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预告 | “中文国际化与全球语言治理”青年学者论坛

文摘   2024-11-15 00:03   山东  


语言交流合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文国际化是促进中文更好地服务世界和全球语言治理的途径。为推动学界相关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将于2024年11月23日(周六)召开“中文国际化与全球语言治理”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旨在为广大青年学者构筑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索中文国际化与全球语言治理研究的新理论、新路径,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为全球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会议具体日程




论坛时间

北京时间  2024年11月23日(周六)8:30


参会方式

线下参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204会议室(场地有限,限报30人)

线上参会:腾讯会议(会议号届时公布)

(特别说明:本次论坛不收取任何费用,线下参会者可获得参会证明。)



论坛日程





主题报告及嘉宾简介




报告人简介:安丰存,吉林大学“匡亚明”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多个核心期刊外审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6部。研究兴趣为理论语言学、语言教育等。

内容摘要:为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国际中文教育成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其目标是达到中文国际化。然而,这一目标单靠国际中文教育推广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朝着教师本地化、教材本土化、教法学术化、教学体系化等几个方面发展。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目标不应落在中文教学本身,而应着力推动中文国际化的“四化”要求,真正助力中文国际化发展。同时,要明确国际中文教育是外语教育还是二语教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中文教育及研究,进而推动中文国际化发展。中文国际化发展要以我国中文教育国际化与国外中文教育本地化相结合的学科发展定位,通过学科建设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水平、教材建设等,最终达到中文国际化发展的目标。




报告人简介:史中琦,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东亚语言文化系资深讲师。曾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上海商务汉语实习项目主任。研究方向包括认知心理学、学习动机、二语习得、专用汉语、教育技术等,在Foreign Language Annals,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史老师主编过多本教材,包括《卓越汉语-公司实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中文案例教程-策略卷》、《商务中文案例教程-文化卷》(中译出版社),《理解中国-高级汉语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增长,美国高校中文教学岗位的职责和角色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深入探讨这些岗位的新职责和资格要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也为未来中文教学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析了近几年美国高校中文教学职位的招聘信息,揭示出新兴的角色要求与关键能力需求。研究表明,语言教学、项目管理与跨文化沟通的多领域能力已成为教师岗位的核心要求,传统教学技能需要融合项目开发和团队协调能力。这一变化为高校中文项目的建设和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报告人简介:关英明,男,博士,现工作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任副主编。曾获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称号。“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天津市期刊协会副秘书长。曾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语合中心重点项目1项,国家语委项目1项,主持省市级社科项目8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发表语言学方面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副主编教材1部。曾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辽宁省教育厅高教学会学术征文比赛一等奖;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三等奖;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多项。

内容摘要:世汉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是在教育部语合中心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共同倡议和领导下开设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21年1月率先开设了此专栏,目前已有30家相关学术期刊开设了此专栏。近4年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发表专栏文章96篇,选题主要围绕: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研究;语言标准的制定和运用研究;“表达驱动”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语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语言测试的实施和影响研究;语言传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研究;语言要素教学研究;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等8个方面。未来计划持续在尽心回应国家事业发展需求,努力引导科学研究方向;守正创新精选科研选题,有序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论文发表;积极拓展交叉研究选题,用心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论文发表等方面拓展论文选题,打造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服务的更加优质、稳定的成果发表平台。



报告人简介:陈练文,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国际中文教育、汉语言文字等,致力于语言弱势群体、老年语言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在《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战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摘要:德.斯旺的世界语言系统将各种语言分为超超中心语言、超中心语言、中心语言和边缘语言,语言系统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中文作为超中心语言,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继续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可从“向中心靠拢”转向“向边缘发力”。从实现路径来说,目前中文应加强与广大边缘语言的交流沟通。既要吸引数量众多的边缘语言使用者学习中文,使用中文;也要让中文使用者去学习和研究边缘语言,了解其所在国家的文化特点和学习需求,加强二者之间的双向沟通。

 



报告人简介:王丹萍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文系主任,中文语言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新西兰教育部外语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本硕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教育大学。先后获得香港政府杰出教学奖、奥克兰大学持续杰出教学奖、青年杰出研究奖,完成主持新西兰皇家学院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研究兴趣为超语理论与实践、去殖民化理论及语言政策。

内容摘要:本土化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当前海外国家剧烈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单纯从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层面推动中文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本土化的深层需求。本次讲座以新西兰教育改革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深度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如何将毛利原住民世界观融入中文教学。讲座还将分享中国志愿者在新西兰中小学实习期间对文化多样性的体悟,以及对中文与原住民认识论契合点的观察。本次讲座将阐述深度本土化如何通过构建包容性的多元知识体系,实现中文知识与本土经验的有机融合,从而使新西兰中文教学成为推动去殖民化的积极力量。


 


报告人简介:郝美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第二语言习得、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等。

内容摘要:阅读理解是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不同成分技能的参与。探讨母语者和二语者完成阅读理解任务时不同成分技能的相对贡献,理论上可为母语和二语阅读理解模型的建立提供来自汉语的证据,实践上可为汉语儿童和汉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鉴于此,本文基于简单阅读观理论,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和一项元分析,考察了近端技能(解码和语言理解)和远端技能(词汇知识和词素意识)在母语和二语阅读理解中的相对贡献。结果发现阅读理解所需成分技能在母语者和二语者中存在较大共性,表现为解码和语言理解均为阅读理解的主要成分技能,二者的相对贡献受到年级或汉语水平的调节;词汇知识和词素意识主要通过近端技能间接作用于阅读理解。差异性表现在语言理解发挥作用的时间在二语者中出现较晚,从而导致远端技能的作用机制也表现出细微的差别。

 






报名方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于11月20日之前填写报名回执。

会务咨询

张同学:18811053097

李同学:13930719116



主办单位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中文学院”)集中国学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于一体。自1985年在全国首批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文学院已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和2020年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获批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院有在读中外学生1200余人,来自近50个国家的外国学生同中国学生同院学习,同炉共融。“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北外在新时代的双重使命,中文学院在北外践行这一使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撰稿:王祖嫘

审核:蔡芝芳




国际汉语人
此地为百万全球汉语人之聚集之所!其致力于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经验、案例、技巧之分享与交流,为国际汉语人之职业发展提供更好之服务与机会!愿与尔共成长,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