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家央级媒体关注蚌埠

政务   2025-01-08 18:22   安徽  




今天,央级报纸《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头版头条,以《寻求“高性价比”的全媒体改革路径》为题报道了蚌埠日报社的融媒体改革实践成效。





详情如下

探访蚌埠日报社

NEWS


-融媒转型实践-

以《寻求“高性价比”的全媒体建设改革路径》——






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一家地市级党报,如何通过改革重塑,让采编队伍实现“既能、又能、还能”?如何让采编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网传播”?如何让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实现“码上办、马上办”?


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蚌埠日报,在蚌埠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用“高性价比”的融媒改革作答,走出了一条地方党报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路径。







01

“一项技能”的锤炼



NEWS

12月1日,蚌埠奥体中心,由蚌埠日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4蚌埠市业余足球联赛在这里上演最终的决赛,通过蚌埠日报全媒体的广泛传播,吸引了线上线下的广泛关注……


“对外能够助力蚌埠塑造城市形象,对内可以通过实战锻炼采编队伍。”谈及参与主办这次足球联赛的初衷,蚌埠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孟儒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蚌埠作为一座足球城,走出过李毅、韦世豪这样既有实力、又有个性的球星。以足球为切入点,


既为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贡献了力量,又在大型活动的举办中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


3个月的赛程,177场比赛,蚌埠日报社采编、经营、后勤等部门紧密配合,纸媒、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协同发力,“蚌埠发布”“蚌埠日报”“最蚌埠”等IP赋能加持,通过视频直播、记者出镜等形式对比赛进行全程呈现,让本届赛事成为蚌埠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届业余足球赛事。


“我们这个小小的地市党报,做的都是一件件‘小事’。小事情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业。”孟儒存认为,进入新媒体时代,必须适应时代需要、行业大势和读者习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持续强化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以及机制创新。


采制短视频,就是蚌埠日报寻求改革创新的一大突破口。“在蚌埠日报社,负责一线采集新闻的记者只有26人。但大家不但能写、能拍、能编,一部分同志还能出镜说新闻、出评论。”谈到蚌埠日报的记者们,报社副总编辑王静底气很足。针对地方党报人力成本高的现实情况,蚌埠日报社党委立足内部挖潜,把传统的深文创作和新媒体的短视频创作作为新闻业务的两大赛道和两大抓手,尤其是鼓励每一位记者尽可能成为集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出镜于一身的“全能战士”“征战”多元传播平台。


“传统媒体的记者们勇敢跳出写作的‘舒适圈’,以出镜的方式,亲身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王静坦言,面对网络时代传播生态的深刻变迁,适应新环境,重构生产流程,创新表达方式,这样的改革并不容易。


为更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读者阅读习惯转变,2022年以来,蚌埠日报社加快了融媒体转型的步伐——


纸媒由12版压缩为8个版,新增“融媒”版,实现网上网下联动;


推出视频版,开通慢直播平台,建设媒体资源库;


全力加强平台建设,做大做强蚌埠发布、蚌埠日报微博微信及视频号、最蚌埠微信及视频号、蚌埠日报抖音、蚌埠日报快手、蚌埠发布客户端等……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蚌埠日报社的媒体形态,提升了短视频生产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其信息传播能力。


一位位编辑记者出镜、做短视频,在蚌埠日报社已经趋于常态;一个个爆款视频、精品视频、创意视频的推出,让报社的视频业务成为品牌。


这些全能“战士”的经典“战例”出现在2023年4月份。蚌埠日报社采编人员敏锐地捕捉到热播剧《长月烬明》与城市地标的网络话题,经过精心策划,在全网推出首个短视频《长月烬明爆火,蚌埠欢迎你来打卡》,迅速成为网络爆款。


互联网时代,就需要发现“流量”的“火眼金睛”,更要抓住“留量”的“七十二变”。据蚌埠日报社新媒体开发部负责人李博介绍,在捕捉到流量苗头之后,报社加强调度与策划,借力热播剧推进蚌埠文化旅游美食季宣传,开设《“蚌”赴而来,“埠”要离开》《网友喊话 蚌埠呼应》《虾路相逢在蚌埠》《珠城龙虾我来炫》等15个栏目,接连推出《准你一日假,回家看看吧》等150余条短视频和700多条微博微信,推出蚌埠旅游、城市形象、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报道近百条。最终收获反响热烈,该系列文旅宣传视频播放量1亿人次,得到网友累计点赞300万次,分享58万次,评论16万条,成功实现了蚌埠“出圈”。


