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工程|老艺人访谈——杨谟超(下)

文化   2024-10-18 00:26   湖北  

转发自公众号:武汉艺坛



口述:杨谟超(武汉汉剧院 汉剧五丑表演艺术家)

记录、整理:魏林(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问:请您谈谈这次百戏工程整理恢复剧目《收痨虫》的表演艺术经验?


汉剧《收痨虫》当时没有老师手把手教我,因为前面学了很多戏,自己对武丑表演技艺也有一定理解,后面学戏除了要多看大家前辈的演出,还要靠着自己的悟性来学。当时演《收痨虫》的不是我师傅李罗克,而是“大和尚”李春森老先生。李春森演《收痨虫》我完完整整地看过2次,大概是在1955年至1956年期间。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看李春森演出,京、汉、楚的著名演员都过来看,剧场座无虚席,连后台都是人,京剧的高盛麟先生也在后台看大和尚演出。1956年,大和尚李春森正式教我学戏。他教了我三个戏,都是很老的版本。一个是《打花鼓》,一个是《双下山》的前半部《思凡》,还有一个就是《审陶大》。

李春森是我的师爷,他跟汪天中、吕天中、吕平旺是一辈的,我的师父李罗克曾经拜过吕平旺为师。李罗克老师的父亲叫李春龙,他是府河派唱丑角的,武戏唱的多,文戏唱的不多,李罗克从他父亲那里学了很多,既是父亲,也是师傅。李罗克向吕天中也学过戏,在吕平旺那里学的最多,这是我师傅亲口跟我讲的。我那时候有幸跟着师傅,向李春森学过《审陶大》,看过《收痨虫》,现在的《收痨虫》是我师傅李罗克排出来的。

谈到《收痨虫》,我师傅李罗克教侯宝耀的时候我参与了,因为找不到“罗汉相”,我当时正好在湖南京剧团教戏,就到湖南学了“十八罗汉”的扮相,比如长眉罗汉、睡罗汉、矮罗汉、笑罗汉、长寿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知觉罗汉等,这些“罗汉相”我是从湖南祁剧《醉打山门》这个戏中学来的,“罗汉相”的一招一式都非常有讲究,比如“笑罗汉”的笑是不出声的。侯宝耀演出《收痨虫》的时候,我师傅就安排把我学来的“罗汉相”加到戏里面。说起学习“罗汉相”也是一次机缘,当时我正在给湖南京剧团教排《李慧娘》这个戏,他们把“罗汉相”亮给我看,我觉得非常不错,这样就学来了“十八罗汉相”。汉剧传统的《收痨虫》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罗汉相”表演。我师傅李罗克,让我把“罗汉相”的表演技艺加到收痨虫之前、收痨虫之中、收痨虫之后的济公和尚身上,这样安顿以后,济公和尚的身段动作富有变化,形象生动,可看性强。

《收痨虫》“玩佛珠”的表演,我在表演这个戏的时候,“玩佛珠”的技巧就比较多,因为我在演《双下山》打下了基础,《双下山》里面有很多“玩佛珠”的技巧,佛珠要“弹”起来,戴着脖子上,如此反复多次,在将佛珠甩出的时候,脖子要用劲,要“哽头”,佛珠落下的时候要“仰头”,才能挂进去,如果做这个动作不“哽头”,佛珠就形成不了圆框。大和尚李春森演《收痨虫》,虽然也戴佛珠但没有“玩佛珠”表演,《收痨虫》的“玩佛珠”是我借鉴了《双下山》中的表演,将这个技巧“移植”过来的,但不是照搬,是根据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将“玩佛珠”的技巧用进来的,作为“收痨虫”的一件法宝。

