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里,有些技艺如璀璨星辰,曲靖非遗擀毡便是其一。擀毡这门手艺,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千年前。早在上古时期,游牧民族为抵御风寒,巧用羊毛,经不断摸索,创造出擀毡技艺,一路伴随着民族迁徙、文化交融,逐渐发展成熟。
在快节奏将传统手艺逼至角落的当下,踏入书义毡坊,仿若一键“穿越”,闯入一方由羊毛与匠心织就的慢生活天地。掌门人赵书义,脸上挂着父辈般热忱质朴的笑容,一下拉近了与来客的距离。亲切寒暄间,满是手艺人毫无保留的真诚。“咱这擀毡啊,门道都在手上、心里嘞!今天天气好,你来的是时候,你可以见到铺毛、弹毛、压毛、洒水、煮毡等很多工序。”
这里,每一寸羊毛都裹挟着岁月的故事,静静诉说擀毡工艺的往昔传奇。传统擀毡工序繁杂,匠人们凭一双巧手、几件简单工具,演绎化腐朽为神奇的匠艺。选毛时,只挑上乘羊毛,确保成品柔韧亲肤;弹毛,弹弓在工匠手中有节奏地律动,纷飞羊毛似冬日初雪,松软蓬松;铺毛,层层堆叠间规划着毡品雏形;洒水,赋予羊毛黏合魔力;燎毡、画毡、煮毡、洗毡……一道道工序,赵师傅和匠人们手脚麻利,目光专注,手中工具宛如“魔法棒”,把杂乱羊毛“驯服”成平整紧实的毛毡。
65岁的赵书玉是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人,他是曲靖市擀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师傅15岁就开始跟随大爹学习擀毡技艺,自此与羊毛、擀毡工具相伴,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其中。岁月凝练出精湛技艺,赋予羊毛第二次“生命”。做出的毡子、毡衫、毡褂、坐垫,厚实绵软,保暖防潮。成品上的图案从“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传统18朵老花,到十二生肖,再到念湖仙子——黑颈鹤等现代元素,无一不散发出质朴民俗气息,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2022年12月,会泽擀毡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书义毡坊,访的不只是精湛擀毡技艺,更是久违的质朴温情。赵师傅怀揣他们这一代人的纯朴与热忱,守着毡坊,盼将擀毡这门老手艺,从岁月深处递到你我掌心,邀您共赴这场温暖的非遗之约。
实验高中:文图/唐启蓉
编辑:刘坚 校对:周云坤
审核:刘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