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夜模式” 点亮群众“夜生活”

政务   2024-11-25 17:21   安徽  




郊区认真践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工作要求,丰富拓展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聚焦探索文明实践“夜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夜”活动,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四季歌”,进一步引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更多的群众喜爱、方便群众参加的晚间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活”起来、“热”起来,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今年以来,郊区各地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充分激发本地乡土文化人才、群众性文艺团体、各类文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利用群众晚间休闲时段,广泛组织理论夜校、书香夜市、科技夜集、文艺夜演、非遗流动夜市、健身夜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紧扣群众实际需求,分年龄分层次分阶段,持续点燃夜幕下的“人间烟火气”,文明之风拂过缤纷的星夜。今年以来,郊区各地开展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510余场次,覆盖人数2.3万余人。


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主题文化活动引领,以点单式服务送上群众夜间文化大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志愿队伍积极行动,结合各自特点,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用精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夜生活。非遗流动夜市,文创、特产市集也热闹非凡,让非遗文化搭上夜经济列车,既增添夜市文化气息,又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给群众带来全新的生活乐趣。“送戏下乡”、公益电影,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夜间文化大餐,持续为群众幸福加码。“祠堂湖之夜”大型晚会通过打造系列创新、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活动,展现大通古镇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舞蹈、合唱、器乐演奏、朗诵等节目精彩纷呈,轮番上演,节目内容紧扣非遗文化主题,精彩表演赢得观众们阵阵喝彩,为群众送上了“视听盛宴”,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拉近了群众之间的距离。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夜赏大通”沉浸式巡展活动也在大通古镇精彩上演。特色非遗水上龙灯表演、岸上龙灯巡游、鱼灯巡游、文艺节目、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轮番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难忘的视觉盛宴。活动中,歌曲、黄梅戏、画舫上的古典舞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特色非遗水上龙灯表演、岸上龙灯巡游,舞龙者手持鱼灯,或翻腾跳跃,或盘旋游走,为夜晚的古镇增添一抹流动的光影。随着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响起,全场沸腾,现场众多游客和市民不约而同挥舞着手中的红旗朗声合唱,共祝祖国繁荣昌盛。无人机和烟花秀也联袂登场,由无人机组成的“长三角古镇发展大会”“江豚”“75”等与烟花秀相互映衬,点亮大通古镇的璀璨夜空,勾勒出一幅“声光电”交融的美丽画卷。


贴近各类群体多元需要,依托文明实践阵地,以高质量服务体现文明实践亲和力


“青年夜校”,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深度、公益性的实践活动,持续营造青年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新风尚。“人才夜市”,巧妙地将夜间经济与求职招聘服务相融合,让就业公共服务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就业服务就在身边。面向年龄大的居民,做好“六点半”特色课堂品牌,发动居民骨干、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政策宣讲“六点半夜课堂”,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义诊、健康咨询、量血压等10个服务项目。面向青年群体,开展夜间健身系列课程,推动全民健身“热潮”。面向妇女群体,组织开展非遗剪纸系列技能夜间培训,推动灵活就业创业增收。贴合群众实际,增添晚间文明实践亲和力。将夜间文明实践紧密融合,依托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户外公益电影放映点,采取怀旧式“露天”放映形式开展集中观影。在夏季期间,累计放映电影72场次,观影人数2000余人次。组织志愿者开展夜间巡逻等常态化夜间志愿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开展星夜送服务的便民服务活动,有“婚嫁新风”文明理念宣传摊位,有义诊、健康问答摊位,有普法、反诈、交通安全宣传摊位,有农业技术科普摊位等等,这些便民服务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群众的星夜美好生活。


倡导文明健康生活,陶冶身心有益运动,丰富创造群众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用好用活周边公共文化场所,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积极做好开放,文化活动中心、口袋公园、小区广场、健身广场等,纳入晚间服务体系,更多夜间场景融入,成为群众夜间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挥洒汗水、燃烧卡路里。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全民阅读点亮图书馆(室)的“书香之夜”,提升公共阅读环境,注重优化农家书屋硬件设施,丰富图书种类,延长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为群众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为丰富假期返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搭建理论学习平台,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理论润心”主题理论宣讲活动。同时开展面向基层党员的理论宣讲,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感悟思想伟力 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入夏时节,结合不同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微宣讲”,不断充实广大群众的“夜生活”,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郊区还深挖文明实践与文化服务共建共融“双向奔赴”的方式,依托图书馆晚间阅读场所、非遗展示体验区等文化阵地,积极打造文明实践客厅,图书馆“夜书房”更是座无虚席。“忙了一整天,晚上有个有个放松、安静的地方,真不错。”仅今年暑期,拓展晚间文明实践活动场所30多个,涵盖宣讲教室、亲子课堂、夜读空间、文化广场等不同类型,延伸了文明实践晚间服务半径和人群。精心组织的农民广场舞大赛,为城乡居民搭建技能交流的平台,提供展示自信的舞台,也成为郊区城乡夜色中一道活力十足的风景线。以打造“三区一地”、展示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郊区形象为主线,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性示范活动,持续擦亮“风媒花讲堂”等文明实践品牌,扩大各级阵地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效应。结合市、区、乡镇办级文明实践资源清单、公共文化配送项目,推出乡村喜乐汇、戏曲专场、悦读分享、音乐欣赏、百姓春晚等高质量延时文化演出活动,打造“夜服务”“夜分享”“夜体验”等文明实践新场景,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新方式。

下一步,郊区持续聚焦群众需求,夯实文明实践晚间服务常态化机制,做好资源统筹延展,拓宽活动项目内容,用贴近生活的“夜实践”,给群众送去时时可感的“夜文明”,以文明实践创新服务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点亮群众星夜幸福之光,持续唱响郊区文明实践建设“四季歌”。




作者丨杨纲要 钱云峰  来源丨人民网安徽频道  编辑丨姚瑞璇

一审丨陈磊  二审丨董皓  三审丨何愿斌



声明丨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美丽郊区
传播时代精神,讲好郊区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