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贵池区人民政府发布”关注我们~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归来的游子与家人欢聚一堂,共贺佳节,共品佳肴,但说到春节味道,最令牌楼游子难以忘怀的还是当地的拖尾子粑。
同样是“粑”,拖尾子粑却不同于贵池小粑,它的原料只有米粉和甜酒酿,咬上一口,先是牙齿触碰到了焦脆金黄的外皮,接着口腔内便弥漫着酒酿的清甜,脆与软的口感相互碰撞,其味无穷。
“拖尾子粑的原料选用十分考究,极具贵池特色,使用的米粉多为本地产出的早稻米粉,发酵时也不能用普通的酵母粉,要选用当地的甜酒酿。”牌楼老屋农家乐老板查显银告诉记者,拖尾子粑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十分讲究手法与火候,要先将米粉和甜酒酿倒入盆中,再一边放入温水一边搅动混合黏稠,随后将盆放至热水中,隔着热水进行发酵,方可得到浆糊状的“米团”。
接下来便是制作拖尾子粑最重要的一步——贴粑,虽然类似于北方地锅鸡中贴饼的方式,但拖尾子粑的贴制过程对力道的要求更高且要与蒸米饭一起进行,才能让米饭香甜的味道“潜”入粑中。只见查显银掀开锅盖,用手将米团从盆中捞起,快速地贴在铁锅边缘,力道适中,使米团的上方凝固在锅边,下方顺着锅边流下,上宽下窄,“头”重“脚”轻,在锅边形成一条一条的“小尾巴”,随即立刻盖上锅盖与米饭一起蒸煮,再将柴火燃烧至正常火候,蒸至米粑底部金黄焦边,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香,软糯香脆的拖尾子粑就新鲜出炉了。
“这是我们家售卖拖尾子粑的第6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后来大多数人出门务工,会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查显银介绍道,目前牌楼镇只有他们一家还在坚持制作拖尾子粑,现在也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预订的客人络绎不绝。“跟记忆里的味道一模一样。”前来寻味的客人心满意足地说道,这是贵池人们对于“粑”说不出也剪不断的情结,是独属于家乡记忆的味道,也是贵池人们心中的美好与团圆。
“我今年63岁了,等我们干不动了,就把儿女喊回来,让他们继续做,不能让家乡美食的记忆消失。”这是查显银对于传承的理解,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将这份“记忆”传递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家”的味道。
公益广告展播
主办/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 池州市贵池区融媒体中心
协办/ 池州市贵池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来源/ 宝地贵池微信公众号
贵池区人民政府发布
微信:gcqrmzffb
信息公开|回应关切
政策解读|便民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