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友推】回顾 | 纪录片公开课

文摘   2024-10-18 17:34   北京  
「拍一拍」作为本届影展的特别展映单元,在展映完《里斯本丸沉没》、《种植人生》、《地上的云朵》之后,试图以公开课的形式深入探讨纪录片的价值与魅力,“我们为什么要看纪录片?”以及“纪录片的魅力在哪?”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探讨,激发观众对纪录片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思考与兴趣。

在《地上的云朵》观影完毕后,木圭特别邀请到《地上的云朵》导演刘帼轶以及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新伟进行线上连线,与观众交流关于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导演:刘帼轶

中国 | 记录 | 2024 | 彩色 | 84分钟
剧情介绍:中国新疆南部阿瓦提县的两家人,以种植棉花为生。在忙碌的采棉时节他们遇到了各种意外,采收人手难觅、人员受伤、雨水不断。家庭成员们的齐心协力,两家人的一年辛劳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本片运用真实电影的拍摄和叙事方式,以当地民歌和音乐串联,不仅讲述了一个曲折的采棉故事,更如田园诗般展现了棉农们真实的生活肌理和朴素的家庭观念。



纪录片公开课 《地上的云朵》映后交流


在纪录片公开课中,刘导、张老师通过对展映纪录片的探讨,深入解析纪录片拍摄中的情感交融与挑战,并和观众分享了纪录片制作的经验,以及纪录片营销与推广的策略等。从2014年的《种植人生》到2024年的《里斯本丸沉没》、《地上的云朵》,纵观这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变化,两位相信,真实的力量会打动很多人,未来纪录片市场会越来越好。

《地上的云朵》剧照

主持人:刘导好,以《地上的云朵》为例,在开拍前,纪录片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导演是会先个人提出初步创意,再找团队碰撞,还是有了完整方案后,大家跟着导演走?

刘帼轶:每个片子情况不一样,就《地上的云朵》这部片子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方面的准备和拍摄团队的组建。关于内容我们前期做了很多调研工作,比如请中国棉花协会的专家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搜集文字、视频的资料;电话采访棉农;对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援疆的相关人员访谈等等。到了拍摄地之后,我们又调研了很多户人家。在组建拍摄团队方面主要考虑适合的人选。比如摄影师要有抓拍、跟拍的经验,而且有长时间拍摄的经历和耐力;比如录音师最好是既录过影视剧,又录过纪录片。

《地上的云朵》拍摄都是跟着棉农的真实生活进行的,所以不可能提前有一个完整的拍摄方案。过程中是导演主导,团队每天根据拍摄的内容进行讨论。一边拍摄、一边思考、一边做计划。


主持人:纪录片导演在纪录片里的作用是一个媒介的角色,帮助观众和镜头里面的人物进行沟通,还是镜头里面表现的是导演的主观感情或者其他的角色?

刘帼轶:我觉得都有。一方面是导演呈现出一个影片,展示给观众。另一方面在呈现中一定有导演及拍摄团队的主观情感。

我们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都在尽可能地追求真实,但实际上每一位导演都有主观的视角,每一位摄影师也同样。所以主观是不可避免地贯穿在影片中的。而每一个人的主观背后都带着他们所有的成长经历和情感。


主持人:两位认为一个好的纪录片,它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什么?

刘帼轶:首先,作为导演和创作团队,心中要有想表达的内容;其次我觉得是表达的语言和手段——从摄影、光线、到剪辑等等,足够支撑想表达的内容;第三点是观众看过影片以后,能够回味和思考。我觉得这是好的影片应该具备的。

张新伟:顺着刘导的分享,我也分享一些我的看法,有些也是分享别人的观点。首先,我觉得好的纪录片最重要是持之以恒的去做,就是不半途而废,最后无论多少困难,你要克服掉,然后呈现给观众,哪怕并不完美,但是完成总比完美重要。所以我觉得第一步可能要坚持拍完,哪怕五年、十年都要拍完它。因为纪录片或者电影行业太残酷了,即使你是科班出身,如果你没有作品,你也不能被称为导演。但是如果你认真去做了一个片子,被别人看到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其次就是我们最近也在做一个提案大会的培训,导师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他说你拍一个片子,你到底是拍一个好人好事,还是拍一个故事,好人好事和故事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一些细节去补充你的片子,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题材选完了你还要再去做调研,去找很多的细节去补充。

《地上的云朵》剧照


主持人:像张老师,做纪录片自媒体很多年了,看过很多纪录片,那么有没有一部纪录片是你印象尤为深刻的?

