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部分半路夫妻都是带着自己的孩子重组家庭,就不自觉会偏心自己的孩子,导致家庭矛盾丛生。
真正能做到对对方孩子比对自己孩子还好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所以,这更能突出李享知的难能可贵。
李享之是湖南嘉禾县广发乡的一名普通农民,平时就靠种地为生,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因病离世,留下了他一人拉扯着年幼的两儿一女生活。
因为李享之为人老实又十分勤快,三个孩子也是听话又懂事,媒人便主动把邻村离婚了的李水英说给了他。
李水英是个可怜人,她的丈夫不但喝酒,还爱赌博。
她又一连生了三个女儿,遭受婆家排挤,前夫也经常对她拳打脚踢,不得已和前夫离了婚。
李水英适合过日子,李享之老实能干,俩人在媒人眼里也算是十分般配。
果然,媒人并没看走眼,俩人走在一起后,李水英带着小女儿来到这边生活,俩人都努力赚钱,努力生活,对彼此的子女都好,并无偏颇之说,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成了村里让人羡慕的一家人。
这样的日子过了六年,一天李享之从地里干活回来,看着李水英站在门前,满脸难色,而她的旁边还站着两个瘦弱的女孩以及一个蹒跚的老人。
李享之虽不聪明,但此时也看出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应该就是李水英两个跟着前夫生活的大女儿,而老人应该就是她的前公公。
两家人这么长时间没联系,前公公又为何会带着两个大女儿找上门来呢?
走近之后,才听前公公说明了来意。
原来,李水英和前夫离婚后,虽然把两个女儿留给了前夫,但前夫并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喝酒、赌博,不务正业,不但把家里的钱都输光了,还经常把气撒在两个女儿身上,女儿们跟着他吃不饱穿不暖,而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也无力抚养两个孩子,只能带着她们来找李水英,希望李水英能收留她们。
李水英当然是想收留的,但俩人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的,究竟能不能收留两个孩子,还得看李享之的意思。
就在李享之面露难色时,两个孩子竟然对着李享之叫了一声“爸爸”,她们记得来时爷爷安顿的话,要懂得叫人。
这一声“爸爸”,李享知不再犹豫,他对李水英的前公公说:
“她们以后就留在这吧,我把她们当成亲闺女!”
6个孩子,三个中学,三个小学,一年的学杂费就要6000多元,再加上一家人的吃喝,还有李水英因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无法赚钱,只能在家料理生活,硕大的压力压到了李享之头上。
但既然已经应了下来,那就要把6个孩子都照顾好,为此,李享之更加努力干活,承包了12亩田,常常从天亮干到天黑。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对孩子的学业并不看重,家庭压力大,孩子就要辍学工作补贴家用。
但李享之哪怕压力再大,都在鼓励孩子们要好好上学,让她们别操心家中的事。
在他的鼓励下,三个继女都更加努力上学,相继考取了不错的大学。
但他自己的子女却因为不喜欢学习,早早就辍了学。
这让李水英心中十分不安,她觉得女儿们应该也大学毕业后就工作补贴家用。
然而,李享之得知后却说:
“我知道你的顾虑,但我们不能给孩子拖后腿。孩子们读书是好事,她们有出息,我看着也高兴。”
在他的鼓励下,李晓玲和李冬冬都上了研究生,毕业后成了公务员和老师。
李晓玉考取了哈佛的博士,成了硅谷的工程师。
她们心里深知是继父的善良才让她们有了这似锦的人生,所以她们心中十分感激继父。
至于李享之自己的三个孩子,却因为辍学,成就不如三个继女,大女儿做生意,两个儿子在广州做快递生意。
对此,李享之也曾觉得愧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不过,他们却对父亲毫无怨言,甚至还开解父亲。
可能正是李享之和李水英对孩子们都一视同仁,从来不分是否是继子还是继女,所以才让6个孩子都懂得感恩,即便成就不同,也相互扶持。
人性的良善和温暖也得到了传承~
而李享之和三个继女的故事也被当时的媒体广为传颂,成为脍炙人心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