汉剧《收痨虫》除了亮“罗汉相”“玩佛珠”,还有很多表演技巧。像“耸肩膀”的动作表示“斜挎劲”,但是要做的非常松弛,才能将“疯癫”的味道表现出来,“疯癫”是外表上显得松弛,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但是他的内心是富有强烈正义感的。济公和尚是有很强正义感的人物,施人与惠,救人于危难,乐善好施,打抱不平,造福一方,落得一方清泰,这个剧以前剧名就叫《一方清泰》。济公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人物。传统戏中但凡称的上“公”的,都是历史上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人物。比如“包公”“施公”“关公”等,所以称的上“济公”的人物,都是值得人们称颂的。

我在学习、演戏、教戏之外,我还导戏。我学过导演,在导《广平府》(《双合印》中的一折)这部戏时,跟方月仿合作,把这个戏作了改动,增加了唱、数落等。原来的版本就是在舞台上跑来跑去的“干跑”,配合一些身段动作,如搽汗、看蝴蝶等。经过改动后,人物上场背着包包去送信,就是边唱边舞,有了一套程式化的身段,配合人物的行路,唱出人物的心声,这跟以前老版本闷声闷气地舞台上“干跑”大不相同,改动之后戏就丰富了,整个戏就盘活了,观众也爱看,后来参加“第一届湖北省地方戏会演”得了银奖。朱世惠看了这个戏就问主演《广平府》是谁教的,他说是师傅杨谟超教的,朱世惠听了赞不绝口,认为这个戏改得很好。为什么我要谈到这个戏呢?因为它跟《收痨虫》一样,也是汉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造、吸收、融合的一个例子。


问:您对汉剧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好的经验或者建议与大家分享?


汉剧传承要传什么,怎么样传承,怎么样传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认为真正的传承不是“整旧如新”,而是“整旧如旧”。如果改得面目全非,那就不是传承。比如《秋江》《双下山》《打花鼓》《海舟过关》等都是经过革新创造,是艺术家精雕细刻出来的经典,不是传统老版本的老演法。“整旧如旧”就是整理出来还像原来的旧东西,但是已经赋予人物新的生命力,这才是对的。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很不容易,但是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开掘它的生命力,提升人物形象。

我主张我的学生都要走我师傅李罗克这条路,既能够编,又能够演,还能够导,编、导、演都会,缺一不可。编导演能很好贯通,这样就比较全面。如果懂得编、导、演,就能很好地掌握核心任务,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懂得树立人物、创造人物形象,表演技巧都是为树立人物来服务的。

汉剧的丑行和京剧丑行比较起来,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开口跳”京剧、汉剧表现就有差别,汉剧的丑行讲究“裆劲”,身法有点类似蹲马步,但又不一样,两脚平肩宽,不能撅屁股挺肚子,腰立起来,双臂稍微倾斜。汉剧文丑、武丑练习基本功,都要练“裆劲”,这是丑行的行当功,原来还有很多口诀,我听师傅讲过,比如脚下动作要“挖锄头”“拔后跟”,这在很多戏表演里面都有运用,动作很形象。像昆曲、婺剧等剧种中的丑行表演,跟汉剧都有相通之处。

我教了不少学生,有70届的,80届的,96届的,还有2012届的,其实60年代也教过一波跟我年龄相差不大的,差不多每十年,我都要教一批学生。我不仅在武汉教学,也到外省去教过戏,比如广东汉剧团、陕西安康汉剧团、湖南常德汉剧团、福建的汉剧团等,在安康我教了全本《白罗衫》(他们叫《黄天荡》),全本《清风亭》,还有《双下山》《八仙闹海》,前面两个戏当时都拿了奖项。在湖南教了《打花鼓》《秋江》《打瓜招亲》《八仙闹海》4个戏。我自从1959年毕业之后,就一边演出一边教学,最开始我是教“跟头”,到后来就一直没有中断过。我之所以不停教学,也是受到我师傅李罗克影响,他老人家对传统戏的传承是很下工夫的,而且在传承的同时,也融入他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将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表演特点充实到戏中,不断地对传统戏给予完善。





编辑:钱林子

审核:蒋仪靖



武汉艺坛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武汉戏码
武汉戏曲、演出信息、图文音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