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场课丨第七集:千年灌区用上信息技术 看大运河畔人水共生新画卷

政务   2024-10-29 17:02   江苏  



今天,由南京师范大学团委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共同发起的“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县’场”系列视频推出第七集《千年灌区用上信息技术 看大运河畔人水共生新画卷》,让我们跟着视频,走进江苏高邮这座大运河畔的历史名城,感受千年灌区焕发新活力。



跟随视频来到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 ,整个灌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千年积淀完善后的今天,这一通过四级渠道为高邮灌区农田提供灌溉的系统工程,在沟渠相连间,让田野绿意盎然, 还成功入选 2021 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始建于1740年的车逻闸,至今仍发挥着引水灌溉功能。每到农事灌溉的时节,运河两岸的农民只要用手机扫描渠首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条渠道的准确放水时间,这样就能提前安排好自家的生产生活。从看“张贴画”,到“扫一扫,便知道”,农民生活日趋便捷,这背后是信息技术加持下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化运行管理

经过多年建设,高邮灌区已配套遥测站、遥控站以及视频监控和用水计量站点。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各级引水闸设置二维码等方式,将渠道供水时间第一时间发布,实现“农民用水早知道、农事作业早安排”。目前,高邮灌区管理处还在试点运用“感知—决策—调度”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手段进行渠道巡查,生成电子化巡查报告。



保护运河,得福于运河,跨越千年的高邮灌区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更新,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新活力”。在千百年来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的大运河上,在更多县域,正吹起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长风。

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南师青年”扬子晚报全媒体将陆续推出“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在‘县’场”第一季的短视频,带您走进更多县域,感受身边的现代化



来源丨扬子晚报

编辑丨王梦蝶

责编丨倪畅 周萱

审核丨杜文昊 彭思越 汤乐


南师青年
共青团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