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报告厅】中国牛肉市场的机遇、挑战与破局之策

财富   2024-12-30 17:47   广东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



一、牛肉自由:喜忧参半的盛宴

  即便是如此热爱烹饪和美食的中国人,也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的牛肉。近年来,我国牛肉消费量不断创出新高,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 2025 年牛肉消费量将达到 1158.7 万吨,同比增长 0.26%,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牛肉消费国。然而,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国内牛肉养殖业的深深困境。

  由于我国牛肉自产量远不及消费所需,因此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多年来,我国持续保持全球最大牛肉进口国的地位,主要进口来源为 “南美三剑客”—— 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这三个国家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畜牧业发达,加上规模化养殖,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内水平。但这也导致了价格倒挂,对我国牛肉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国内的出栏量还在不断增加,两者相加使得国内牛肉养殖业跌至十年来的冰点。

  牛肉价格崩塌的现象在今年尤为明显。9.9 元起的鲜切牛肉、38 元牛肉地摊火锅、仅需 48 元的日式和牛套餐、88 元无限畅吃鲜切牛肉火锅…… 各种刷新价格底线的牛肉相关餐饮品类在各大城市兴起,让消费者大呼过瘾。但这背后是原材料牛肉价格的一路下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牛肉价格从 2023 年初的 78 元 / 公斤,一路急速下坠至今年 11 月的 60.85 元 / 公斤,创下五年来的新低,预示着牛肉已经进入 “30 元时代”,个别竞争激烈的地区,某些菜市场甚至降到了 “2” 字开头。更惨烈的是,活牛价格已经跌到每公斤 23 元左右,为近 10 年来的新低。国家统计局显示,在 11 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中,牛肉同比降幅最大,高达 13.5%。

  回顾过往,从 2005 年开始,牛肉价格一路暴涨,从 15 元 / 公斤持续上升到 2023 年初最高接近 80 元,这是因为随着居民食肉结构的改变,牛肉消费量不断创出新高,而国内产量却远不能满足需求。但从 2023 年开始,进口成为了市场上重要的供给力量,对国内牛肉定价权的替代日益明显。到 2024 年,进口牛肉的规模已经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海关数据显示,2013 年~2023 年,我国牛肉进口量从 29.4 万吨提高到 273.7 万吨,年均增速高达 59.4%。2024 年 1~11 月,中国牛肉进口量 260 万吨,同比增长 4.3%。进口牛肉已经占据我国牛肉总供给的 30% 左右,价格显著低于国内,而且规模还在持续提升。上半年,进口牛肉(冰鲜去骨)批发均价仅有 34 元 / 公斤,这对国内牛肉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我国自身牛肉产量也大幅超预期。2023 年,我国牛肉产出 753 万吨,同比增长 4.9%;今年 1~8 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7.4%,牛肉产量同比增长 7.8%。而农业农村部的规划是,五年(2021 至 2025 年)年均增长仅 1%。也就是说,2023 年的实际产出比 2025 年 680 万吨的计划多出 73 万吨,超出 11%。与此同时,由于鲜乳价格击穿盈亏平衡线,甚至出现 “卖牛不如让牛饿死” 的现象,许多奶牛养殖者不得不淘汰奶牛,转而变为补充肉牛,让原本紧绷的供需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国内增产叠加进口激增,又遇到消费趋缓,牛肉价格崩塌也就不可避免。

  牛肉,作为当下我国许多农产品处境的一个观测切面,一方面让国人离实现 “牛肉自由” 更进一步,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平衡,维持良好经贸关系,我国在出口工业制品的同时,只能进口大量农产品,国内相关产业也只能面对现实。所谓 “谷贱伤农”,如何在大国贸易博弈下,保证国内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要上升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去考量的巨大课题。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这背后的故事。



