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属工艺技法与发展变迁
中国金属领域为人熟知的金属工艺主要有 :锻造工艺、镂空工艺、铸造工艺、錾刻工艺、金珠粒工艺、金属编织工艺、花丝工艺、错金工艺、木纹金工艺等。
从目前已有的古文献记载上来看,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中,有发源于本土的金属工艺,也有不同时期来自西方的金属工艺进行借鉴发展。
如夏商周时期,随着贵族领主制的巩固,政治经济相对稳定,青铜器艺术得到空前发展,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青铜器的式样、花纹图案已达很高水平。青铜器物普及到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工艺越发精湛,形成三大铸造工艺:陶范铸造、金属范铸造、失蜡铸造。此外,还发明了新的金属技艺,如错金银工艺、包金工艺、镶嵌工艺的应用,技巧之精细令凝重沉稳的青铜器变得绚丽多彩。
汉唐时期,金银器物的制作发展了更多的工艺:锤操工艺、錾刻工艺、金银平脱工艺等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并且融汇西方金属工艺,比如我们熟知的掐丝法 (花丝工艺):则最早现于古埃及,在东汉晚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焊珠法(金珠粒工艺) 源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汉代时候由塞族或匈奴传入中国。
木纹金工艺则为日本江户时期工艺师创造,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中日交流的加深在中国流传和发展开来。
当代中国金属工艺的重新建构
由于中国现代金属艺术的发展断代缺失了将近一个世纪,可以说现代金属艺术尚在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中。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教育界兼容并蓄的理念,艺术设计各大学科在当代艺术观念影响下开放了各自固有的范畴边界,交流融和产生了新的学科门类 ,随之金属艺术的概念具体细分化,比如金属雕塑,金属手工艺术、首饰艺术等细分领域应运而生。
张思秋丨《cocooning》蚕语5
作品材质:纯银
作品尺寸:5.5×5.5×2.5 cm
创作年代:2022-2023年
起拍价:RMB 5,000
《cocooning》蚕语系列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金属手工艺术领域分化为不同创作者群体:一部分,作为文化符号意义的传统金属手工艺作品,仍然维持着旧时的审美标准,保持传统材料认知价值和加工方式;一部分从传统金属手工艺脱胎而来金属手工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思潮,成为带有传统文化痕迹的手工艺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社会中的新兴工艺美术大师,大部分工艺美术大师保留着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创作,市场认可度很高,但是其中不乏有创新意识的大师,尝试着用现代手法去创作;还有一部分现代金属手工艺术大多来源于艺术院校或独立艺术家,创作者在思维方面更加接近当代艺术,掌握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方法原理,有意识地摆脱器物实用功能,转而强调形态的纯粹性或加以观念之上,并以区别于传统材料价值体系的方式,重新讨论手工艺术领域中材料价值体系内对于“价值”的定义。
朱玉丨看
现代首饰领域中,首饰类别更加细分化:奢侈珠宝,流行首饰,配饰,设计师品牌,手工首饰及当代艺术首饰等等。在当代首饰领域的观念里,万物皆可佩戴,实际上这种创作理念也模糊了金属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界限。首饰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多元化,在以思维为主导的创作形式下,金工不再是仅有的制作工艺,材料不仅仅限制在传统金属材料:金银,铜,钢,铝 ,铁等, 其他门类的合金及工业材料如塑料,皮毛之类都被用来作为表现材料,还包括一些现成物和工业制成品。虽然当代首饰所涉及的材料工艺和形式产生巨大差异,但是关键部位仍旧需要通过金属配件搭建串起所有材料,最后成为可佩戴性的首饰,因此,金工制作技法仍旧是首饰艺术创作的必须条件。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金属工艺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飞速的技术更新迭代与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导致多数传统技艺越来越多地脱离大众的生活环境,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外,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之下,部分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得到良好的持续发展,一些优秀非遗传承金属手工工艺,有意识的被社会强化并且受到保护,得以持续发展。以云南新华村为例,鹤庆的银器锻制技艺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匠人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金工技艺,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如日本的木纹金技术,在本土落地开花,积极开发新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在行业内外备受认可,被誉为中国第一银匠村。现在的新华村不仅作为云南的旅游热地,被国内的专业院校作为专业实习基地,每年引来了大批的艺术生及独立艺术家来此驻地学习交流,形成了良性的行业发展循环。
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脱节,导致手工艺品呈现出不符合时代气息的面貌,使得传统手工艺难以引起共鸣。面对困境,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不断地挑战传统,寻找各种创新的方法,让传统能够在当下社会获得新的活力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王潮丨织语
传统金属工艺通过材料、技术及形式的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对于传统花丝工艺,不同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改造和创新,如王潮作品《织语》(图一),将花丝技术、阿拉伯编毯术等编织工艺拿来移植到他的金属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形态简约规整,细节丰富而多变。
陈怡 | 三生万物·三世
作品材质:银镀金
作品尺寸:5.2×3.4×3 mm
创作年代:2021年
起拍价:RMB 10,600
