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沟村:产业提档升级 老区焕发活力

时事   2024-11-04 09:29   河北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记者:储学敏

编辑:刘伟

责编:郭巧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老区行】

11月1日,记者来到卢龙县蛤泊镇鲍子沟村。刚踏入村子,一个个整齐排列的现代化设施大棚就映入眼帘,每户房前屋后搭满的葡萄藤都记录着这个村庄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鲍子沟村所在的柳河北山区域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冀东军区十二团团长曾克林及其将士们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这里民风淳朴,村民抗日热情高涨,他们为八路军递送消息、救治伤员……

鲍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大勇是土生土长的鲍子沟村人:“听村里老人说,我们村村民李振山曾担任过曾克林的警务员,后来曾克林还专程回到村里看望他。”

鲍子沟村三面环山。新中国成立时,仅有208口人的鲍子沟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赓续红色血脉”则是鲍子沟村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老区精神一直在鲍子沟村赓续传承。1976年,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齐胜林的带领下,鲍子沟村成功修建了一座容量75万立方米的水库,即如今的圣林湖水库,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这也为鲍子沟村后来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上世纪70年代,鲍子沟村实现了全村用电照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屈不挠的老区人民还把不宜发展农业的山地开垦出来种植葡萄,村里就有几户村民依靠葡萄种植成了“万元户”,而齐贺民正是其中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鲍子沟村村民开始使用设施大棚种植葡萄。  记者 刘剑 摄

今年59岁的齐贺民,青年时期就酷爱葡萄种植。4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葡萄种植新技术,自己经营着10多亩的葡萄园,还培育了一个又一个葡萄新品种,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葡萄种植小能手。

在鲍子沟村,家家户户都和齐贺民一样,受益于葡萄种植。张大勇告诉记者:“全村252户、641口人,家家户户都种葡萄,少的三五亩,多的有30多亩,人均葡萄种植年收入3万多元。”

“鲍子沟村所处纬度与法国波尔多基本一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因此极其适合葡萄生长,且含糖量高、口感细腻、色泽鲜艳、采摘期长。”张大勇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卢龙县正式实施第一轮土地承包制,鲍子沟村民开始规模化种植葡萄。

发展至今,鲍子沟村1080亩土地已全部种植葡萄,并通过从周边流转土地,种植面积达2600多亩,有阳光玫瑰、蓝宝石、玫瑰香、红提、巨峰、蜜光、脆光等3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京津唐以及西北、东北市场。

张大勇表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鲍子沟村特色种植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要把这个优势把握住、利用好,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葡萄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旦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将对葡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早在2012年,张大勇和少数村民就带头尝试设施种植,不仅提升了葡萄品质,更实现了错峰上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设施种植方式,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

经过12年的发展,鲍子沟村已经有780亩地采用冷棚、暖棚、避雨棚等种植方式。

“这不,眼前又有几户村民正准备新建设施大棚。”张大勇介绍说,葡萄种植主要是4月到10月忙碌几个月,当下,村民正在进行葡萄剪枝,准备埋土防寒。村民正是在葡萄秧的休眠期间,建设施大棚,为来年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如今,鲍子沟村老区不再是闭塞山区的“代名词”,而是一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对于鲍子沟村未来的发展,张大勇表示,鲍子沟村准备在打响品牌、拓宽销售市场以及探索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之路等方面继续下功夫,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成绩,续写新的荣光。


监审:周岩 赵明

终审:朱志勇 费依冰

大家都在看↓↓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北戴河海关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甘薯种植穿上了“环保衣”
只为桃李竞相开
扩容!11月底将发布→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扫码关注我们↑↑

秦皇岛日报
秦皇岛日报官微,记录时代、思考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