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22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的卢照邻在一个新春写下了如此诗篇:“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烟花盛放,醒狮热闹,家人在侧,春色入盏,千年文化与习俗融合在小小酒杯中,将一个个家庭的小美好串联成家国同春,四海共享的佳节。在这一天,全世界十几亿人把酒,一同等待着一个浓香回甘的热闹新年。
文 | 范若溪
编辑 | 李亚飞
在中国,没有什么节日比春节更为隆重了。《东京梦华录》载,在大年初一,从各大城门到酒楼、街巷,处处都扎着彩棚,售卖各种吃食、果品、美丽的饰品与文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即使“小民”中的“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当春节来到,四海九州在此时披上中国红,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遥遥相应。从古至今,从家到国,从中国到世界,无论身份与地域,人们都在把酒相庆,辞别旧岁,迎接新年。于是无数相思得以圆满,无数愿望正在实现,万家餐桌上的饺子蒸腾出的热乎气,氤氲了数千年的节庆文化,温暖了十几亿的中国心。
舌尖新年,一口春天
“春节”的名称虽在民国确定,但早在有信史可考的时代前,辞旧迎新的春节便已实际存在。明代《广博物志》称,伏羲初置元日,巫咸始置除夕节,侧面反映了春节的源远流长。在古代,称呼春节的名称众多,如“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年节”“除夕与正日”“新岁”等等,在唐代初期,也一度将春节称作“小岁”。
这不仅是最喜庆的节日,也是最“好吃”的节日。《清嘉录》载,在除夕或初一,家家户户要举行团圆家宴,俗称“合家欢”,一边享用美食与美酒,一边互道吉利话。饭桌上有“鱼肉瓜茄杂果盘”,可谓相当丰盛。
中国人自古讲究饮食与时令相合,作为养生之道,因此春节的饭桌上也往往有对应时节的美食。《本草纲目》中记载,在正月节,应食五辛以辟疠气病邪。所谓五辛,便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这些食物往往在春季抽出嫩叶,碧绿清脆,满口辛香,以之摆盘,仿佛可将春天迸发的生命力一口吃下。
袁枚《随园食单》还记载了一种春节点心,类似花式馒头,以“山东飞面”重现十种美景,名为“十景点心”,“奇形诡状,五色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大有将无限春光藏入腹中的意趣,怪不得袁枚将其与“广陵绝响”相提并论。
除了时令,贺喜团圆也是春节家宴的重要主题。《燕京岁时记》载,京城人在除夕会以大米、小米混合为“金银米”煮饭,“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叫做“年饭”,供一家人欢欢喜喜地享用,寓意团圆美满,丰年又至。
最能体现贺喜之意的,还要数美酒。在白居易眼中,理想的春节饮食很简单,“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注:胶牙饧为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甜点)。而对于新年喝酒这件事,刘禹锡表示同意,他在大年初一这天举着酒杯向白居易道贺,并专门写诗说:“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唐代人在春节时以酒贺岁,祝福彼此多寿多福,称为“寿酒”或“寿觞”。当时还流行在年节饮用“屠苏酒”,古人认为病痛是一种名为“苏”的鬼所致,所谓“屠苏”,即“屠割苏鬼,消弭病灾”之意。这也许源于上古时期先民以酒为药,用来驱寒的渊源。
蜀地佳酿,天下知名,在唐代,年节之际酌上一杯蜀酒,可谓圆满之至。当时剑南道有一种名酒,名为“剑南烧春”,是节庆宴席的珍品。据正史《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剑南烧春被作为贡品呈上,并成为唐代宫廷御酒,从而誉满九州。在佳节之时,饮用以“春”为名之酒,不仅应时节,更有着天地同春,万象更新的好彩头。
当年的唐宫御酒,如今以“剑南春”之名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团圆宴,成为了万家灯火的见证者。来自丰饶土地的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大麦六种粮食,成就了剑南春酒的经典纯粮滋味,也应和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节庆祝福。而来自北纬30度的绵竹之水,邂逅非遗传统酿造工艺,所成美酒绵甜爽净,如春风般令人沉醉,团圆宴上轻轻碰杯,新的一年必有回甘。
为了探寻我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与节庆饮食,剑南春携手抖音打造微综艺《四海同春年味纪》,邀请六位明星嘉宾化身年味探寻者,踏上美食与文化的寻根之旅,在不同城市间感受别样的新年氛围。节目通过镜头和嘉宾们对“年味”的描绘,精心编织出最温馨的年境、最浓郁的年味与最真挚的年情,并绘制出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四海年味地图,展现了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年俗,更彰显了家国情怀。
金蛇起舞,万家同辉