而陈怡作品《三生万物》(图二)则运用结构上的改造,用花丝来完成支撑与转换,创造出花丝工艺的立体衍生,打破传统平面的花丝工艺只能作为填丝来装饰的局限。传统与现代语言相互融合,使线和点相互连接,物体之间相互穿插,通过一个单元形态大小、方向、层次等的变化,繁衍出无穷的创意。
当代金属工艺的艺术思维
金属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会再局限于金工技法的学习和探索,而是更多跨领域及新方法的结合。王晓昕和黄德荃在《从“手工艺”到“手工的艺术”——浅谈当代工艺美术手工新价值》中指出,在机械化生产时代,手工艺在工艺美术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并具备了新的美学旨趣和审美价值,不再局限于‘手工的技艺’这一传统范围,而是迈进‘手工的艺术’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
当代金属工艺的“纯艺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造物不仅要满足实用还要沉浸于精神。在当代语境中,传统工艺的实用价值逐渐消退,手工艺术品越来越多地以纯艺术的形式呈现,它们成为了人们思想的投射,这种物品的意义实际上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甚至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金属手工艺术不仅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艺术创作和设计理念的重要来源。
王克震为国内金属艺术领域最早一批的赴英求学者,他的作品蕴含了中西金属艺术与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共同体现。
王克震 丨米器
作品《米器》(图三)将物质本体解构,通过双手与材料之间的对话,重新建构起一种“米”和“碗”之间的内部物性关系,从而将作品背后的文化属性展现给世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米地区之一,碗是日常盛米的器皿。作品将数千粒纯银的大米互相熔接,最终形成各种碗的形态,由此引发人们思考餐具和饮食之间的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倪献鸥早期留学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她的作品创作植根于东方视觉美学,不断探索尝试如何通过材料传达更多元的文化视觉语言。作品《风吟器》(图四)的灵感来自中国主要文化象征元素竹子,将传统具象元素化解成当代简约的现代几何造型,从中国美学中的意境美角度去探索基于传统美学之上的器皿的创新方法,创作出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器皿作品。
倪献鸥 | 风吟器(三件)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给金属艺术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当代金属工艺也将势必在非传统艺术样式与创作方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新技术的跨界融和
刘芷含丨忆
作品材质:美国进口黄铜NU-GOLD、大漆
作品尺寸:49×49×10 cm
创作年代:2015年
起拍价:RMB 16,800
事实上,如今技术跨界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与产品。例如,日本木纹金工艺传入中国,中国的工匠开始学习和掌握这种技艺。不仅如此,中国的工匠们还结合自己的传统工艺,如雕刻、锻打等,对木纹金工艺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云南鹤庆的银匠们通过新的技术手段“CNC精雕”和模具压制打磨,能够精准控制木纹金纹样,实现一些新纹样在银器制作中的量产。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更是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全新的价值创造。在手工艺领域,技术跨界古已有之,像木纹金这样的经典案例也并不鲜见。
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等高科技手段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金属工艺品的制造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意和个性化的产品。青年艺术家陈书易在金属首饰作品中不断探索3D打印技术与手工的良好结合,还原手工花丝的紧密度。目前主要流行的金属打印模式大概分为直接金属打印和打印蜡模翻制为金属模型,该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新型光固化紫蜡翻模。翻模时使用了纳米级石膏粉的加入,改进了传统加压模式的铸造出现的砂眼以及气孔等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出更精细的设计细节。翻制材料采用的是930银合金,相比传统花丝的999纯银丝,930银具有相对更好的在铸造时高温液体的流动性,以提高成功率。本作品现在许多精细的建模作品的落地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这几项技术的进步。
陈书易 《繁织·续》
作品材质:925银
作品尺寸:外径8.5 cm 内径5.5 cm
创作年代:2024年
作品参展:2024年“由心”个人设计展
起拍价:RMB 6,200
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领域的创作方法与手工艺相结合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例如,交互装置,探索交互首饰、数字首饰、智能首饰、虚拟首饰以及AR/VR等领域。2023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的“技术新感知——当代手工艺实验展”,展览展示了国内外陶瓷、金工、漆艺、玻璃、木作、纤维等领域采用新技术探索实验的近80位手工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与项目,展示了新技术介入工艺实践中材料、形态、肌理、观念的突破,呈现了当代手工艺实验的多样感知与形式表达,手工艺采用新兴科技手段的洪流已经无法阻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金属工艺的手工性和独特性更加凸显,使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倪献鸥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慕尼黑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当代首饰联盟会员。2011 年被意大利专业媒体誉为亚洲当代先锋珠宝设计师四大代表之一;多次参加国际珠宝艺术与设计展览活动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及个人收藏。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