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本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聚焦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动态,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团结引领社科界专家学者,担当社科使命,凝聚社科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尽智献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基石。牧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牧区作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的重要区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同时,它又集生态脆弱区、边境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欠发达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草原牧区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草原牧区,这一进程需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草原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促进民族振兴、推进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开创新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随着牧区振兴和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不断深化,立足牧区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化牧区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心理、文化认同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它不仅是对历史传承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责任的担当。在草原牧区,这一意识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等多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才能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同时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民族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推动党的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党的民族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草原牧区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是文化认同、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通过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草原牧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草原牧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草原牧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草原牧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项目承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本文转载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