新春年味,不仅是团圆家宴的酒食滋味,也是弥漫于街坊巷陌的人情味与烟火味。
在晋代,除夕的民俗为“四岁”:亲友间馈赠新春礼物,称为“馈岁”;相互邀请去家里开席吃酒,称为“别岁”;大家聚在一起饮酒后,进行祝祷祈福,称为“分岁”;围炉夜话,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段时间也并非无聊枯坐,喜好热闹的古代百姓开发了春节的一万种打开方式,比如除夕“踩岁”,从院子到大门遍撒芝麻杆,踩着“吱吱嘎嘎”地走路,越走越顺遂。
清代京师的园艺师,还常将牡丹、梅花、绯桃、探春等花朵的幼苗培育在有暖炉的“温室”之中,在春节时拿出来售卖,让一年伊始便花开富贵。民间还喜欢“挂千”,就是在红色纸上写上吉祥话,贴在门上,与元日桃符互相辉映,红火一片。
红色是春节的底色,古代染色材料有限,而朱砂粉所染的朱红色浓郁艳丽,永不褪色,因此广泛运用在历代器物、建筑、绘画之中,红色也就逐渐融入中国人的审美基因,成为了华夏民族最推崇的颜色,其寓意几乎包揽一切美好的愿景。
在春节穿红色,用红色,馈赠带有红色的礼物,新年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始了。而在走亲访友时,酒是最常见的新春礼物,它既是宴席必备,又能助兴添喜。气温虽冷,但以火红的剑南春相赠至亲老友,便如春风送暖,三分是酒暖,七分是心暖。
时光无情,但中国人却以极致浪漫的仪式,如送走老友,结交新友一般对待旧岁新年,于是岁月似乎也在随处可见的中国红之中,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金瓯永固,家国同春
春节不仅是千家万户欢腾热闹的佳节,也是举国欢庆的重要节令。《周礼》载:“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分管各事务的长官都要在年节期间颁布新的政令措施,传达四方。
春节对于国家祭祀也至关重要,古时以“春祠、夏礿、秋尝、冬烝”为四时之祭,其中最重要的是春秋两祭,其中的春祭往往安排在正月上旬,也就是如今的春节期间。《礼记》将这一祭祀的日期记载得更为具体,“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孟春即正月,在第一天,天子要通过祭祀向上天祈求新的一年谷物丰收。
中国人的骨子里不乏乐天的一面,这些盛大的祭祀之礼,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化为集祭祀祈福、庆祝狂欢的美好节日。
在古代新年,群臣在破晓时便入宫进行朝贺大典,接着参与国家性质的新年仪仗游行。《全唐诗》中收录了众多“元日观仪仗”的诗歌,全方位描摹出那个 “元日燕脂色,朝天桦烛香” 的大唐新春。当时皇宫还推行一种新春游戏“藏钩戏”,众人分为两队,彼此猜测玉钩在谁的手中,这一游戏源自汉武帝钩弋夫人“手中藏玉钩”的典故,李白“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写的便是藏钩戏。
到正月十五时,新春狂欢还会迎来新的高潮“上元节”,在这一天,金吾卫取消宵禁,官民同庆,有“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的盛景。
到了清代,庆祝新春更与国运昌隆联系在一起。乾隆皇帝在元日喝酒时所用的金杯,錾篆书“金瓯永固”,金瓯为古时器皿,常用来指代国土,以“金瓯永固杯”饮酒,祈求国土永固,天下太平之意不言而喻。
而在2025年的春节,《半月谈》与剑南春携手打造的“家国同春”专题,则承继古代新年“家团圆,国欢庆”的美好传统,深度访谈国博、书协、民俗博物馆及非遗传承人等十位代表,从多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传承年文化。
时至今日,春节早已不仅是“中国年”,更是“世界年”。亿万家庭的欢笑,汇成了春节的喜气洋洋,而春节自带的节庆民俗与文化,又将全球华人牢牢联结在了一起。
“非遗”春节,千年文化
2025蛇年春节意义非凡。在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了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今年春节是史上第一个“非遗年”。
一直以来,剑南春也在积极传承着非遗技艺。其传统酿造工艺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剑南春独创“一低、二长、三控、四适当、五精作、六结合”的中国传统浓香型白酒生产经典特色工艺,令当年的唐宫御酒飘香至今,愈发醇浓。
而借着“春节”申遗成功的契机,剑南春聚焦神州各地非遗技艺,致力于向全世界传达中华文化与春节的无穷魅力。在《环球时报》开展的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中,剑南春作为“春节申遗成功贺岁片全球推广伙伴”,以多渠道向世界传扬美好中国年文化。同时,剑南春携手腾讯新闻,以南北各地非遗,全方位展现传统年节文化的当代新表达。剑南春又携手新浪新闻以三杯醇香美酒,礼敬四方,共贺新春将至,把世间百态斟满酒杯,敬生命的绚烂伸张,敬万千新象,敬“家国同春·四海共享”。
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的卢照邻在一个新春写下了如此诗篇:“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烟花盛放,醒狮热闹,家人在侧,春色入盏,千年文化与习俗融合在小小酒杯中,将一个个家庭的小美好串联成家国同春,四海共享的佳节。在这一天,全世界十几亿人把酒,一同等待着一个浓香回甘的热闹新年。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