随着“蚌报融媒”品牌的打响,一个个名记者、名编辑,代表“蚌埠日报”,成为城市代言人。


《“靓淮河”边靓出彩 蚌埠“小首尔”成网红打卡地》在蚌埠发布视频号发布后,点击量迅速突破25万,出镜记者李博也在一夜之间获得了网友赠予的“蚌埠宋仲基”称号;融媒体调度办公室主任丁淮飞的《淮河飞虹淮飞说》短视频栏目,以其儒雅风度与深厚学识赢得粉丝青睐;热爱蚌埠美食的记者常璇的《跟着秋天“璇”转蚌埠》则带领观众领略了蚌埠的无限风光……


短视频生产忙,观众看得“香”,新媒体自然也就成为主阵地之一。目前,蚌埠日报微信用户42.9万、蚌埠日报微博用户102万,最蚌埠微信用户62万,蚌埠日报抖音用户275万。据王静介绍,目前,蚌埠日报社的短视频产量已经远超纸媒生产新闻条数,不管是在日常新闻播报还是在经营服务内容上,都已经从纸面转向了指尖。




02

“一套机制”的迭代



NEWS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从第一个新媒体平台,到现在的29个全媒体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近800万,蚌埠日报社全员从“笔杆”到“网感”的转变,充满挑战。


“融媒转型,从纸媒转为以视频为主的全媒体,是当下趋势,也是我们融媒改革的第一攻坚点。”王静表示,蚌埠日报社的融媒改革并没有从设备、机器,这些冷冰冰的装备开始,而是先从自己人“下手”。改革的重点,第一是记者意识、观念的转变,而后是技能培训,首先要记者自己真正理解视频化,才能让作品呈现视频化,最开始,报社对员工的新媒体考核采用了鼓励式,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习惯了传统纸媒的工作方式,从操作方式和观念转变都有一定滞后性,于是,报社管理层决定“狠狠心”以机制改革促进人员技能改革,采编部门考核坚持“移动优先”导向,“先端后报”战略。在此过程中,蚌埠日报社出台的《全媒体考核方案》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党媒勇于驾驭新媒体,蚌埠日报社三年四次修订《全媒体考核办法》,就是为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发采编岗位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拿着厚厚的《方案》,融媒体调度办主任丁淮飞向记者介绍,报社明确要求采编人员全员转型,尤其是向视频方面转型,报社采编人员每人每月独立生产短视频不低于2个,新媒体部门每月生产短视频不低于60个,同时,提高短视频考评比重,减少纸媒发稿比重,机制促改革的成效显著。


融合,是身份和角色的深度融合,也是理念创意的融合。


融媒时代,记者不仅仅要简单地从自身采访出发,而是要更关心用户体验,思考什么样的交互设计,能够让网友“买单”。蚌埠日报社记者陈昂对此感受尤为深刻,他回忆,曾经外出采访只需要纸笔或者简单的录音设备即可,采访之后加工的活都在办公室里。“现在我们外出采访,都像个‘通讯兵’,背包中样样兵器都少不了,以前是提前写采访提纲,现在是提前写脚本,活动现场采集、现场加工,现场发出,真的像打仗一样。”陈昂边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的转型信心得,边向记者安利自己的“采访利器”, 相机、云台、话筒、充电宝、备用手机、无人机、三脚架、补光灯等等一应俱全。


“会感到吃力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昂的回答很干脆:“吃力点好,证明我们紧跟着队伍呢,没掉队。”


短视频的成功,离不开内容、策划、创作与表现力的综合考量。出文案、写脚本、出镜、配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每一个创意常常是集体头脑风暴的成果,每个精品都是团队共同生产,协作的价值从未如此重要地突显。蚌埠日报社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持久,于是成立“分界线工作室”“视觉蚌埠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团队,尤其是2024年新成立的“视兵工作室”的平均年龄仅20多岁,汇聚了报社的年轻力量,王静表示,有的时候,互联网密码还得年轻人来“解谜”,年轻人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报社要求他们不仅要年轻化表达,更要传递正能量。


在热点报道中,记者们积极出镜,以短视频的亲切形式,用各具特色的风格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无论是探秘学霸的成长之路,还是萌娃街头劝导安全驾驶,抑或是立交桥恢复通行的即时播报,记者们以最真实的自我,最贴近生活的视角,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到如此密集的内容输出?如何保持制作的高质量、高热度、高水准?又有哪些可以供地方融媒体参考的“打法”?王静表示,当面对重大选题与策划时,蚌埠日报社采取团队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记者成为前方的“侦察兵”,各工作室则迅速组建编导、编辑、剪辑、运营等全方位团队,形成高效的生产传播链条。


