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社科研究丨塔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

政务   2025-01-09 18:05   内蒙古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本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聚焦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动态,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团结引领社科界专家学者,担当社科使命,凝聚社科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尽智献责。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线推进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基石。牧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牧区作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的重要区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同时,它又集生态脆弱区、边境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欠发达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草原牧区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草原牧区,这一进程需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草原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促进民族振兴、推进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开创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随着牧区振兴和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不断深化,立足牧区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化牧区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心理、文化认同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它不仅是对历史传承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责任的担当。在草原牧区,这一意识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多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才能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同时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民族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推动党的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党的民族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草原牧区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草原牧区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是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通过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草原牧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其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要求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更精准的政策、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各民族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来。通过促进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草原牧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推进草原牧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民族特点等因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取得更大成效。


三、草原牧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草原牧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草原牧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生态环境压力。随着牧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草原资源面临过度利用的压力,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草原生态,是牧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技术措施,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牧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经济转型困难。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牧区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路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牧区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牧民生计面临转型。如何在牧民生计转型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是牧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牧区仍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了草原牧区的整体发展。需要加强投入和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策略

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草原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草原牧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草原牧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如草原生态草牧业、绿色草业、草原生态旅游业等。这些产业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广绿色技术: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节水灌溉、节肥技术、可再生能源等。这些技术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针对草原牧区的特点,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并认真梳理生态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加以解决。加大对退化草地、沙化土地等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维护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深化草原牧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任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民族团结知识,提高农牧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和实践成果,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牧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以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牧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牧区现代化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不仅可以丰富牧区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牧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推进牧区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将各民族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保障
首先,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在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建设是引领和推动牧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牧区得到有效落实,为牧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对于促进牧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草原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完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推进牧区现代化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任用一批懂草原、爱草原、善治理的干部,为推进草原牧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基层干部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党的民族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促进牧区经济转型升级
1. 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草原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研发具有环保、健康的特点,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天然草药、保健品、绿色肉制品、乳制品等绿色特色产品。结合草原牧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开发具独特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另外,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营销推广等措施,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同时,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2.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技是推动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针对牧区的特点和需求,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开发适合牧区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例如,研发适合草原环境的智能放牧系统、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牧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广智能放牧系统可以帮助牧民更好地管理草场和牲畜,提高草原的承载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帮助牧民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牧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牧区信息化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牧民获取市场信息、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效率。针对牧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牧民的科技素养和生产技能,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牧民和企业管理人才,为牧区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
根据草原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化产业链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带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促进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推动草原牧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完善草原牧区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草原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动草原牧区现代化进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确保牧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牧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加强牧区教育服务,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牧民;建立健全牧区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确保牧民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加强牧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牧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牧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得到保障,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项目承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本文转载自《新西部》。

内蒙古社科联
内蒙古社科联是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的社会科学学术性人民团体,是自治区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