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金山青年在老挝的一年都做了啥?

民生   2024-12-25 16:46   上海  

12月24日,“90后”青年王春结束了一年在老挝的志愿者服务,踏上回国的班机。这位来自金山区属国企上海惠众农业有限公司的青年,用行动诠释国际志愿者精神。

“年轻人应该多出去走走。”王春在采访中说道,他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责任感,选择赴老挝做志愿者。   

汉语桥梁,心灵纽带




中国与老挝山同脉、水同源,是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是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自2002年起,上海团市委先后派遣了12批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作为第十二批服务队的成员,同时也是参与该项目的第3名金山青年,王春的主要工作是汉语教学。在老挝的日子里,他每天奔波在教室与农田之间,为当地公务员和青少年教授汉语。

王春深知汉语之于老挝学生的难度。“汉字的构造和书写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笔画的顺序常常让孩子们感到困惑。”于是,他设计了一套适合零基础学习者的汉语课程,从拼音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词汇和语法。
五岁的森碟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因为年幼而羞于表达。每当森碟低着头不敢说话时,王春总会蹲下来,陪她一遍遍朗读汉字,一笔一画地指导书写。当森碟用稚嫩的中文对他说:“谢谢老师!”那一刻,王春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不仅是一场语言的教学,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


然而,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王春经常遭遇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挑战。为了确保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他不仅在课堂上,也在闲暇时刻,积极学习老挝的日常用语和教学用语。同时,还根据每位学员的老挝语姓名的发音和含义,精心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中文名字,例如“习丽婉”“韩伟”“夏博勇”等。这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员们对汉语的浓厚兴趣。



用专业知识
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志愿者,王春不仅投身于中文教学工作,也将目光投向当地农业发展。据了解,他曾在国外留学八年,主攻农业经济经营。通过走访观察,他发现,农业是老挝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目前老挝的农业发展距世界现代农业,依旧有较大差距。“我大学学的是农业经济学,工作又是与农业相关的,所以会特意关注一下老挝的农业发展。我注意到老挝农业主要依赖传统种植与养殖方法。”于是,他主动向老挝团中央提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农旅融合的建议,并与老挝农民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将中国的农业经营理念介绍给当地农户,助力当地乡村发展。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虽然只是个志愿者,但希望能为老挝农业发展带去一丝启发。”王春说。

通过文化交流
搭建跨国友谊桥梁




国际志愿者的工作不仅在于提供服务,更在于促进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传播,成为增进国家和地区间友谊的使者。一年时间里,王春与队友们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共举办了18场文化交流展示活动,覆盖了2700人次的老挝青少年。

“在老挝,学习中文的热度已经超过了学习英文的热度。”王春提到,许多老挝学生都怀揣着去中国留学的梦想。他特别提到了一位家境贫寒却异常刻苦的老挝学生,这位学生每天下班后都会赶到他的汉语课堂,坚持学习到深夜。王春充满敬意地说:“这位学生告诉我,他想未来能参与中老合作项目,以此改变家庭的命运。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我的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授语言,更是在传递希望。”



勇敢面对挑战

坚守初心收获成长




不过,志愿服务远非想象中那般浪漫。老挝的气候炎热且多变,饮食习惯与国内截然不同,一年间,王春三次感染肠胃炎,但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当地医疗水平有限,医生也比较’佛系’,不做详细检查,直接挂盐水。”他笑着回忆道。

医院的简陋环境和稀缺的医疗资源让他一度感到无助,但正是在这些困难中,他更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关怀。有一次,即便在身患肠胃炎的情况下,王春依然坚持为学生们上完了一整堂汉语课。学生们察觉到他身体不适后,纷纷上前关心询问。志愿团队的成员们也会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各种困难。王春感慨地说:“2024年,我们志愿者团队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积累了共同的记忆,这将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这一年,王春不仅收获了友谊,更收获了成长。他说:“能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里,是一种荣幸。回国后,我希望继续关注农业和教育领域,推动中老交流,尽一份微薄之力。”

在异国他乡,王春用坚守与真诚,点亮了跨越国界的友谊之灯。这盏灯,将继续照亮更多青年的志愿之路。





记者:陈忆文、杨季峰
通讯员:于泓泓

编辑:干钰琼

责编:冯生丹、程佳域

审核:陈建军、林堃


i金山
关注“i金山”,带你了解金山每天的大政小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