二、价格重挫:市场动荡的涟漪

  (一)价格下滑之殇

  今年,牛肉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令人瞩目。从餐饮市场的热闹景象中便可窥见一斑,9.9 元起的鲜切牛肉、38 元的牛肉地摊火锅、48 元的日式和牛套餐以及 88 元无限畅吃的鲜切牛肉火锅等,这些低价牛肉餐饮品类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实惠之选,也让人们尽情享受着 “牛肉自由” 带来的快乐。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消费背后,却是牛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低迷。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牛肉价格从 2023 年初的 78 元 / 公斤一路暴跌,至今年 11 月已降至 60.85 元 / 公斤,创下了五年来的价格新低,这意味着牛肉已步入 “30 元时代”。而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地区,菜市场的牛肉价格甚至低至 “2” 字开头,活牛价格更是惨跌至每公斤 23 元左右,达到近 10 年来的最低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在 11 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中,牛肉同比降幅高达 13.5%,成为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品类之一。

  回顾往昔,牛肉价格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上涨期。自 2005 年起,牛肉价格便开启了一路攀升的模式,从最初的 15 元 / 公斤稳步上升,直至 2023 年初逼近 80 元 / 公斤的高位。这一价格上涨趋势主要源于居民饮食结构的逐步升级,对牛肉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国内牛肉的产量却难以满足市场的庞大需求,从而催生了长期的 “牛市” 行情。但自 2023 年起,进口牛肉大量涌入市场,逐渐改变了国内牛肉市场的供需格局,对国内牛肉定价权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使得国内牛肉价格开始承压下行。

  (二)供需失衡之困

  国内牛肉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牛肉产量呈现出超预期的增长态势。2023 年,全国牛肉产出量达到 753 万吨,同比增长 4.9%;而在今年 1-8 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7.4%,牛肉产量同比增长 7.8%。相比之下,农业农村部最初规划的 2021 至 2025 年年均增长仅 1%,实际产量远远超出了计划预期。2023 年的实际产出比 2025 年计划的 680 万吨多出 73 万吨,超出幅度达 11%,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供应过剩局面,使得牛肉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进口牛肉规模的持续扩大也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自 2013 年以来,我国牛肉进口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从当年的 29.4 万吨迅速攀升至 2023 年的 273.7 万吨,年均增速高达 59.4%。截至 2024 年 1-11 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已达 260 万吨,同比增长 4.3%。进口牛肉在我国牛肉总供给中的占比已接近 30%,且其价格优势明显,上半年进口牛肉(冰鲜去骨)批发均价仅为 34 元 / 公斤,远低于国内牛肉价格,这使得国内牛肉养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进一步挤压了国内牛肉养殖业的生存空间。

  然而,在供应端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端却出现了趋缓的迹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牛肉消费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在国内增产与进口激增的双重压力下,原本就脆弱的供需平衡被彻底打破,牛肉价格的崩塌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不仅对国内牛肉养殖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也反映出我国在牛肉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维护国内产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三、贸易暗战:国际舞台的角逐

  (一)开放之路曲折

  新世纪初的十年,我国牛肉基本自给自足,对进口牛肉的需求并不显著。然而,自 2012 年起,情况发生了转变,我国牛肉的自给率从 99.21% 逐渐下滑,至 2023 年降至 73%,开放牛肉市场的议题由此被提上日程。但牛肉进口并非一帆风顺,海外牛肉常常伴随着诸多风险问题,如疯牛病、口蹄疫、瘦肉精等。回顾世纪之交,我国曾发生过上千例瘦肉精中毒事件,其中多数是由克伦特罗(瘦肉精)引发。鉴于此,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基本禁止牛肉进口,当时市场上的进口牛肉大多通过走私渠道流入。

  2017 年,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突破,允许 “美国牛肉输华”,打破了此前对美国牛肉长达 14 年的进口封锁,这也标志着我国牛肉市场正式走向开放。此后,我国陆续解除了对爱尔兰、荷兰、丹麦、英国、法国、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白俄罗斯等国的牛肉进口禁令,进口牛肉的数量随之迅速增长。到 2019 年,我国牛肉进口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我国牛肉市场的格局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多元化策略探索

