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编者按:202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热点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
入选理由: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创新性意义的重要概念、重要范畴、重要论断、重要观点。系统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机理和具有原理性、学理性、规律性的内容,探究体悟明辨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学术理论界当下的重要任务。2024年有关研究主要是:1.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容、实践要求,推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认识。2.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论、系统论、价值论、文明论、发展论等。3.发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涉及文化领导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结合”、文化发展目标和根本要求、新时代文化使命等方面。4.多学科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研究,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厘清标识性概念的内在意蕴。5.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之用,主要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
热点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入选理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2024年学界研究阐释主要体现在: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理论贡献、实践价值。2.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系统总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3.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基于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方位与时代特征,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背景、目标任务、重要原则、本质要求、实践导向、根本保障、动力机制等。4.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5.研究阐释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要论断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6.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安全、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热点三 新质生产力研究
入选理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2024年学术理论界就新质生产力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1.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通过新产业不断创造新价值,通过提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重塑发展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夯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基础。3.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间差异。
热点四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开新
入选理由: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题中之义。坚持“两个结合”,重新解读和阐释传统伦理思想,成为学术理论界近年来研究的重点。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性阐释。从价值原则、伦理内涵、社会理想、内在发展路径等方面探讨传统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结合,力求突破传统伦理的价值限域。2.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代表性人物伦理思想的返本开新与意义重建。3.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化。探讨“为政以德”“宽猛相济”“经世济民”“尊贤使能”“天下大同”等传统政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知命畏天”“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废奢崇俭”等早期生态伦理意识与现代生态伦理理念的耦合,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思想文化基础。5.传统伦理思想的当代应用。探讨如何吸收、借鉴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方式方法,创新道德实践,规范社会行为。
热点五 教育强国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全面论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方法,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的战略性任务,学术理论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角度阐述以教强国的价值逻辑,回答“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问题。2.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强国“六力”为指导思想,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研制教育强国的评价指标,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问题。3.以系统思维确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与模式,回答“如何建设教育强国”问题。4.探讨如何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强师计划”“国优计划”的落实,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
(点评人: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热点六 中国人口结构性变化
与高质量发展
入选理由:人口结构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二者都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人口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与之相关的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24年,学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探讨人口结构性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关系,以及我国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准则与关键面向。2.从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迁移和分布等方面对我国人口结构性变化新形势进行客观分析,指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应对之策。3.立足中国现实,借鉴国际经验,探讨人口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与传统的经济因素相比,宏观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对人口结构性变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解释力。4.从延迟退休政策、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与创新人口治理等视角探讨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策。
热点七 人工智能的价值对齐
入选理由:人工智能广泛介入社会生产生活,激发学界深度思考其对生产关系和生活秩序的影响,如何使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人类的意图和价值观保持一致,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成为伦理学、技术哲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是:1.聚焦人工智能的规范研究和价值对齐的实现路径,辨析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嵌入人工智能系统时所存在的伦理共识与多元价值诉求、抽象规则与具体情境、终极目标与短期追求等多维关系的平衡问题,寻求价值对齐的理论框架,提出通过构建道德数据集、模拟场景、监督训练、技术审计等人机合作方式,评估和完善人工智能的道德表现。2.聚焦人技关系,阐释技术系统和发展逻辑对价值的影响、技术结构与制度体系之间的适配关系等理论命题,借助技术想象、道德物化、基础设施等认知视角,探讨人机交互中人类价值观被人工智能所理解和内化的互动机理,揭示人工智能与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社会规范、价值信仰等的协同互构关系。3.考察人工智能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运行与深层影响,反思智能系统作为技术治理的社会风险和公平正义问题。4.探讨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界定与归属问题,提出人工智能的决策出现问题时需要有明确的规则程序来确定责任方。
热点八 “大一统”的历史书写
入选理由:“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孕育的一套内涵丰富的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备受学界瞩目。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其展开研讨,涉及王朝统治、民族凝聚、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疆域变迁、中外比较等众多维度。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大主题:1.梳理总结“大一统”的源流、实践及其在王朝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多元一体”与“天极宇宙观”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大一统”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的诠释和实践,这一观念内涵不断丰富,被中华各族认同,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滋养。2.剖析“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指出,汉代形成的华夷同源、天下一家、四海归一的历史记忆,将华夷各族紧密地整合为一个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血缘”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源泉,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3.“大一统”与西方国家形态理念的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中西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传统王朝与欧洲帝国的统治方式存在结构性差异,“大一统”作为中华政治文明精髓,不仅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
热点九 世界中国学研究
入选理由:世界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汇聚世界各国学者智慧的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中国学正在成为“时代显学”,它不仅是海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也包括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再研究”。2024年,世界中国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不断推进,主要体现在:1.以跨文化视角对海外中国学进行批判性思考,探索构建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揭示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化历程。2.探讨世界中国学的定义、定位、性质、功能,辨析“国际汉学”“海外中国学”“世界中国学”等概念的内涵,在学理上将海外中国学和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的再研究统一为“世界中国学”。3.考察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整理域外汉学与域外汉籍文献,包括海外汉籍书目梳理、海外汉籍影印出版、重要汉学著作翻译等,为国内的中国文化研究提供域外“回流”的新材料。4.梳理中国学四百多年学术史,开展汉学家个案研究,让中国的知识和思想深度参与全球知识创建与思想互动,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热点十 “全球南方”与国际秩序演变
入选理由:“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自发形成的以独立姿态对抗西方霸权、重塑国际秩序的群体新身份。“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引发了国际格局调整,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域,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2024年相关研究主要是:1.“全球南方”的学理研究。探讨“全球南方”的概念内涵、兴起演化、理论价值等。2.“全球南方”与国际秩序演变。研究指出,“全球南方”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成为塑造国际秩序、改革全球治理规则的关键力量,推动了冷战后国际秩序从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凸显向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3.“全球南方”崛起的战略应对。探讨“全球南方”的领导权、话语权和发展方向,提出中国应该把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上升到战略高度,防止“全球南方”被地缘政治冲突撕裂。4.中国角色与南南合作。探讨“一带一路”、金砖合作等平台和机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