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仅此一期 独家包场】¥168起5A景区清源山+布袋木偶剧表演+特色戏剧火鼎公婆演出、闽台缘博物馆汽车一日游

文摘   2024-10-14 15:49   福建  





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期待着与您的相约……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Quanzhou


清源山是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自元代便有“闽南蓬莱第一山”的美誉,又以“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声名在外。其中宋代老君岩造像是全国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石雕由巨型天然岩石雕琢而成,深含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意境,同时也见证了清源山唐宋时期道教文化。



 世界非遗布袋木偶剧表演


Quanzhou



 泉州特色戏剧火鼎公婆演出


Quanzhou


产品特色 

赠送礼品:


每人赠送一双品牌袜子


午餐升级,升级菜单如下:


1、葱烧黑鱼片

2、泉州姜母鸭

3、咸味口水鸡

4、海鲜紫菜丸子煲

5、农家小炒肉

6、干锅肉片花菜

7、日本豆腐煲

8、清炒时蔬

9、崇武鱼卷七彩汤羹

10、香米饭


发班日期:10月20日仅此一期


1.2米以上儿童及65周岁以下:198元/人


1.2米以下儿童及65周岁以上:168元/人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泉州清源山是一个结合了自然美景与丰富文化历史的旅游目的地,它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泉州的重要地标之一。




 一、主要景点

1、老君岩:这是清源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像——老君像,是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





2、元元洞天:洞天内有许多精美的石刻和雕塑,是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好去处。

3、见龙台:在此可以眺望远处的风景,感受清源山的壮丽。

4、弘一法师舍利塔:纪念弘一法师的塔,对于了解中国佛教文化有重要意义。

5、千手岩:以千手观音像著称,是佛教信徒们祈福的好地方。

6、莲花池:清澈见底的池塘,周围环境优美,适合拍照留念。

7、泉窟观瀑:可以看到壮观的瀑布景观。

8、弥陀岩:另一处重要的佛教遗址,有精美的佛像。

9、南台岩:可以在这里远眺泉州的城市风光。

10、清源洞:洞穴内部充满了神秘感,值得一探究竟。

11、百丈坪:在这里可以体验明代抗倭英雄于大猷曾经练功习武的地方。

12、清源天湖:位于山顶的湖泊,景色迷人。

推荐路线- 轻松游(耗时1-2小时)

景区正门 → 老君岩 → 元元洞天 → 见龙台 → 弘一法师舍利塔 →千手岩 → 景区正门
















        泉州布袋木偶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出现,并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明代时木偶戏已经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更为繁荣。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木偶小巧,仅有7寸左右,艺人通过手掌托举木偶进行表演,技艺独特。晋江布袋木偶戏以泉腔演唱,与漳州北派布袋戏的北调演唱形成鲜明对比。布袋木偶戏的表演细腻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别擅长武打场面的表演。泉州布袋木偶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的存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注:图片仅供参考以实际表演为准



火鼎公婆是什么神仙?
不是神仙,就是有趣的表演,迎神仙用的。

《火鼎公火鼎婆》饰演一家三口,“火鼎公”上着反穿羊羔黑裘,下着宽筒黑裤,裤管下端紧束绷带,脚穿圆口软底男布鞋,腰束长绸巾,手执竹制长烟管在前。鼎在闽南话里是锅的意思。火鼎其实是闽南语的特有语法,是有火的锅的意思。一边跳舞一边保持锅里的火不灭,既滑稽,又刺激。
在喜庆节日、迎神赛会游乡踩街时,火鼎公时而作“乐乐步”,时而作“欢畅步”;火鼎婆作“踏蹲步”或“扇火喜跳”、“欢跃步”,自由表演即兴发挥,兴起时,晃动着燃烧着的熊熊烈火的火鼎冲到观众面前,逗乐观众。女儿则走“挑担步”随公、婆身后,不时将所挑的木柴投入火鼎,使鼎火保持不灭。乐队由六、七人组成,随后为其伴奏。
特点就是搞笑。
其形象在泉州高甲戏叫“破衫丑”表演诙谐滑稽;“火鼎婆”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软底布鞋(闽南俗称“大公鸡鞋”),手执大圆蒲扇在后;表演风趣优点,其形象在高甲戏行当称作“家婆丑”;一口内燃木柴的火鼎架在两根竹杆中间绑着的“四脚架”上面,公婆俩人通过绑在竹杆两端的长绸巾抬起火鼎;“女儿”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镶边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担两头各挑着装有木柴的小竹篮,紧随俩老之后,乖巧妩媚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区西北侧,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之畔。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01

