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中国环境报》点赞宁波“海洋伙伴”环保舱项目

文摘   2024-08-26 07:01   浙江  


8月23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刊登《浙江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一文,点赞我市奉化区“海洋伙伴”环保舱项目在治理海洋废弃物的创新做法。全文如下↓





近日,刘女士在网上购物时,一款洗浴用品外包装上写着“地球环保计划,本产品内部包装材料含海洋循环回收塑料”的字样。仔细询问客服后,她得知洗浴用品的瓶身由回收后的废弃渔网“变身”而来。
买一瓶洗发水,竟然还可以参与海洋保护?刘女士当即下了一单。这些废弃渔网,正是由渔民和志愿者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沿海收集而来。
去年10月,来自浙江省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根据日前印发的《进一步复制推广“蓝色循环”经验 加强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实施方案》,浙江省提出将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海洋塑料废弃物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到2025年,实现“蓝色循环”进一步扩面提升,形成协同治理格局,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破解分散收集难

作为海洋大省,如何解决海洋塑料废弃物分散“收集难”?浙江省想出了凝聚多元主体、建立全覆盖收集体系的妙招。

距离台州市区52公里的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正值傍晚,几位渔民趁着休渔期,掐着时间点在退潮后来到海岸边。他们将漂浮的塑料瓶和泡沫塑料等装进回收袋,送到不远处的“小蓝之家”。站点负责人孔晨扫了扫他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环,确认了这些垃圾是在海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收集的,过秤后以2.5元每斤的价格回收了这些垃圾。

“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倍多,一个月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一位渔民说。

在压缩机的轰鸣声中,经分拣后的塑料瓶被压缩、捆扎成体积较小的“塑料瓶砖”,等待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员前来收购,进行下一阶段的再生利用。孔晨介绍,机器都是公司统一配备的,经过初步压缩、粉碎的垃圾,体积能缩小约80%,运输成本也能相应降低80%。

如今,像这样的“小蓝之家”分拣暂存点在台州市共设有17处,已有沿海镇村群众六千余人、海上船只一万余艘主动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而这样的立体收集网络,正是“蓝色循环”的开端。

奉化区莼湖街道有近1000艘大马力渔船,一艘渔船平均每年要产生5吨的废弃渔具。在栖凤村,一个由集装箱搭建的建筑“浠嗨环保舱”十分显眼。“手机注册‘浠嗨回收’小程序后,可以进行渔网投递,这边感应一下就会打开,丢入关闭称重后,碳积分展示在小程序上。积分可以兑换商品,也可以提取现金到支付宝。”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海洋伙伴”项目的工作人员刘雅兰正在耐心地指导“渔老大”们投递出海带回的破旧渔具。

这里就是宁波市首个“海洋伙伴”环保舱项目。投用以来,项目已回收海洋废旧塑料1000余吨。

“我们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模式,在沿海县(市、区)建设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实现全省沿海县(市、区)‘蓝色循环’全覆盖。”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陈渊介绍,全省还将建立海洋塑料废弃物服务监管体系和治理制度体系,加强收集、存储、运输、处置等关键环节服务保障,实现“蓝色循环”规范、稳定运行。

值得欣喜的是,“蓝色循环”的治理版图还在持续扩大。今年6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上,和上海、江苏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签署了《长三角“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合作备忘录》,为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高值利用难

目前,浙江省正在不断深化“蓝色循环”治理模式的深度,推动从单一的塑料瓶向渔网渔具等全品类海洋塑料回收利用拓展,挖掘本省塑料再生企业,在省内形成收集—转运—处置闭环。不少制造企业也积极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愿意采购一些价格更高的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以替代原生塑料粒子。

相比传统陆源再生塑料,以海洋塑料为原料的价格升值空间更大。难题是,怎么证明这些材料确实来自海洋塑料废弃物?

