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区医疗这件“头等大事”,西安市政协深度协商、靶向建言→

政务   其他   2024-11-05 16:02   陕西  

点击上方“陕西政协”,订阅官方微信号


织牢医疗保障“网底”

让群众“能看病、看好病”

西安市政协“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月度协商会侧记
















看病就医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触手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构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发挥好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兜”住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


10月31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就“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进行深度协商、靶向建言。

来自西安市卫生健康委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西安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所、乡镇卫生院14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71所、村卫生室2636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街道、镇、村全覆盖。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构成了分级诊疗体系中的“网底”。问题是,老百姓愿意来吗?除了就近、方便外,看好病、少花钱也是群众心里“一把尺”“一本账”。

01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一步。

据西安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樊军荣介绍,目前,市、区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新增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质控中心增至48个,区县级质控小组增至131个。同时,探索实践“资源下沉、基层首诊、医院手术、社区康复”的“卫星医院”模式,截至目前,试点增至15所、覆盖主城区,总床位363张、床位使用率90%以上。

“作为国家分级诊疗的重要一环,社区医疗机构在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叶连红系统梳理了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现状与群众就医需求的“不对称关系”。“比如,社区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综合学科不完善;缺少资金投入与支持,设备更新换代慢;存在‘重医轻防’倾向,健康宣教尚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受限,重复检查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如何破题?叶连红建议,通过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动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基层人才跟班学习,以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联合手术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健康监测和管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利用“互联网医院”“云珍室”“云影像”技术,联通上级专家、基层医生和居民,优化线上诊疗服务。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区县建设用地条件限制,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布局与社区人口密度还不匹配。”西安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秘书长张力建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发展趋势、服务半径等因素,以街道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人口标准配置床位;构建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02

提高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作为西安市中心城区之一,新城区坐拥众多“大三甲”,西京医院、西安交大二附院、省二院等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分布广泛、优势明显,即便去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基本上“排队一小时,看病五分钟”,不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仍愿意去挤。

“归结来讲,基层医疗机构体量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宣传力度及知名度不高,群众到大医院就诊的惯性一时还难以改变。”西安市政协委员、新城区财政局收费管理所所长李睿认为,只要基层有能力承接患者,客观上就能实现患者回流基层。应通过媒介宣传、健康义诊、健康讲座等方式,加大医联体及分级诊疗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同时,引导医联体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诊疗模式,促进医联体可持续健康发展。

硬件之外,软实力也要同步提升。

西安市莲湖区政协常委、莲湖区北院门西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权小英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队伍不稳定、老龄化严重、专业人才缺乏、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特别是基层急需的全科医生,招聘太难”。

为此,她建议,卫健、编办、人社等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定向培养工作,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全科医生培训、学历教育升级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委员、未央区老龄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田铭还建议,实行定期院内培训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择优竞争上岗,对业务素质不高、不符合条件的非专业人员进行逐步分流,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可以引导鼓励业务素质较强的全科医生深入小区,做好居民的健康检查和健康宣教工作,增加群众的信任度。”

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卫晓丽建议,开设社区“专家门诊”、互联网“名医会诊室”,不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专业化服务能力;聘用擅长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症的退休老中医、知名专科医生、儿科医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创建针对老年人的“康复病房”“老年护理病房”,使社区医疗向康复理疗、老年护理延伸;采取专业康复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共建联创措施,探索社区整合式康复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住院诊疗、康复休养的医疗保障。

“西安市出台政策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相结合,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康复医疗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西安市周边郊县及经济欠发达区县服务缺失,部分家庭医生对残疾人特殊医疗需求及专业知识了解不足。”西安市政协委员、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柏华建议,融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内容,扩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综合性和多元性,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群体的就医需求。

各界导报记者 满淑涵/文

(图源:西安政协、西安日报)


END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菁

责编:李旌

编辑:之也

陕西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