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路口 地平线要由 i 变 e?

汽车   2025-01-20 18:08   上海  

严选好车163的第 1096次推送

每一位用过“智能驾驶”的人,应该都经历过这种尴尬:错车时前后夹击的目光、堵车时因为起步太慢被催促和加塞,商场里被自动泊车中途摆烂,这些逐渐让我们按下那个功能按钮的场景越来越少,剩下的就只有在环路上惬意的那一会儿,只有心大的人才敢真的把控制权交出去。

但是,智能驾驶已如滚滚洪流,这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在向着帮助人类第二次解放双手的目标前进。

到底什么样的自动驾驶,才是好的自动驾驶?鸿蒙智行公布过一个数字,说整个2024年城区智驾总时长793.7万小时,时长占比高达45.1%。有这么高吗?这多少有点幸存者假说了。或者换一种问法:自动驾驶真的需要这么高的存在感吗?

01 智驾需要“ i 人”属性

2025年开年,在上海忙碌的黄浦区内,地平线Horizon SuperDrive(HSD)智驾系统正在悄悄交卷——全程零接管,避开横穿马路的小孩哥,绕开缓慢不前的公交车,甚至完成了让老司机都汗颜的闹市区路口倒车掉头。

成熟的方案 特点是无感

评判智驾系统好坏的维度其实很多,包括接管率、博弈成功率、障碍物识别率等等。在此前体验过的城区NOA方案中,有的风格过于激进、有的常常触发接管,只有少数表现出众,对比之后再来看地平线即将量产的 HSD,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地平线做出了一套成熟的高阶智驾解决方案。用地平线的说法是“拟人化”,对司机和乘客而言,就俩字:无感,没有存在感。

如果一套智驾系统存在感过强,就意味着系统会让人带来紧张与不安感,反而会降低用户对智驾系统的使用频率和付费意愿。在实际体验过程中,HSD 的风格与一般司机的脚法已经难以分辨,能绕行就不减速、能减速就不刹停,基本避开了一切会让人类感觉不舒适的驾驶行为。

不激进、但也不怂,得益于其三大方面的行业创新:国内首个融合倒车能力的城市NOA、支持漫游模式的城区NOA,以及能够自主规避拥堵的规划策略。

做别人没做过的Corner case

首先是狭窄路掉头,这不仅是城市里的高频场景,也是当前智驾系统的攻克难关,对侧后方盲区感知、路径规划以及横纵向控制都要求很高,但目前没有哪个企业把这一块做好,地平线先打了头炮。

目前,市面上支持掉头的智驾方案仅能应对例如大型红绿灯路口等自身转弯半径支持“一把过”的场景。而SuperDrive方案融合了非常实用的倒车能力,可以实现“三点式”、“五点式”掉头和“N点掉头”,在狭窄路段、甚至死胡同也能掉头脱困。在实际体验中,整个“三点式”掉头过程丝滑流畅,并不会将驾驶者置于前后夹击的灼热目光中。

其次是漫游模式,即在没有导航引导下,系统也不退出,而是自己找路直到司机给出新的指令,考验着系统的感知和规控算法能力。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功能的意义是啥,其实最常见的场景就是需要抢车位的商场。以往一边看路一边找车位,考验着司机的驾驶技术和“眼力劲儿”,SuperDrive 方案解放了司机的双手,系统通过实时观察周围环境,构建当前环境信息,并且实时给出规划路线,当车辆在停车场“漫游”的时候,驾驶者仅需寻找车位即可。

为了应对用户每天需要面对的堵车场景,HSD系统通过对导航信息进行分析,对领航辅助路线进行自主规划,以此规避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另外,SuperDrive的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界面)值得给出好评,比如路面都做出了水泥质感,街道边的树木会分成不同颜色的树根树冠,包括牌楼等建筑都会呈现。

在中国市场,高阶智驾超越人尤其困难。从不确定性极强的行人到随意变道的司机——这些问题很难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去解决,而地平线选择让经验工程师与算法团队共同设计规则,以“算法与工程并行”的模式优化产品,目前实践下来是最有效的。

02 由i变e 内核依然Solid

在地平线智驾科技畅想日上,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坚信2025年是智能驾驶的真拐点,他认为三年时间行业大局可定,并定下时间线:三年hands off(脱手),五年eyes off(脱眼),十年minds off(脱脑)。“领先的算法、足够大的算力、海量丰富的数据。”三都已经开始具备。若未来的智驾发展真能如其所说,地平线的底气在哪?