张新伟:刘导的《地上的云朵》我个人很喜欢,顺着《地上的云朵》,我会想起周浩导演拍的一部纪录片《棉花》,也是关于新疆的一个故事,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新疆棉花的,其实这种农业题材都是很难得,也非常有意思,我觉得我喜欢的好的纪录片都是导演耕耘了很久的。最近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一部片子叫《胡阿姨的花园》,导演潘志琪在重庆跟拍了七八年叫胡阿姨的老人;然后我再推荐一部是10月26号上映的藏族导演卡先加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叫《光之子》,它讲的一个藏族女孩,她父母离婚以后,她跟着母亲,她特别渴望得到父亲的照顾和关爱,然后有一个暑假,她就决定去牧区找她的父亲的故事。在这个寻找的过程,见到她父亲的种种,会让你对藏区有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觉得这种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刻板印象发生一些改变的片子都是特别值得推荐的。

就像《地上的云朵》一样,真的深入到几个关于和棉花有关系的农户,无论是汉族还是新疆其他民族,他们围绕着棉花去产生了很多联系和发生了很多故事,这样的纪录片会比新闻报道更让观众关注到真实和内核的东西。


主持人:纪录片有时上院线也很难触达观众,好像在观众的认知里,纪录片就是枯燥、说教式的,那么在宣传阶段,张老师什么样的方式会比较好呢?

张新伟:首先还是营销吧,就是一定要把这个片子营销出去。比如就像《地上的云朵》一样,它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首先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过。一部好的纪录片如果入围一些电影节,得到电影节认可,那么观众可能会关注到。第二就是导演不断的分享和交流,比如让观众知道创作背后的故事,也能够激起观众去看这部电影。第三,在中国,无论多么的小众在中国都是大众。比如喜欢纪录片有100万人,这个在欧洲可能就是一个小国的国民人数了,所以纪录片小众这个概念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从100万观众里面能找出十万个或者几万个喜欢纪录片的人,那它的票房就有几百万、上千万,我觉得就是能够触达观众最重要。《里斯本丸沉没》现在票房4000万,不仅仅是宣发,还有一些自来水,就是大家口口相传这个片子多好,大家的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的发布,都是对这个片子宣传推广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看完《里斯本丸沉没》、《地上的云朵》,也可以不定期的去豆瓣、小红书,还有朋友圈去宣传推广他们,这样也会改变大家对于纪录片枯燥乏味的一个刻板印象。

观众: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您会选择棉花这个拍摄主题呢?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对选题会有特别的判断依据吗?

刘帼轶:首先新疆是中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不仅是全球棉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更对中国棉纺织业和新疆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和当地独特的民族发展历程,形成了新疆特色的棉花生产生活方式,这本身是很值得纪录的。

另外,我们也经常注意到来自外界关于新疆棉花的各种声音,特别是有对新疆棉花生产过程有一些非议和质疑。这更引起了我们去实地了解的兴趣,我们就是想去看看当地棉农到底是怎么采棉花的,那里人们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如果要对选题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通常情况下还是跟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关注到的一些事情有关。你自己有一个想表达、好奇、或者想去探索的一个东西。

观众: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像学生拍摄纪录片可以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然后大多数学生的设备不会特别好,想问问您能给一些制作上的经验吗?

