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意味着什么?也许是满满的收获,抑或是未知的风险,更可能是天长地久的陪伴……一千个职业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我和天气打交道》栏目,探寻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职业与天气之间的故事,共品阴晴冷暖中的人间万象。
7月26日5时30分,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技术组组长潘家鑫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江苏南京中山码头。“天气预报说最近都是晴天,江豚也怕晒太阳,所以观测要趁早。”
作为协会技术组组长,潘家鑫主要负责长江南京段江豚保护区的江豚活动监测、江豚救护等工作。随着巡船离开码头,潘家鑫在长江江豚定点监测记录表上填好基本信息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不知等了多久,突然出现一只江豚,潘家鑫迅速拿起手机做视频记录。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目前长江中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它们的数量多少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近40年来,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大约有3600头江豚,2006年锐减至1800头左右,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江豚仅存约1012头。“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对我们监测江豚来说很重要,因为需要根据预报结论调整行动时间。”潘家鑫说,夏季江豚一般多在早晚时间出行,早晨6点至8点之间、晚上7点左右气温比较舒适,它们不时会出来觅食或者嬉戏,中午就潜入江中避暑。“这几天南京太热了,江豚早晨活动的时间明显提前了。”水面刺眼的眩光,以及炎热的天气,成了追踪江豚踪迹的最大阻碍,一趟巡护下来,潘家鑫的眼花了,衬衫也湿透了。“天气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顺利出航。”每天看天气预报,尤其是看能见度、风速预报,已经成了潘家鑫开展巡护工作前必做的事情。只要天气合适,他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监测点,记录江豚数量、监测种群生长情况。今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受持续强降水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流域水位持续上涨,多地出现超警戒水位。“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我们就不能发船巡护了。”然而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江豚巡护员,潘家鑫始终悬着一颗心——六、七月份正是江豚出生的高峰时段,新生江豚游泳能力还比较弱,强降雨使长江流速加快,极易造成新生小江豚与母豚分离。潘家鑫担忧:“新生幼豚一旦与母豚分离,生存的概率会显著下降。”另外,极端强降水还可能会淹没大面积陆域环境,江豚有可能会随水流进入长江边滩的沟渠、深坑,如果洪水退水速度较快,进入这些区域的江豚很可能搁浅,造成受伤或死亡。对此,潘家鑫更要时刻关注着天气形势变化,根据天气预报结果,紧抓降水间歇,提前做好救护准备。潘家鑫和队友们往往雨一停便立刻进入24小时轮流巡护工作状态,从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共35公里的长江岸线,他们持续在岗监测,密切关注江豚的动态。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最新的种群数量为1249头。“这两年江豚的身影明显多了。”据潘家鑫观察,以前江豚离岸最近也有200米,现在经常能在离岸10米左右的地方看到。“前几天傍晚更壮观,二三十头黑灰色的江豚聚集在一起,你追我赶冲出江面,前后持续了将近半小时。”大江奔流、生生不息。过去,渔民出海捕鱼没有天气预报,江豚帮他们判断天气,保障他们的安全;现在,天气预报助力江豚巡护员更好地监测江豚、保护江豚,守住长江里的“一抹微笑”。
策划:吴卉 张宏伟
作者:赵文 陈晓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张宏伟 刘钊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