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位于翁牛特旗东部,辖6个嘎查,21个自然村,4885户7013人,其中蒙古人口占95%。粮食总产稳定在3800吨,牧业年度家畜存栏13万头只。阿什罕苏木曾是翁牛特旗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沙地87万亩,占苏木总面积的60%以上,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影响了“三农”工作。苏木党委政府自2009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沙地治理工作,经过四年的奋战,综合治理沙地30万亩,2013年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多年以来,苏木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常抓不懈,努力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施党建引领工程,筑牢民族团结之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阿什罕苏木始终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地位,强民心,聚民力,解民忧,促发展。坚持党委书记亲自抓,始终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积极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召开专题推进会议加以部署,充分调动嘎查党支部书记、农牧民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统筹协调调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党委会、政府工作例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之中。组织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地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进一步提高全苏木各族干部群众理论素养,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始终做好嘎查换届选举工作,培树嘎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将广大农牧民喜爱的、信任的骨干选入“三委”班子,团结、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民心所向凝聚到基层党组织周围,在全苏木形成党委政府主抓、嘎查村组共抓、广大农牧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全苏木民族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尊重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弘扬五十年代由全国劳模根登、嘎日迪以及党的十一大代表来小等老一代共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打造的“草原红星”精神,团结各民族的力量,克服困难,再创佳绩。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民主的实践形式,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努力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夯实民族地区经济之基。阿什罕苏木始终坚持“以治沙求生存,以治水求发展”的理念,突出抓好治沙、畜牧、旅游和民族文化四大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就业增收。
沙地由治理到利用有序进行。多年来,苏木党委政府始终依托人民,团结各方面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沙地综合治理为载体,在“八百里瀚海”中,组织了干群齐心、军民联手,农牧结对,知新同行,各民主党派齐参战,中小学生植新绿的一场又一场沙地治理歼灭战,始终用内蒙古的“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改善着生态环境、改善着民生质量,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中心任务思考长远,谋划产业,出实招、献实策。本世纪初摸索出“以路治沙”、规模治沙和项目治沙的全新综合治理沙地方法,新修了苏都线、那日线、图哈线等三条穿沙公路及其连接路100多公里,沿路采取飞播、封育、人工造林等工程措施和人工管护措施,建成30万亩高标准防沙治沙示范区。遏制了荒沙的肆虐,铺开了希望的绿色。近年来,在继续治理沙地30万亩的基础上,集中向沙地要效益。一是利用沙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六个嘎查建成了沙生植物加工车间,年加工沙生植物400多吨,将沙生植物转化为畜牧业所用的优质饲草;二是引进沙生植物平茬企业通过平茬作业,将沙生植物加工成颗粒用于饲草料或燃料,提升了沙生植物的利用价值,获得效益。三是与翁牛特旗蒙地公司合作,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一体化”治沙、用沙新模式,两年实施风电、光伏产业1万余亩,实现“点石成金、点绿成金”,探索出沙产业利用的又一全新模式。真正的沙产业正式形成,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科学逐步推进。积极落实禁牧政策,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不断加大舍饲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全苏木建成标准化棚圈80万平方米,储草库50万平方米,青贮窖池10万立方米,截止目前,全苏木存栏家畜的舍饲率高达90%。随着舍饲畜牧业的推进,科学养畜正式被广大农牧民所接受,全境推广实施。以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等为核心的养殖模式已经形成,成立了新敖都、红嘎鲁、组民爱乐、阿西达等20多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50多个家庭牧场,这些民间组织带动了畜牧业向着科学、规模化和高效养殖方向发展,是现代畜牧业的中坚力量。奶业振兴得到了有效地落实。先后扶持成立了阿吉太、敖包图、萨如拉等民族奶食品加工作坊,年加工鲜奶2000多吨,带动全苏木奶业振兴,实现50多户200余人稳定就业,使民族奶食品走出了沙地,走向了全市、全区,成为翁族奶业振兴的重要组织部分。以沙地牧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旅游由点及面全域铺开。在乌兰敖都嘎查宝门组规划沙地200亩,建成了宝门银沙海旅游景区,同时依托“全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全力打造阿什罕沙地旅游的新品牌,通过沙地游的不断完善,依托红山水库旅游区,乌吉木古井、巴润浩来图渔场、永延寺、辉屯水库以及苏木境内的历史岩画等景点逐渐显现出来,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局面。2023年接待游客10万人,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多元,成为苏木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由深闺走到前台炫丽出彩。随着阿什罕苏木全境旅游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苏木的牛肉干、奶制品、手工艺品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特色文化也被带动了起来,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也让文化产业为乡村经济赋能。积极采取“示范引领+技艺培训+产业运作”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技艺传承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演、交流、那达慕等活动,培育出了腾飞歌舞团等多个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艺人,使蒙古长调、呼麦等音乐形式得以传承。大力开展刺绣培训,培育刺绣传承人,使之在民族服饰中大放异彩;手工艺品和奶食品展销,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沙歼灭战主战场、乌兰敖都纪念馆、中心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载体的示范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持续推动全苏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实施乡村治理工程,营造融合发展氛围。阿什罕苏木整合各方资源,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全面健全积分制治理机制,将群众纳入积分制范围,按不同群体,实行差异化管理,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提高党员群众荣誉感和参与度。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实践站的作用,杜绝攀比、浪费等不正之风,大兴文明之风。开展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等多样化服务。积极联合派出所、综合执法局、基层法庭等职能部门开展常态化走访,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发现问题隐患,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切实走出了一条预防预警在先、化解处置在早、防范基础在实的基层治理之路。
实施宣传教育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阿什罕苏木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醒目位置悬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横幅条幅,发放《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宣传册;组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培训,并组织全体干部对民族团结相关政策知识进行测试;邀请专业的讲师到机关、嘎查、学校开展专题宣讲。与翁牛特旗五分地镇联合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互访互动活动,切实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在五一、七一、国庆以及民族团结活动月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民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及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思想认识,传递释放了民族团结正能量,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阿什罕苏木中心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和阿什罕蒙古族幼儿园建设,高度重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全面落实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起到良好助推作用。
下一步,阿什罕苏木将在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上持续发力,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农牧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主动增进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持续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