场馆概况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二楼的基本陈列《闽台缘》和三楼的专题展《乡土闽台》,全年对公众开放免费参观,展示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历史事实。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斜穿屋面,每道斜阶有108个台阶,可以直通馆顶的观景天台,纵览泉州市区全景。



博物馆顶部的金色“和平莲”高6.2米、最大直径宽达4米,放置在馆顶非常醒目。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平莲”的安置更加强化了这一理念。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万平方米的景观广场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九龙柱和卧碑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关系坚如磐石。景观广场中间的倒影池的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海峡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入口门厅有一幅火药爆绘壁画,高18米,宽9米,是著名的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的作品。他以中国人的古代发明——纸和火药为材料,运用现代行为艺术演绎着海峡两岸亘古不变而又历久弥新的文化主题:同文、同种、同根生。    




02

基本陈列

--- 闽台缘 ---


“闽台缘”主题展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献。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地质资料显示,两地几经沧海桑田后形成台湾海峡。在远古时期,台湾与大陆之间原有陆桥相连,物种相传、人类互移。两地的考古发现比对表明,两地早期人类具有原始文化的相似性,他们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同根同宗,一脉相承。自周秦开始,闽越族先民渡过台湾海峡,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以后,闽、粤先民往返台湾渐多,至明末清初,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活动进入高潮。迁台先民与故乡保持密切联系,合修族谱,共建宗祠,沿用家乡地名于开发新家园,以昭示子孙勿忘故土。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代中央政府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尤其自宋元以来,中央政府逐步重视经营管理台澎地区,建立各种行政、军事机构,加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台湾在历史上长期隶属福建管辖。清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决定台湾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与福建分省治理,闽台两省之间仍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闽台唇齿相依,两地军民共御外侮,从15世纪开始,与外来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同家园。



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明清时期,数以百万计的福建移民,为生存为发展,背井离乡,他们征服瘴疠横溢、野兽出没的茫茫荒野,筚路蓝缕,竭力于农垦;他们来往于风云莫测的海峡,呕心沥血,命系于商渔。一辈又一辈,年复一年,用心血和汗水,把祖国宝岛建设成富庶之区。闽台农业、手工业交流的发展和商贸往来的频繁,促进了海峡两岸的进步和繁荣。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福建移民在开发建设台湾的同时,开启在台湾的文教活动,也带去了家乡的文化模式。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建立与大陆一体化的文化教育体系。今天台湾的民间习俗、方言曲艺、传统工艺等,仍然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台湾的寺庙绝大多数由福建祖地分炉。故乡的神祇在先民心中,是往返波涛汹涌海峡的护佑、胼手胝足开发宝岛的支持、在新家园战胜艰难凶险的慰藉。他们带去家乡奉祀的神明,伴随他们在台湾发展的足迹,遍布于每一处山川、河谷。至今犹两地共祀,香火鼎盛。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早期的台湾是移民社会,福建先民在与家乡水土近似的聚落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沿袭家乡的风俗。岁时节庆、生命礼俗、衣食住行都与福建故土相同。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如同与生俱来的血缘一样,闽台民情风俗仍然相通。




--- 乡土闽台 ---


乡土浸染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由于有着同样的文化印记,闽台人民心气相和、性情相知;闽台乡土气息相通、景象相类,无论节日、礼仪、风习、信仰、语言,自古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该展厅,还以蚵壳厝、闽台老街、古戏台、古牌坊等造景,集中地体现了闽台两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浓烈的闽台乡土气息和传统底蕴,让观众在参观和参与中体味两地的亲近。



“春”以“新春闹上元、清明祭祖先”为主线,展示闽台人民春节贺正、元宵赏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等传统习俗。



