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聚力科技“突围”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务   2025-01-02 15:43   内蒙古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秦英 通讯员 张楠 杨贵强 刘源丰) 2024年,开鲁县坚持以科技“突围”工程为引领,紧扣全县优势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点位”进行突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主动扩建新质生产力。

走进内蒙古华欣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为生产线试车忙碌着,这条生产线将于2025年初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年产值3亿元以上。

“从医药中间体到无菌原料药再到无菌制剂,这个是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企业研发中心与沈阳药科大学研发中心进行校企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变为现实生产力。”公司董事长卢标表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内蒙古华欣药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立标准GMP厂房,研发投入200多万元;投入1400万元建设质量研发中心,开发B—内酰胺类抗生素系列兽药,建立兽药GMP管理体系及现代化运营体系。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已入驻的106家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达34家,形成产业链4条。作为产业变革中发展最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园区内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一步实现技术升级进步、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和安全生产、绿色生产。

通辽市圣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关键支撑,2023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2024年成为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专利3项,提交申请发明专利3项。2024年与江南大学合作的《重要生物医药产品的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立项为通辽市科技“突围”培育项目。

公司执行总经理许志刚介绍,企业2024年投入研发经费600多万元,预计2025年投入研发资金1000万元。“借助通辽市生物医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平台与江南大学合作,进行反应器结构优化、装备数字化改造以及生产过程优化,达到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目的。经过改造后,预计发酵单位提高15%、废水排放降低10%—20%、能耗下降10%以上。”许志刚说。

“科技‘突围’工程要跳出老套路,舍得下血本,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尽快在一两个点上取得突破,做到‘起跑就领先’。”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开鲁县瞄准重点领域向“新”突围,强化资源供给向“高”突围,集聚人才效能向“上”突围,完善政策体系向“实”突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印发《开鲁县科技创新“突围”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认真分析全县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精准梳理自治区“五大领域”“八个方向”与全县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坚持长远发展与迫切需要相结合,明确了五个方面10项具体任务,解决了在哪突围、谁来突围、如何突围的问题。

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该县科技“突围”工程从“玉米种植与地力保护提升工程、生物医药化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工程、红干椒种植与产业园建设工程”3个方面确定了“突围”点位,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科技“突围”的背后,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强力驱动。开鲁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签署“科技包县”技术支撑协议,依托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在当地集成示范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主的多种玉米增产技术,打造集成果展示、技术集成推广、现场观摩培训于一体的引领粮食生产的样板典型。依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邹学校院士的“院士团队创新工作站”,组建红干椒高产创业人才团队、抗病高产团队和红干椒博士工作站,集结技术专家、乡土人才1万余人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推动红干椒品质、效益双提升。

“近3年来,玉米示范区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10%,平均每亩增效200元以上。2024年,全县共建成核心示范区2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实现单产提升。建设示范基地199个,涉及98个社会化服务主体,亩均增产134.6公斤。”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说,近3年来,全县引进红干椒试验示范品种800个、微生物菌剂近20个,2024年建设示范基地20个、面积1万亩。通过优质品种引育和标准化技术推广,推动了红干椒种植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开鲁融媒
传播开鲁大众信息 解读国家时政要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