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乡镇航拍(资料图)
2024年,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就业载体建设、招募合伙人、积极培育乡村产业等系列工作举措,进一步壮大乡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开拓就近就业岗位。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实现就近就业5.38万人,其中当年新增1.92万人,人均年累计增收2.26万元。
左图为华清服装厂,右图为盛来俏服饰有限公司
从早年间背井离乡到浙江打工,到如今“家门口”就能挣钱,颍泉区闻集镇刘盆窑村村民徐敏的务工路越走越近。
“这多亏了家乡服装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不仅让我拥有固定务工收入,还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徐敏今年50岁,在该镇华清服装厂上班将近10年。说起当前的生活状态,她有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在政府的扶持下,自2015年成立以来,该企业基础设施逐年完善,产能产线有序扩增,更多的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更暖心的是,为了更好地吸纳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公司充分考虑部分员工照顾老人和孩子上学的实际需求,采取“加工车间+居家灵活就业”的生产模式。
“员工既可以到车间上班,也可以把部分半成品带回家加工。”公司负责人刘华清介绍,按照规定,员工即使到车间上班,也可以提前下班接孩子放学,方便照顾家庭。
目前,该公司带动50多人就近就业,月工资从3000元到5000元不等。为了满足订单需求,下一步将在闻集镇创办分公司,带动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大寒时节,颍泉区行流镇的盛来俏服饰有限公司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多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忙碌赶制一批销往国外的服装。
作为劳动密集型服饰加工企业,盛来俏2019年从江苏省引进,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盛来俏服饰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阜阳新闻联播
“公司采取计件工资制,确保员工多劳多得,还配备有餐饮、宿舍,为员工提供极大的生活便利。”企业负责人张金海介绍。
近年来,我市积极谋划镇、村多层标准化车间、园区等项目,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周边居民就近就业。其中,2024年各地共实施支持“132”工程的项目42个,投入资金5亿元,等待经营主体陆续入驻。
太和县郭庙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料图)
同时,对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多措并举增加农村地区就业岗位数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初见成效。
伴随着“哒哒”的机器声,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玩具走下生产线……近日,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来到太和县双浮镇鸿昊玩具厂,数名工人正在快马加鞭忙生产。
“该车间曾是闲置厂房,占地1000平方米。为了有效盘活‘沉睡’资源,当地政府从广东省引进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双浮镇党委书记钱纯建介绍,该企业主要从事毛绒玩具加工、国潮产品等,2024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近300人就近就业,百余人居家就业。
秦文莉是鸿昊玩具厂的一名职工,入职一年多来,她已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手工玩具的缝制技术,每月务工收入3000多元。
“离家不到3公里,往来很方便,还能照顾两个孩子的读书生活。”对于不想外出务工的秦文莉来说,企业办在家门口,这份工作让她的生活更有奔头。
“租用闲置场地,落地即可投产。”2025年,企业负责人张玉谋划在太和县赵庙镇、三堂镇、坟台镇、三塔镇等多个乡镇成立分厂,预计投入500万元,带动1000人就业。
通过腾笼换鸟,原来闲置废弃的厂房、集体资产资源重新“活”起来,不仅破解了新企业落地难,还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对照闲置资产,太和县主动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对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实现精准招商,2024年招引企业7个,带动就业25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就业群众政策知晓率,发挥好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并为就近就业的务工人员做好跟踪服务,保障好劳动者权益,为他们长期就近务工保驾护航。”钱纯建说。
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我市常态化开展富余劳动力,闲置车间、厂房、校舍、民房等资源摸排,为招引企业建立资源台账。
对能使用的厂房通过改善提升场地设施,引进企业入驻,激活闲置资产,破解新企业用地难问题。目前,共摸排富余劳动力8.08万人,摸排的闲置车间、校舍、民房、村部等23.4万平方米,已盘活再利用18.9万平方米。
近年来,颍泉区行流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图为2024年11月11日,当地群众在采收、分拣金丝皇菊( 资料图)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走访发现,在我市农村地区,有不少劳动力就业意愿强且具备就业能力,但因各种缘由无法外出务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较好选择是,提倡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自实施“132”工程以来,我市盯紧年新增带动就近就业3万人的目标,结合乡村体量大、农村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多、交通便捷等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玩具、箱包、日用制品等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生活,我市各地在深入了解阜阳籍在外务工人员就业情况和返乡意愿的同时:
一方面,紧抓“双招双引”发展机遇,积极承接沪苏浙等大中城市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加快引进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不高、具有较大吸纳劳动力需求、适合弹性就业特点的“三无一多”(即无污染、无废气、无噪音和用工多)产业,引导微型产业园区“出租招商”,引进集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现有产业优势,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增强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全媒体记者 梅飞
编辑|吕艳萍
图片|梅飞 庞诚 徐丹丹 王彪
统筹|张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