“夏”以“端阳竞舟鼓,中元赛普渡”为主线,展示闽台两地的端午节赛龙舟、七月“中元节”普渡等传统习俗。



“秋”以“卜饼万家喜,对渡郊商急”为主线,展示闽台两地中秋吟唱、博饼、𢪙月等传统习俗及商郊活动。



“冬”以“进香还宿愿,岁末喜团圆”为主线,展示闽台两地的冬祭、敬拜神灵及烧王船等习俗活动。




--- 闽台姓氏与谱牒 ---


闽台缘博物馆在一楼设谱牒文献收藏室,收藏以福建、台湾为主的112个姓氏家谱,建立数据库和影印复制本,广泛联系闽台各姓宗亲,举办族谱展览及百家姓论坛等活动,为两岸同胞提供寻亲探源服务。




03

馆藏精品

--- 织金锦武将军服 ---


清代织金锦武将军服(含箭带、顶翎帽),将军服分上下两部分,上衣为对襟长袖,袖口为马蹄形,左右衣肩披着镶有椭圆形龙纹绣图案的坎肩,肩下、腋部饰14片龙纹铜饰,胸前椭圆形龙纹绣图为开片式样,服上饰以铜制乳钉,腰悬玉带;下服前部分开,两边各有龙纹绣图及饰满乳钉,色样为三瓣花饰,内襟为蓝丝布。鎏金铜帽呈漏斗形,帽上部铜珠及弧形饰带木棒绒饰,上饰以龙雕珠花和凤纹金片饰,前突莲形饰,下为龙抢珠葵形边饰,后侧有围饰,脖颈前为瓣纹乳钉;箭袋为扁弧口鱼形及蹄形,上边口悬斜珠,以系腰间,丝布饰蝙蝠兽首,图龙圆钮及十字带饰。




--- 《被贻误的福尔摩沙》 ---


1675年荷兰文原版揆一著《被贻误的福尔摩沙》,长方形,二十四开本,彩色封面,图案呈五彩漩涡状。此书于1675年出版,作者揆一(Frederick coyett)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行政长官及据台的荷军最高指挥官。


此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44页,第二部分72页,第三部分注释38页,共计154页,有88张铜版画插图。书中详细记录了荷兰人据台湾的活动,并以亲身经历叙述荷兰军队与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交战的过程,为难得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




--- 铁钟 ---


“泉郡南门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铁钟,通高100厘米,口径59.5厘米,腹围172厘米,胎厚3厘米。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通高100厘米,口径64.5厘米,重110千克。器身呈覆釜形,圆肩,葵口,上有双龙钮柄。外部口沿稍上饰回弦纹一周,器身饰两组弦纹及长方格纹,长方格内铸有阳文楷书“泉郡南关外 浯江铺塔堂 鹿港郊公置”铭文。另铸有阳文楷书“美记号、建源号、泉记号、振泰号、裕成号、胜裕号、万泰号;振利号、复吉号、复升号、彝林号、义发号、鳌蕂号、泰源号;盛泰号、长春号、义美号、源瑞号、振兴号、金顺号、德利号、宝源号;颖丰号、锦丰号、广裕号、厚裕号、振芳号、振茂号、德顺号、洽源号;谦泰号、泰成号、合裕号、滋源号、合瑞号、瑞源号、瑞泉号、资生号;正利号、盛源号、日升号、成顺号、振益号、德丰号、丰裕号、盈丰号”等共46家商号名称,末署“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 日穀旦”。此钟见证当年闽台两地郊行林立的盛况,是海峡两岸商贸往来关系密切的重要历史证物。




--- 木雕彩绘金刚立像 ---


明代木雕彩绘金刚立像,金刚头束发冠,额上镶一眼,内着金色铠甲,腰束玉带,外披绘有五彩祥云纹的开衫,广袖,两侧袖口以绳缚之,双手合掌举于胸前,双脚着靴而立。神像表面用白粉打底后,以红、黄、绿、黑及金彩等绘于头、脸部、衣饰等处,色泽鲜艳亮丽,面部表情威严深邃,衣褶线条纹理舒展,柔美流畅。




--- 彩绘木雕妈祖坐像 ---


清代彩绘木雕妈祖坐像。妈祖头带冕冠,柳眉,眼微含,身着圆领龙袍披霞被,腰束玉带,右手持如意,端坐于太师椅上,双脚垂于四足垫上,下有扁圆形座。冕冠饰以金、蓝、绿、红等五彩,肩、领围以金色莲瓣纹,通体施五彩。妈祖雍容庄严,衣纹线条流畅。




