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的时间是这么安排的,早上‘恨’美国,中午‘恨’韩国,晚上‘恨’日本……(外一篇)

文化   2025-01-01 09:42   加拿大  
爱国
主题词:爱国,爱国主义
编辑注:谈话记录。
问:杜老师,跟您讲个段子,“我每天的时间是这么安排的,早上‘恨’美国,中午‘恨’韩国,晚上‘恨’日本。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抽空‘恨’下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了。前段时间喊我‘恨’菲律宾,还没准备好,媒体就喊可以不‘恨’了。最近看大家都在抵制韩国,我翻遍家里也没找到有啥韩货可砸的,一怒之下到隔壁把老韩打了一顿……”
答:爱国是分层次的,难在思想境界。爱国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行为艺术。
晚清杰出的外交家郭嵩焘,曾经在给他的同年沈葆桢的一封信中谈到办理洋务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求制胜之术”:“有循序渐进之略,期之三年五年以达数十年之久。”是说要把外交作为内政的延伸,高瞻远瞩,长期规划,全面提升国力。
第二个层次是“了事”。“一切政教风俗,皆不敢言变更,而苟幸一时之无事,则所以了事之方,熟思而审处之,勤求而力行之。”是说虽无法改革制度、提升国力,但通过外交的手段把事情办成。
第三个层次是“敷衍”。“事至而不暇深究其理,物来而不及逆制其萌,如是,则且随宜敷衍。然而情伪利病之间,缓急轻重之势,稍有不明,则愈敷衍而愈坐困。”是说搞外交的人,不知根本,不辨表里,不知轻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终往往是仓促敷衍、日益支绌,处境维艰。
我想,关于爱国行为,亦可分为这三个层次。最了不起的是“以经略爱国”,次之则是“以成事爱国”,最差则是“以躁急爱国”
微博(编注:不止微博)掐架定律
主题词:互联网,社会,心理,掐架,对话
编辑注:原题为《微博掐架定律:一个关于网络社会心理机制的素描》。
互联网的“掐架”,距离人类理想的沟通有多远?以下,是一幅网络社会心理的众生相和流民图。
  • 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 镜像定律:那个喜欢与你掐架且你也喜欢与之掐架的人(人群),通常与你(你们)颇为相似。

  • 排斥第三方定律:掐架只会有正反方;如果出现任何第三方,那么他将会同时被正反方误以为是对方。

  • 题材因果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老题材,掐架的结果仍会是老结果。

  • 题材循环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新题材,那么,掐架将使它回到老题材。

  • 心境定律:如果你看见掐架,说明你需要掐架;如果你经常看见掐架,说明你喜欢掐架。

  • 心境定律逆定律:如果你看不见掐架,那就没有掐架。

  • 分贝定律:掐架双方中分贝更高的一方,通常更为不自信。

  • 活跃度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T,掐架中发言最为活跃的参与者,通常对T的发言权最少。

  • 分岔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T,掐架都将会尽可能快地导向一系列与T无关的讨论。

  • 耗散定律: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而非脑力消耗的进程。

  • 热力学第九定律:观众的热度与掐架的深刻程度成反比,与掐架的新鲜程度成正比。

  • Narcissus(水仙)定律:相较于真理,掐架者无疑更喜欢自己。

  • Echo(回声)定律:掐架者通常不能正常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言语——包括对手的错的言语。

  • Moebius(莫比乌斯)定律:越有能力的掐架者,越不愿意掐架;越不愿意掐架,就越没有能力掐架。

  • 测不准定律:对于大多数的掐架,我们无法测量其讨论文本的价值。

  • 测不准第二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的掐架文本,我们无法测量文本作者的真实立场。

  • 测不准第三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其立场的掐架者,我们无法测量其在第二天的态度转变。

  • 羊群定律:一场掐架中,观众最终所采取的立场通常会与其所认为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 人数定律:一般来说,掐架人数越多,掐架越没有结果。

  • 切贝雪夫大数定律:但当掐架人数成为一个大数时,掐架将很快分出结果。不过,其结果只匹配常人心智,而不太可能是创见或真知。

  • 修辞定律:如果争论演化为掐架,那么其原因一定不在观点,而在修辞。

  • 军规定律:如果你发生了在线掐架,而非理性的讨论,那或许不是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大部分的在线讨论根本不适合于任何人的理性表达。

摘自杜骏飞的《常识课》一书

办号艰难,赞赏支持

赞赏


枫树苑
悠悠岁月,漫漫人生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