刘帼轶:如果说要为拍摄纪录片做准备,我觉得是好好生活、锻炼身体、锻炼思维的能力,练习视听语言的讲述能力。视听语言的讲述能力提高一方面靠拉片,一方面要自己多去实践和思考。

说到设备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条件好太多了。手机就能够做很多事情。其实慢慢会发现,真情实感是所有的创作中最重要的。

张新伟:我可以补充一点,因为我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做纪录片,首先分享一个观点,就是别人问周浩导演,他拍过很多人,比如政府官员、毒贩以及一些小人物,别人问他这些人物是怎么拍到的,周浩就说我给你看到是这些人物只有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的人是拒绝我的采访。所以拍纪录片不要担心别人拒绝你,拒绝是常态。

第二就是我自己的经验,我刚才为什么说坚持,我大一开始拍纪录片的时候认识一个老先生,这个人物我大学四年一直在记录,等到我毕业以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我又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去拍他,然后就做成了我的第一部作品,所以坚持很重要。

最后,其实有很多人都在拍棉花、老人或者私影像这种题材,那你就要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作品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同样一个人物,别人拍和你拍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觉得你拍这个人物有不一样的想法和角度的话,那这个人物就是值得你拍的,不然就泯然众人了,泯然众人的也就不会特别的好。

观众:刘导你好,我觉得你这部片子非常有生活气息,我一直是微笑着看到结尾的,我本人是一位人类学学生,这一年多以来都在做我的博士田野调查,我是带着人类学者的视角去看您的这部片子的,我发现这部片子里面有非常多亲密的瞬间,比如第一个家庭中上学的妹妹和姐姐在床上夜谈、收棉花的夫妇回去的路上,每次我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觉得这是被拒绝了多少次才得到这样的画面。所以我的问题是,像您拍摄这样的场景,是如何和拍摄对象沟通的?以及您是如何处理摄像机和被拍摄者的关系的?

刘帼轶:我觉得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尊重被拍摄对象,尊重他的生活,不要强加给他你的意愿。尊重拍摄对象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事,是整个拍摄团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在拍摄艾尔肯这个家庭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们做,我们冷静地观察;第二个阶段,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替他们高兴,他们也替我们高兴,如果看到他们有生气的事,我们也会很生气;第三个阶段好像是不分你我,看到对方遇上难事的时候急切地就想帮助去解决。

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一些场景,在拍摄时我们是有一定的经验,但我觉得还不能都只归因于是我们的拍摄团队好,应该说是两好合一好。被拍摄的家庭也很坦诚和善于表达,才会呈现出来这样的场景和镜头。


观众:早上的《种植人生》我也看了,这个拍摄于2014年,《地上的云朵》算是今年的,那这十年的时间,纪录片的发展除了技术上的变化以外,两位觉得最大的改变和感触是什么?

张新伟:我觉得现在纪录片的生存环境更难了,今年如果不是《里斯本丸沉没》的话,纪录片最高票房只有几百万,去年有个数据是中国电影票房500亿,纪录电影的票房只有6000万。那你想本来电影市场就比较小,然后纪录片只占电影市场的1.2%,可见纪录片的商业属性会越来越少,这个是一个很长期的现象吧。

最大问题还是纪录片的美学上感觉有一些停滞,国外他们现在已经对纪录片有新的认识了,像戛纳国际电影节连续两年把最佳影片都给了纪录片,是因为他们会觉得纪录片是一个非虚构的概念,已经模糊了记录和剧情的边界,是一个新的潮流,但是国内的一些纪录片的美学还停留在苦哈哈的阶段,我们的美学是相对落后的。从历史上来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开始,很大程度是当时央视把很多国外的纪录片导演的作品都请到中国来做分享交流,给当时的中国纪录片人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尝试。那当下的情况就是市场并不是很好,但是还是有一些纪录片导演一直在坚持做他们喜欢做的片子,比如说邱炯炯导演,他去年的《椒麻堂会》是洛迦诺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这部片子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采取剧情片的方式去演绎。

慢慢的就会有好多作品,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里斯本丸沉没》,真实的力量还是有市场的,会打动很多人。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纪录片从业人员,当然没有刘导那么经验丰富,但是我的观察是在短暂的情况下,它的市场并不是很好,但是未来会随着大家的审美和大家对于影像的理解,以及大家对于真实的东西的不断渴望,未来纪录片的市场会越来越好,这就是我大概的分享吧,会有些以偏概全。

《地上的云朵》剧照


刘帼轶:我比较同意张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纪录片的创作可以很多元。《地上的云朵》这个片子是一定要追求真实的,因为它这个题材我们想看的就是它真实的情况。

