月,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中国足迹。
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圆满回归,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奏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终章强音。
嫦娥五号是我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是当时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一举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经过环环相扣的飞行过程,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成为世界单次采样量最大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为后续的无人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等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航天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鹊桥二号: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一环”,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
2024年4月12日,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经评估,中继星平台和载荷工作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可为探月工程四期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鹊桥二号在轨运行良好,按计划为在轨的嫦娥四号和后续七号、八号提供中继服务,并择机开展相应科学探测。
嫦娥六号: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2024年6月25日,历经53天的太空旅行,嫦娥六号返回器回到地球,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年6月28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1935.3克。嫦娥六号任务是一次探索之旅,有望发现更多太阳系和月球演变等重大科学奥秘;是一次创新之旅,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也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推动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是一次合作之旅,与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4个科学载荷的合作,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
回首往昔,航天人始终高擎梦想与探索的旗帜,不断凝聚协同攻坚的创新力量,在奋斗中不断取得探索月球的新成就,实现了多个“第一”,形成了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由空白、跟跑、并跑走向领跑的宝贵经验,也为我国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与跨越提供了生动样本。与此同时,在攻坚克难、九天揽月的奋斗实践中,也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曾经“人攀明月不可得”,如今“踏月凌天探星河”。目前我国月球探测四期工程正稳步推进。嫦娥七号任务正在开展正样研制工作,鹊桥二号中继星在轨科学探测正常开展。同时,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去年下半年,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工程全线正在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未来,航天人将坚持不懈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