--- “龙池竞渡”水陆画 ---


清代“龙池竞渡”民间水陆画,长190厘米,宽150厘米。水陆画,立轴,纸本,双勾填彩,工笔设色,画中分上、下两堂。


上堂绘诸佛,诸菩萨,诸声纹,缘觉,诸天。天王明天、天龙八部、三清等,下堂绘四只龙舟,其中两只龙舟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龙尾高卷,龙舟上有人指挥,举旗,吹号,敲锣打鼓等振作气势,两旁为由二十几人组成的比赛者正在齐力划船,另有两只船上坐着身穿官袍的裁判官。


地上有观看竞渡的官员及民众。系为民间水陆画,多为民间无名画师所作,是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多以工笔重彩人物卷轴画,俗称道师画,庙画等。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行 / 程 / 速 / 览



D1  龙岩-泉州-龙岩  用餐:中餐

    早上指定时间于龙岩人民广场集合地出发【泉州】- 游览【老子天下第一5A景区清源山】:清源山是泉州市的一张名片,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泉州市的文化象征。清源山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景区内有多处文化遗迹,包括宋、元时期的石雕造像、历代摩崖石刻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也是清源山的标志性景点。清源山的自然景观同样引人入胜,有奇石、泉瀑、山林等。景区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是泉州市区内的重要生态保护区。熊胆博物馆参观15分钟。观看【世界非遗布袋木偶剧表演】:泉州布袋木偶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出现,并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明代时木偶戏已经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地区更为繁荣。布袋木偶戏的特点是木偶小巧,仅有7寸左右,艺人通过手掌托举木偶进行表演,技艺独特。晋江布袋木偶戏以泉腔演唱,与漳州北派布袋戏的北调演唱形成鲜明对比。布袋木偶戏的表演细腻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很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别擅长武打场面的表演。泉州布袋木偶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的存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促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观看【泉州特色戏剧火鼎公婆演出】:泉州特色戏剧火鼎公婆演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寓意“烧去千灾,迎来百福”。表演通常由三位演员组成,分别扮演老公公、老婆婆和女儿,其中“火鼎公”和“火鼎婆”通过长绸巾抬起燃着木柴的火鼎,而女儿则负责向火鼎中添柴。表演者随着轻松明快的民间小调,如《十花串》(又称《流水板》)的节奏,做出各种滑稽逗人的动作,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吸引观众。火鼎公婆的表演不仅富有地方特色,也承载着泉州人民对生活红火、社会和谐的美好祈愿。游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游览约30-40分钟):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程结束返回温馨的家!


   注:以上为参考行程,如有景点前后顺序调整,以当天导游安排为准,以上为散拼路线,会有等待情况出现,敬请各位游客谅解。


    

服务标准


【费用包含】

1.交通:全程空调旅游大巴(大小视人数而定,保证1人1正座-临时取消请补车位损失158元/人)。
2.用餐:赠送中餐10-12人一桌
3.门票:含清源山门票,表演门票,本产品是包场产品,所有年龄和证件无效,无退无补,如果对此有异议请不要报名,避免出行产生不愉快心情发生,谢谢!
4.导游:全程导游服务

5、保险:旅游社责任险+赠送旅游意外险

6、备注:以上游览顺序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前后调整,但不减少景点。  

7. 本产品为特价打包产品,所有特殊证件不再享受任何优惠,放弃旅游景点不退费用;


【费用不含

1、自由活动期间交通费、餐费、等私人费用。

2、行程中未提到的其它费用:如特殊门票、动车票等费用。

3、自费项目安排:自愿消费,无强制。


【退改规则】
报名后由于游客自身原因取消须承担各类损失,当天取消则全损。

【购物安排】

全程纯玩,纯玩,纯玩,纯玩!




特此说明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以实物为准。

*报名请联系转发此链接的旅游工作人员。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部分素材、图文来自网络,

若图片、文字涉及版权及肖像等问题,

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龙岩康辉国际旅行社
发布最新旅游产品资讯,最新优惠活动,旅游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