但是在一些其它题目的创作中,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表达出来内心的真实感受。至于真实的感受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你可以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可以很多元。

再有一个就是刚才张老师提到纪录片市场,一方面有张老师刚才提到的原因,另一方面我想补充的是,如果我从一个纪录片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和我们纪录片人本身是有关系的。我觉得纪录片在挖掘人物的性格方面、故事的讲述方面,应该向各类艺术好好学习,努力做得更好看。有的朋友会说纪录片的观众少一些,原因是曲高和寡,从我们自省的角度来说,也可能是因为我们纪录片的工作者们还有更多进步的余地,我们可以把事情纪录和讲述得更好,更有风格,像刚才张老师说到的,纪录片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可以自己去尽力呈现出自己的语言风格,做得更吸引人。

观众:刘导好,虽然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但是对纪录片很感兴趣,我想了解的是,刘导在纪录片从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差一点想放弃的时候,如果有的话,您是如何克服的,并重新激起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坚持?然后想问问张老师,有没有其他的关于新疆游牧的故事推荐呢?

刘帼轶:我还没有过放弃的念头。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和别人沟通、好奇心也比较强。我比较享受把一件事情从一个杂乱无章的状态,经过自己的整合,重新呈现出来。

对我来说可能有一个挑战吧,是要让大脑总保持吸收、活跃的状态,还有要让自己的体力也保持在一个状态中。

张新伟:关于新疆的游牧的片子,我暂时想不起来,但是我想到顾桃导演的鄂温克三部曲,虽然他不是讲新疆的游牧,是讲的大兴安岭那边的游牧民族,他也去新疆拍了萨满文化,也挺有意思的;另外就是,去年有部电视纪录片叫《我从新疆来》,这个片子是用短视频流媒体的方式介绍新疆,其实也不错。然后我最近在做的一个纪录片提案大会,有一个片子入围了提案大会,叫《天山下的游牧民族》,应该大概就是关于新疆的这些东西;还有刚才刘导的新片也是关于新疆的,所以看来新疆题材是刘导特别喜欢的,而且继续钟情的吧。又回到刚才说的坚持,就是有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就是最重要的,这个跟钱没关系,可能就跟自己的想法、选择有关系。也祝愿大家看到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如果有能力也去拍;没能力,其实完全可以用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题材。

主持人: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柳州观众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下午,收获满满。

刘帼轶:我也非常感谢柳州的观众,以及我们的主办方,我们进行了一场我觉得特别有质量的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谢谢你们!

张新伟:谢谢大家,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下午,再见!



组织信息

主办单位:广西柳州市电影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奇志妙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柳州市作家协会 

战略合作伙伴:广西一格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策展团队:一元放映 柳空影城

木圭组委会

出品人:彭昊楠、贾玉莹

策展人:谢刘安琪、李昕馨

商务统筹:李锡靖、蒙艺寒

创意执行:韦林森、张婧媺、刘恩惠、覃琳惠、方家淏

文字编辑:苟晓宇

外联:廖陈睿康

合作机构

树下书屋

合作商家

斜杠空间

hunt hunter

暂停dǖdǖ bar

2939

春风VINTAGE

平台支持

投奖发行

逗马贰叁Dogme23

视纳华仁(CNEX)

AME 影视计划

双栖影视

桂林山水青年电影展

华语影像展映联盟

汉堡华语影像展

媒体鸣谢

暗的光俱乐部、特写镜头、棉花沙影像工作室、光影发电厂 、凹凸镜DOC、光影之前 Before TheLight、FBS 新青年影视生态圈、MWM观影团、冷冻冰箱、导演帮、青春柳州、紫荆青年自救中心、沸点 BoilingPoints、叁味的书屋、漂浮岛Floating Island

特别鸣谢

观潮影展

宇宙基金会

游霓映象
游霓映象成立于2019年,北京,致力于探索影像的多元形式,聚焦女性电影,意在通过策展媒介架起话语桥梁。我们源于一群天南地北热爱电影关注性别议题的学生,早期组织策划的女性意识独立影展现发展为薄荷紫华语电影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