  目前,我国进口牛肉主要来源于南美三国(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规模化养殖成效显著,在全球牛肉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巴西为例,它是我国牛肉进口的首要来源国,占比高达 44%。今年 6 月,巴西出口到中国的牛肉到岸价格仅为 32.82 元 / 公斤,还不到同期国内牛肉价格的一半,这使得众多烤肉店、西餐厅纷纷大量采购巴西牛肉,以降低成本。

  但牛肉进口的风险始终存在,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是少数允许在畜牧业中使用瘦肉精(尤其是莱克多巴胺)的国家之一,这种化合物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而我国早在 2002 年就明确禁止在饲料中添加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等 “瘦肉精”,中外养殖业和产品标准的差异,引发了多次贸易摩擦。比如,2020 年我国因澳大利亚牛肉违反检验检疫规定,暂停了 4 家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商的资格;2021 年,由于英国爆发疯牛病疫情,我国禁止了英国 30 月龄以下剔骨牛肉的进口;2022 年初,哈萨克斯坦发生 O 型口蹄疫疫情,其牛肉被禁止输华;今年 5 月,巴西 JBS 公司因饲料被发现添加莱克多巴胺的痕迹,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工厂也被我国禁止进口牛肉。

  尽管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依然对牛肉进口实施多元化策略,积极增加从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采购量。自 2023 年允许巴基斯坦企业向中国出口熟牛肉以来,已有 3 家巴基斯坦企业获批。今年前 9 月,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肉类 694 吨,出口额达到 337 万美元。此外,我国还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俄罗斯牛肉进口,解除了对澳大利亚五家主要牛肉出口商的限制,解禁了对哈萨克斯坦部分州的口蹄疫禁令。我国作为全球牛肉最大的买方,有必要也有底气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最优选择,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的进口策略,平衡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维护国家的贸易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为国内牛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行业破局:困境求生的智慧

  (一)产业链一体化转型

  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内养殖业企业积极探索产业链一体化的转型之路,其中 “养殖 + 屠宰 + 加工” 联合出海的模式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破局之选。在直接出售活牛面临亏损的困境下,企业通过自行屠宰并出售牛肉,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盈利。养殖户们纷纷开始发展屠宰加工业,或者与屠宰厂展开紧密合作,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更是将眼光投向海外,将国内的屠宰加工业务拓展至牛肉进口国,在当地的港口附近设立工厂,直接与物流和航运企业对接。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还能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动态,快速调整生产策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高端化发展路径

  在全国牛肉价格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高端牛肉产品却展现出了独特的市场韧性。高青黑牛肉、鲁西黄牛肉等高品质牛肉品类的价格并未受到明显的冲击,甚至部分企业还计划增加这些高端产品的产量,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

  同时,为了弥补前端养殖环节的亏损,企业积极拓展产品线,开发预制菜、牛肉零食等多元化的牛肉制品。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牛肉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能通过创新的口味和便捷的食用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拓宽市场份额。

  在养殖端,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新方法。例如,开发秸秆饲料化技术,将原本废弃的秸秆资源转化为优质的牛饲料,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牛肉养殖业企业需要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压力。



五、经贸棋局:牛肉背后的权衡

  牛肉贸易对于中国而言,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低价牛肉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提升了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进口牛肉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平衡,巩固良好的经贸关系。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大量工业制品的同时,通过进口农产品等商品,实现贸易的互补与平衡,这对于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国家间的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牛肉养殖业所面临的困境。价格的崩塌使得众多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沼,七成的中低端肉牛养殖场户已出现亏损状况,这无疑给国内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大国贸易的棋局中,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国际贸易平衡的同时,推动国内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则需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高端化产品等,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社会各界也应当增强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支持,营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牛肉贸易背后的故事,是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权衡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走好每一步,确保在享受国际贸易红利的同时,国内产业也能茁壮成长,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和民生的持续改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发展之道。


来源:肉类食品网

注:封面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

微信公众号

国科农研院
汇聚全球科技资源,搭建产研协同平台,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领军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