“记者出镜”虽小步迈进,背后却是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与不懈追求,折射出的更是地方党媒在融媒改革之路上的求新、求变,而每一位记者都在新的生产线上寻找自我突破,确立新的定位。




03

“一个品牌”的焕新



NEWS

媒体是一座桥,一头连着民声,一头连着政情,是沟通政府与民众、传递信息、反映民意、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渠道。如何发挥党媒作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问题的解决?蚌埠日报社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正大力塑造出让党和政府放心、群众和企业满意的问政品牌。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居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老旧小区的改造、停车位的合理规划、个人创业的政策支持……这些问题成了居民心中的“急难愁盼”。如何更好地倾听民声,解决民忧?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平台,以一场场“家门口的问政”活动,给出了温暖的答案。


新媒问政是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平台以蚌埠发布微信、蚌埠发布客户端问政平台为依托,通过网民线上反映问题、平台转办、问政单位联络员网上回复、反馈网民等规范化的流程和模式,在互联网上搭建起的党委政府高效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和“24小时不打烊”的高效手机端问政平台,自推出之后就以高效、认真的服务赢得了蚌埠市民赞誉。


报社不仅在线上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更将这份“媒体为民”的情怀带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近日,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的脚步走进了蚌山区纬二路街道纬一社区。这已经是该平台自2023年9月以来举办的第20场“家门口的问政”线下座谈活动。30余名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代表围坐在一起,就各自关心的诉求面对面反映给蚌埠日报社的新媒问政工作组。“我们小区的外墙保温什么时候能做?冬天太冷了!”纬一社区的居民张阿姨首先提问,旁边李师傅也加入了讨论:“还有停车位问题,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希望能得到有效管理。”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面对居民的诉求,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的工作人员耐心记录,能在现场就回复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尽量在现场就进行详细解答。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居民介绍了如何通过“蚌埠发布”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提交问题,并查看回复情况,让居民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蚌埠日报社融媒体发布中心主任朱素贤介绍,座谈会共计收到问政件30余件,新媒问政将会把这些诉求悉数转至对应部门办理。记者观察到,座谈会上,不仅有居民的声音,更有社区的回应。纬一社区的负责人对部分问题当场给予了解答,并表示将积极跟进,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居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活动结束后,居民卢女士感慨:“这次家门口的问政座谈,让我们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为民解忧的决心。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让我们的问题解得更快。”


自“家门口的问政”活动启动以来,蚌埠日报社“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已经走进了20个社区,与600余名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合计办理诉求570余件。


“蚌埠发布·新媒问政”平台自创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媒体为民’的理念,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平台通过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新媒体全时段线上问政、与网民互动密切便捷等优势,常态化服务群众的“急难愁盼”诉求。




“蚌埠发布·新媒问政”的做法多次获中央级及省级媒体关注和报道


新媒问政不仅仅是解决居民个体问题的平台,更是汇聚民智、共谋发展的重要途径。线上平台、线下座谈,居民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和问题,还纷纷为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们经常收到居民们提出的很多发展想法,比如社区应该多搞一些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建一个图书室,让孩子们有个看书的地方。”在孟儒存看来,这些建议虽然简单,却饱含着居民对社区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也更让孟儒存觉得作为地方党媒的责任重大。


“新媒问政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政务活动公开透明,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为融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政务内容和新的服务功能,促进了融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孟儒存表示,融媒体凭借其技术、渠道和内容生产优势,为新媒问政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平台,拓宽了问政渠道,增强了问政效果。




至今,新媒问政平台已经收到了各类咨询和建议逾6万条,累计服务网民7万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张阿姨、李师傅这样的普通居民,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他们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蚌埠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孟儒存表示,蚌埠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融媒赋能,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给读者,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正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性价比”的全媒体建设改革路径。





更多信息请下载“蚌埠发布”APP

往期精彩回顾






















名单公示
上线!“药”比三家
考试录用公务员!蚌埠3人
今天起,泡脚可以调整一下!
刚刚!获奖名单揭晓!恭喜蚌埠这些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记者:朱丽娜  通讯员  江海  和鹏飞  李扬

编辑:成凯  校检:侯靖  审核:朱素贤

监制:王静

总监制:孟儒存

今日推荐


 转发扩散
起早贪黑的蚌小布
加加油打个气
↓↓

蚌埠发布
“蚌埠发布”是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平台,由中共蚌埠市委宣传部主办,蚌埠日报社承办。态度+情怀,有品位的权威发布。蚌埠发布,真诚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