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暖的重逢
文 / 巴哈提·托尔汗
秋日的蓉城浸润在细密的雨丝里,我站在四川大学崭新的教学楼前,望着迎面跑来的儿子,他胸前的校徽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这座曾在我青年时代留下印记的城市,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新时代的奋进与温度。
二十七年前初遇成都时,老城区交织着自行车铃与三轮车的吆喝,街边茶馆升腾着市井烟火。而今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贯通全城,共享单车载着学子穿梭于银杏大道,智慧公交站牌闪烁着实时信息。最让我感慨的是,这座西部中心城市始终保持着惠民底色——整洁便利的社区巴士能通达各处,城市绿道沿着锦江蜿蜒舒展,新建小区与改造后的城中村和谐相望,菜畦与高楼在暮色中共绘诗意。
儿子带我漫步校园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细节:教学楼顶铺满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浇灌着草坪,分类垃圾箱旁总有学生志愿者值守。这座百年学府正以绿色发展理念培育新一代建设者,图书馆里川流不息的年轻身影,实验室中昼夜不熄的灯光,都在诉说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作为边疆地区的家长,我深知孩子能在这里接受优质教育,离不开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扶持,更得益于党和政府对西部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
夜幕降临时,我们走进校园附近的生活街区。改造后的社区既保留着老成都的闲适,又增添了智慧生活的便捷:街角的自助图书馆亮着暖光,社区食堂飘来平价餐食的香气,健身广场上各族居民随着音乐起舞。几位散步的老人听说我从新疆来,热情地分享着子女在边疆支教的故事,言语间满是自豪。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监制 / 热斯克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