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天朗气清,全国各地人士赶赴天津,送叶嘉莹先生最后一程。“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座城市的大师星空,会否因此而“空悠悠”呢?人们默默在心底轻问。
吸引叶嘉莹回来的重要原因,是南开大学文脉的深厚与蓬勃。
言及与南开大学结缘之始,叶先生总会感念一位前辈:现代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李霁野教授。她说,“李先生是我师长一代的前辈学人,是我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好友,和我又有着当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和后来在台北台湾大学的种种因缘,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可以说,叶嘉莹“情牵”南开,是学校深厚学术底蕴的自然延续。“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今天,南开的学术之脉依然在有力地跳动着。一个月前,南开大学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国际著名数学家麻小南教授正式受聘为讲席教授。由陈省身先生等人缔造的南开数学学脉,被更好地赓续下去。
今年教师节前夕,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副校长、政治经济学中心主任逄锦聚,荣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位列12位入选教师名单的榜首。他以“经世济民‘奋进者’,为国育才‘大先生’”的姿态,继续传承大师之风。
这座城市的其他高校同样有亮眼表现。不久前,科睿唯安发布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天津大学25人上榜,列内地高校第8位。学脉延续下去,弦歌不绝,大师亦不绝。
“我觉得我留在天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选择。”镜头前,叶嘉莹曾这样说。
“你是天津人吗?我说不是。那你是南开的校友吗?我说也不是。那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叶先生坦言,这几个问题常被人问起。
她在视频里由衷表示:“我喜欢天津的人物,我也喜欢天津的食物。”天津能给人一种心底有根的幸福,安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天津同样不忘大师、厚待大师。为了让叶嘉莹有更好的居住和科研条件,南开大学为她修建迦陵学舍。这一工程也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几位友人还慷慨捐资。历经半世飘零的叶先生,晚年在天津过得很舒心,并将更多有形的、无形的财富奉献给这座城市。
艺术家陈丹青在评价徐悲鸿先生艺术成就时说,这与他的“地利”不可分。是城市之“大”,成就大师非凡的学术气度;是城市之温厚,在大师心头平添汩汩暖流。
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这些路,更多的是心路。
用叶先生自己的话说,她这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这份定力与追求,弥足珍贵。在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中,叶嘉莹将中西方美学理论融会贯通,透彻地解读中国经典诗词。在千百场讲演里,她让更多人感受诗词光彩如何穿破历史的长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带到每个人心坎上。
鲁迅先生曾发出这样一句感叹:“伟大也要有人懂。”当下,做学问不仅需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执着,也要有“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的公心。叶先生成其为大师,她的精神烛照后世,值得学人共勉。
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既包括固定的建筑,也在于活跃的大师。“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一位从天津走出的大师,说过经典的这句话。对于天津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期待城市涌现大师、更能吸引大师,也应一齐为之而努力。一位大师背后,有着无数位善良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