对此,浙江把海洋塑料废弃物追溯认证体系的构建完善作为“蓝色循环”的关键环节,构建起海洋塑料废弃物“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流程体系,打通高值利用产业链。

在“海洋塑料蓝色工厂”台州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流水线上,渔网、蟹网、船绳……各式各样的海洋塑料垃圾“大军”从造粒设备的投料口统一“出发”,历经分拣、破碎、清洗、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成为一颗颗晶莹剔透、大小均匀的再生塑料粒子,从出料口“吐”到白色的吨包袋中。

车间另一边,这些再生塑料粒子正整装待发,被下游制造商购入后,它们将再度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吨包袋上,都附有OBP溯源追踪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比如塑料颗粒的“前身”是PA6废蟹网,收集港口是金清港,收集地点是金清镇海峰村海燕687号,连收集方式、日期、数量等都一清二楚。消费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该产品所使用的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遮阳网、管道、叶轮……在台州市齐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展厅,记者见到了这些再生塑料粒子深加工后的产品。

“OBP海洋认证标准由‘零’塑料海洋组织和世优认证共同联合发布,在全球20余个国家广泛应用,我们也是台州市首家通过OBP国际收集、加工两个认证的企业。这些塑料粒子经挤塑、注塑成型后,可开发用于电器、汽车、包装、日化用品等各种产品制件。”公司总经理何琪琦介绍。

“海洋塑料蓝色工厂”项目现已建成5条海洋塑料再生造粒设备,并配备了规范的环保设备,年再生能力可达2万吨。每制造1万吨再生塑料粒子,相当于为社会节省原油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万吨。

据了解,浙江将出台《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可追溯管理规范》,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塑料废弃物追溯认证体系,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可追溯管理规范化,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数字化治理与高值利用标准体系。

破解多元共治难

浙江省正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蓝色循环”体系中,探索打造更多高值转化治理模式,培育特色多元的绿色新增长点,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比如,当“蓝色循环”遇上“咖啡+公益”,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一个环保主题咖啡馆,蓝色大海搭配小渔船,随手一拍就很出片”,“海边‘小垦丁’,一起来采海苔喝咖啡吧”……现今,奉化“海洋伙伴”环保舱不仅仅是单纯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还成为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十分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每到周末,莼湖街道的海岸线附近就成了帐篷的海洋。游客王女士带全家游玩后,来到环保舱二楼的“浠嗨咖啡”,用近段时间在海滩上捡拾塑料瓶换取的碳积分,给自己和孩子购买了一杯拿铁和薯条。
“‘浠嗨咖啡’‘脆升升(薯条)’都是我们的生态伙伴,顾客消费后,我们就会捐出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海洋保护、助学等公益事业,目前已累计捐出万元公益金。”刘雅兰介绍道。
在咖啡吧台边的货架上,记者看到,这些由海洋塑料废弃物再生后的环保产品上,都带有一个标注着碳减排数据的“身份标签”。比如,由渔筐回收做成的智能电动牙刷,减少碳排放78g、水资源消耗624g、废弃污染物24g;由渔网回收做成的棒球帽,减少碳排放985克、水资源消耗169.9克、废弃污染物156g;由浮球回收做成的鼠标,减少碳排放450克、水资源消耗58克、废弃污染物60g。
“我们开创了‘废弃回收+公益环保教育+可持续+无限循环生态+咖啡+商业’多场景新体验,结合再生回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公益创新,实现海洋污染物收集、运输、分类、再生、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的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刘雅兰说。
如今,“蓝色循环”品牌效应正日益突出,形成了区域协同、扩面提质、社会合力的治理格局,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的全方位融合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浙江省将践行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共富理念,鼓励沿海各地的ESG(环境、社会、治理)领航企业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建设、海洋塑料废弃物处置再生等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优化“蓝色循环”模式面向公众应用场景,探索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与再生产品盈利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推广海洋环境保护行动。同时,积极参与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打开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之窗”,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END



治水“英雄”召集

江(河)湖(海)救“疾”

等您的“锦囊妙计”!

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

联系我们!


来源丨中国环境报
编辑丨方伊佳   审核丨程冰凌

宁波五水共治
宁波市“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及时发出五水共治的“宁波声音”,展现治水工作成果,展示身边的美丽河道,宣传普及治水知识,是全民治水的沟通平台,推动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