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他们就是新闻工作者。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在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的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在向着“一专多能”进发,写稿子、拍照片、剪视频、做直播……一个记者就是一条新闻“生产线”。
记者节到了,一起看看他们的“十八般武艺”是如何练成的。
有一种职业叫夜班编辑
坚守初心 做好新闻“守夜人”
“多面手”笔耕全媒体时代
行走在乡间小道,穿梭于田野村庄,用镜头捕捉瞬间,用笔触记录真实……这是郭鑫璐对自己职业的真挚诠释。
2019年成为阳泉日报社的一名记者,为郭鑫璐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折。在正式入职阳泉日报社之前,她有一段7年的县区报采编工作经历,那几年的工作为她的记者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段时间的积累,让郭鑫璐从一个农业“小白”变成了“半个农民”,对一些“三农”领域的专业词汇不再陌生,下乡采访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她从未放松过业务学习,在工作中、闲暇时都会认真琢磨视频和照片的拍摄技巧,体会到了“精耕细作”带来的充实。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积极参与转型的郭鑫璐,不仅继续撰写深度报道,还开始尝试用镜头记录农村的变化。她拍摄的短视频,既有展现现代农业科技魅力的,也有讲述农村创业故事的,还有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
今年5月初开始,她跟踪报道了市农业农村局青年干部驻村“助村”的故事,采写了多篇优秀稿件。这些作品通过阳泉日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农村的新面貌,感受到了我市乡村振兴的活力。
确保“文经我手无差错”
扛着责任的夜班
用声音与文字传递希望
石芸的经历,是很多新人记者成长的缩影。她深刻体会到,作为媒体人,除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成为连接人与人的桥梁。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她的声音与文字,为更多人带去改变与希望。
从传统媒体记者到全媒体多面手
战胜“社恐” 绽放风采
用笔尖和镜头见证记录
胡月,一名“90后”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十数年间,从报纸到电视再到全媒体,她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从在矿区报社的170余篇稿件、100多张照片,到电视记者的数千条视频新闻及稿件,再到全媒体记者的多栖发展,胡月始终用笔尖和镜头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变革与每一次感动。
2013年,胡月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新闻工作,非科班出身的她选择这一职业的初衷就是热爱。在矿区报社工作期间,她发表了170余篇稿件,拍摄了100多张照片。社区的角落、村庄的小道,留下了她追寻新闻的脚印。
2014年,胡月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报纸记者转向电视记者。她扛着摄像机努力奔跑,采访记录着每一个感人的瞬间,10年来采编的视频新闻及稿件多达数千条,制作的短片和专题片也广受观众欢迎。
2020年,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胡月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她负责采写稿件、拍摄新闻、撰写脚本、拍摄制作短视频以及专题片,同时还担任出镜记者。为了能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她的身影出现在矿区的许多角落,无论是在雪天踏雪寻“景”,还是在雨中记录交警、环卫工人的坚守,抑或是节假日24小时待命,她一直默默坚守,深度挖掘,讲好矿区故事,传递社会温度。
胡月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2023年,她拍摄制作的短片《梁兰花:兔元素加持非遗老手艺》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多篇稿件被“学习强国”App等平台选用。
“新闻记者,是记录者、是见证人,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目光。”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信念,以满腔热情迎接着一个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