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金淘镇是归侨叶飞将军的家乡和著名侨乡,也是民国时期中国的华侨首富黄奕住的“乌篮血迹”,更是侨乡南安特色的历史文化古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这里的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朵桥土楼,千金庙、文殊院,金淘书院和许多古大厝,古建筑等,深深的吸引着我。
想去金淘看看的心情由来已久,特别是对朵桥土楼的好奇心,一直心有期待。雷智华文学工作室组织采风团,拟于6月9日赴金淘采风,我是雷智华文学工作室作家,理应随团采风,但我人在香港,雷智华作家为了让我成行,另择了6月16日赴金淘采风的日子,于是,我风尘仆仆从香港返回,顺利的参加了金淘之行。
6月16日上午,绵绵的细雨,天一会儿朦朦胧胧,一会儿清清晰晰;轻柔的雨丝,似降临凡尘的天使,给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又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丽,为采风团送来凉爽与欢畅。我的心情也好像被雨水清洗和擦亮了似的,一种明朗欢快的感觉在采风中滋长,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好像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采风团一行走进寺庙,瓣瓣馨香,聆听虔诚而庄严的晨钟暮鼓;脚踏土楼与三落古厝地板石,抚摸被昨日岁月凝固了的历史痕迹;迈入书院高高的门坎,回到童年时代,体味书香溢满书斋与学子寒窗勤苦读的生生气息。
走在朵桥土楼前的石埕上,我最为注目的是与土楼相依附的左右两幢三落古大厝,与土楼组成了古大厝建筑群。我见过许多土楼,但没有见过与之相依附的三落大厝于左右所组成的建筑群,后来看到从空中拍摄的照片,才彻底感悟出是轿子的造型。经村镇干部讲解,我知道有关土楼广为流传的神奇传说:“土楼的主人是兄弟、是轿夫”,轿夫哪来的巨额资金?是“帮他堂叔挖地基挖到金与银”,还有传说“打赌赢了一个杉行、一个砖瓦窑和一块石头”。随着这些传说热度的持续高涨,土楼和两幢三落大厝的关系也渐渐被我所知晓。
初次见到朵桥土楼的心情,和我在孩童小学启蒙时,在课本书上第一次看到北京天安门城楼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很是惊羡;它的宏伟、磅礴、气势,它别具的匠心,是任何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会被它的建筑群所震撼。
我自幼生长在闽南三落大厝里,故乡的三落老屋,是我在茫茫人海波涛中的一道避风的港湾,为我带来童年的欢乐与安全;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片原汁原味的深宅洞天幽境,胜似当年的皇家宫阙,有多少平常百姓徘徊徜徉在其中。来到朵桥土楼和三落老屋建筑群,我的心境,似回到故乡的三落老屋,正像是回到久别的家乡,去赴一场鲜美的家乡大宴,足够让我固化了的心灵迷醉。
细雨淅淅沥沥,在霭霭薄雾中,土楼和三落老厝绰绰的风姿若隐若现。我踩着被岁月的步履打磨得光滑发亮的白石板,走进土楼和三落老厝的记忆里。仿佛看到当年土楼里的幼童赤着小脚,在土楼的天井里,在三落老屋的红地砖和门口石埕上蹒跚学步的情景。土楼与三落老屋,天天播放着鸡鸭猪羊的大合唱,动听娓娓,时常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的离情别意,收藏了许许多多孩童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它永久地烙印下居住在土楼与三落老屋里的主人后裔 “乌篮血迹”的生命根基。
走进土楼,站在宽阔的天井的长条白石板上,顺着讲解员淡淡的童年记忆和老年人的传说,寻觅土楼和三落老屋的故事。跨过这条门坎,转过那道巷子,那充满着苍凉与孤寂的土楼内置和三落老屋大天井小天井的轮廓呈现在眼前,双手抚摸着那粗糙而潮润的砖块与木柱,这时,我茫然的目光,滑过岁月模糊的镜头。
轻叩土楼的门环,惊醒了深深院落里恩恩怨怨多少的过去?推开紧闭的破旧木门,领略到已逝去的多少似水流年?斜倚在旧老的门柱上,聆听到几声锅瓢勺碗的脆响?天井角落里的那口清澈水井,是否还如当年一样,映出佳人如玉的容颜?陈朽的楼梯,古旧的60间老房,探寻土楼与三落大厝的前世与今生。似乎都在诉说着关于“有朵桥的富,无朵桥的厝;有朵桥的厝,无朵桥的富”的过去,都在诉说着关于轿夫兄弟的传奇,都在诉说关于土楼的许多故事。
抚摸着这三百多年的木门,踏上着这三百多年的白石板,坐在这三百多年天井的水井旁,泡上一壶淡淡清香的铁观音茶茗,是多么的惬意。让人有一种穿越古今与时空的神秘感和兴奋感。从高处俯瞰整个建筑群,左右那两座三落古厝相连,红墙黛瓦是闽南皇宫起的本色,看起来十分的和谐,就是一座轿子,一点儿也不冲突,让人感受到土楼和三落古厝的和谐静谧与古朴。
春去冬来 ,土楼和三落老屋似乎在维系着什么?当轿夫兄弟的后裔走出土楼和三落老屋,在城市或在异国他乡的某个角落里找到生活的土壤的时候,土楼和三落老屋慢慢被风雨剥蚀,显得斑斑驳驳,略微有点荒芜。土楼和三落老屋没有了炊烟,没有了孩童戏耍的喧闹声,没有了鸡鸣狗叫鹅鸭声,没有了三婶婆呼唤大头孙子吃饭的叫喊声,没有了大家庭的生生息息。如今,只留有关帝爷等三尊神灵在守护着,土楼却像换了另一副景象,与当年生生不息的场景有了些不同,似乎缺少了什么,又或者是多了点什么?
风雨三百载,土楼、三落老屋,依旧伫立于山野田园之间,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立于天井一角的石水池,岿然不动地书写着凝固的历史,在这里,仍可寻窥主人喜好读书之意趣,石水池正面阴刻题诗:“小小书斋,数竿修竹。窗明几净,香清茶熟。好鸟弄声,时花怡目。黄庭临罢,南华辍读。筹此欣然,默领清福”。三百多年前,土楼里崇儒尚文家风,可见端倪。曾有一位清代进士乡贤赋诗一首《咏聚奎楼》,写道:“中有高人书夜读,声音透入碧云霄。”这首诗,直接道出了“聚奎楼”学子读书的精彩场境,也印证了这座土楼的主人方升的三个儿子均学有所成。长子为楫恩贡生,次子占魁、三子文焕皆为太学生。子孙后裔中,有学位的士子不胜枚举。
石砛板上,咔嚓咔嚓的步履声,悠长绵延;多少沧海桑田的往事,已然跌入长夜漫漫的梦境深处,难以捞取。可三百多年前的这些建筑群还在,只要它还在,故事还在,乡愁还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群,像强劲不朽的不锈钢骨骼,支撑着土楼,支撑着土楼的历史,留住了乡愁。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系列回顾
◆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乡韵金淘◆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金淘红色记忆◆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金淘书院◆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金淘千金庙——时光的守望者◆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侨批印象◆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朵桥土楼解密◆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毓南孝道文化馆
◆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土楼边的好风光
◆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青山常在 红心永驻
◆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那时只道是寻常——我与金淘二三事
◆ 红色华侨·印象金淘丨“肠来肠往”——开启味蕾之旅!
供稿:镇宣办
一审:陈艺芬
二审:洪金芳
三审:雷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