不要忽略软硬一体的潜力

去年4月,地平线对外发布了一套硬件和一套软件:硬件是征程 6 系列芯片,软件是地平线城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Horizon SuperDrive(HSD)。随着征程 6 和 HSD 的陆续落地,似乎是向外界宣告,软件和硬件从来都不冲突。

在历史的维度里,硅谷的许多成熟商业公司也遵循着类似的路径:硬件做得好,软件大概率也不会差。

现在的地平线,既是最了解高阶智驾的芯片需求的人,也是智驾软件的创造者。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软硬一体,才能发挥出芯片的最大能力。HSD目的就在于撑开智驾的想象力,把行业的天花板再拉得高一些。

不过,地平线的“护城河”不止于此,还有踏实做产品的“笨功夫”,按余凯的话来说是“向下扎深根”。

如何让聪明人肯下笨功夫

地平线里不乏聪明人,但让一群聪明人做“笨功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现实很残酷,通常并没有捷径可言。一款细腻成熟的产品靠得不止是工程师脑海中一个灵感,而是无数的脏活、累活。要想实现领先,真正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譬如算力、工程化能力。

对此,地平线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也认为,一个复杂的智能驾驶系统没有银子弹,也没有一招制敌的方法,“复杂系统的方法就是你要有一个很Strong的工程团队,把系统和底座做得非常Solid。你要比别人有更多的经验,要比别人愿意吃更多的苦,你要持之以恒每天面对这么多问题还不崩溃,一年又一年的运作。”

“扎扎实实趴在地上搞量产”,让地平线在2024年累计智驾方案出货量突破700万套,合作的车型超过300款,征程6系列已获超20家车企及品牌的平台化定点,达到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第一。未来,余凯希望地平线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加英特尔,为行业提供核心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技术。

03 想造爆款 地平线“e”不容辞

随着2025年的到来,智能驾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排位赛一触即发,余凯形容整个行业的状态像 “踩着钢丝狂奔”。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余凯也开始重新审视品牌的定位,思考如何在竞争中“出圈”。他开玩笑称,“以前造好产品就够了,现在连老板也得做网红。”

在智能驾驶领域,大家都在期待出现一个能模拟真人的“老司机”。然而,截至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爆款”。正如苏箐所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真正达到那个关键拐点,当智驾比不过人的时候,就是高科技的玩具。

既然智驾的终极对手是人,那么地平线就不能继续“藏”在车企身后,而是要了解用户,做到知己知彼。

为了与用户建联,余凯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重新活跃起来,过去几年,他越来越意识到技术本身不是终点,真正关键的是技术与用户体验的连接。这时再回头思考,就理解了为什么地平线 HSD 要做精致细腻的 HMI,为什么要强调软硬一体。

从SuperDrive 的实际体验就能看出,地平线下了功夫去理解人们日常开车时的焦虑,从“三点式”倒车、城市漫游、自主规避拥堵到减速绕行,地平线迈过了“懂人”这道坎。

有地平线内部人员透露,余凯以前对于脱发一事其实颇有点顾虑,但现在可以开自己的玩笑了,这也说明他又迈过了一道坎。这种“e”人态度,不仅向公众展示了其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地平线在智驾领域的信心和决心。无论形式如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与用户建联,想用户所想,打磨智驾体验。

2025 年,智驾领域将迎来一场市占率之战,但地平线现在思考的是,与其把命运交给车企打造爆款,不如自己更加努力,让用户按下按钮之后,就再也不想自己开车了。

在余凯看来, “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地平线 “不社恐”甚至“非主流”的发展模式,恰恰正是地平线能够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严选好车163
选对车,就是选对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