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场“双向奔赴”走“新”走“心”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
近期,一场独特的文化与法治的奇妙邂逅在此上演。通渭县举办“书·法”百米长卷活动,将当地丰富的书画艺术资源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创新推出了“书·法”普法的宣传模式。
众多书法家、青少年学生、妇女参与“书·法”百米长卷的创作,创作出了一幅幅法治主题的书法作品,展现书法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的同时,传递了法治精神。
“通过书法来学习法律知识,既提高了我们的法律意识,又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活动的群众纷纷为其点赞。
通渭县有“通渭小曲戏”“皮影戏”“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底蕴深厚。
通渭县司法局深入挖掘“通渭小曲戏”“皮影戏”“剪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编演普法小曲、设计制作法治剪纸作品等方式将这些非遗项目与普法教育相结合,打造“非遗+普法”新模式,实现了普法与非遗邂逅、古韵与法治携行的“双向奔赴”。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世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满仓表演的皮影戏在乡村上演。
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法治元素悄然邂逅,碰出的火花点亮了乡村的夜晚。
皮影戏亦称“灯影子”“灯戏”,乾隆年间在通渭盛行,清代末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戏剧剧种,分“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5大类13个板式,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满仓12岁时便跟随爷爷的影戏班学唱腔、弹三弦、敲碰铃、打甩板、雕刻皮影。初中毕业后他继承祖业,开始演唱皮影戏。
为了丰富和传承自家的皮影戏,他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融入皮影戏,创作了一些普法短剧(四进士、忠孝图),在全县范围内演出50场次,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
近年来,通渭县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主线,以打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为目标,将通渭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组织编演《普法教育进万家》《普法教育进乡村》《法治花儿遍地开》等普法小曲,设计制作《宪法有度人人平等》《推进依法治县打造平安通渭》《学法用法社会和谐》等剪纸作品,“非遗+普法”成为当地的特色普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