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流,流不尽的英雄气

政务   2024-11-18 17:54   陕西  


黄河西流,流不尽的英雄气
——写在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通水灌溉45周年之际

黄河决昆仑、跃壶口、触龙门,一泻千里,挣脱晋陕峡谷的束缚后,流经关中平原东部渭南段,河床骤然变宽,水流平缓,突显母亲般的博大与内敛。然而,千百年里,眼看黄河奔流不息,渭北旱塬上却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人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水窖收储天雨。1975年,带着“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最高指示,陕西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渭南地区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合阳、大荔、澄城等县13万民工万众一心,以“砸锅卖铁干抽黄”的冲天干劲,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建成了我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东雷抽黄。至此,低徊吟唱的黄河水,在这里蓄积着力量,缓缓爬过约莫111层楼的高度,一路向西,奔上旱塬,流向桑田果园……经过45年的配套建设,行走在今日的渭北旱塬,良田纵横阡陌,渠系四通八达,粮果郁郁葱葱,东雷抽黄灌区已阔步迈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示范灌区。


东雷抽黄灌区总干渠和新民二级站 图片由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看黄河有好多去处,但要看黄河的精神气势,去小北干流的西岸最好。”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言。

小北干流的西岸具体就是指被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的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这里矗立着“九龙汲水”的东雷一级站,以及被誉为“亚洲第一泵站”的东雷二级泵站。

11月17日,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通水运行灌溉整整45年。记者走进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重寻那水之精神,细探水质之变,访览沿岸新貌,采撷动人故事。无数可歌可泣之人,无数感人至深之事,无数感激感恩之情,汇聚成新时代的“黄河情怀大禹风范”……一路行来,抚今追昔,探本求源,让人不禁感怀:爬上旱塬西流的不仅仅是黄河水,更是流不尽的英雄气!


上 塬


走进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VR全景技术让记者一下子回到了45年前,那时候“关中东部抽黄指挥部”正式成立,30多公里的黄河滩,一下子成为十数万人奋战13年改天换地的大战场。
透明交互式触控一体机让先辈们艰苦创业的事迹变得“触手可及”。“天当被、地当床、田梳头、雨洗脸,水不上塬不回家”的东雷抽黄工程建设艰辛历程历历在目,“砸锅卖铁干抽黄”的英雄壮举和感人故事配着一曲《黄河魂》更加激荡人心。在这里,除了“英雄气”三个字,记者再也无法用其他言语形容他们的成功!
“激光投影技术还原了我们当年建设群英洞的场景,站在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工地,我的战友们就在我眼前打排钎……”已经85岁、原东雷抽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吉鹏飞激动地说。 
“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们以数字化赋能水文化建设,全力讲好水上旱塬的黄河故事。”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说。
为了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东雷故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市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利用声光电、数字档案、高分辨率渲染、AR、VR和多媒体交互等技术,将灌区工程建设历史、故事、人物等资源进行整合归档、数字化加工,打造出集视听融合、交互沉浸于一体的市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生动再现了13万民工总干渠大会战,不惧流血牺牲,万杆排钎开凿群英洞,因陋就简,草土围堰建设渠首站的建设场景,让黄河水文化资源“活”起来,使公众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身临其境感受抽黄工程建设的厚重历史文化和现代水利工程的雄伟壮观。该馆成为陕西省水情教育基地及渭南市党史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据统计,市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建成以来,接待参观者万余人次。
不仅仅是在展览馆里,东雷抽黄灌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讲述着曾经艰苦奋斗送水上塬的故事。
站在合阳县东塬上眺望黄河西岸,“河图”“洛书”“铁码头”雕塑等文化元素散落其中,总干渠群英洞、东雷一二级站、市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黄河魂水利风景区等自然资源和工程资源相互交融,形成了“一条渠道一道风景,一座泵站一处景点,一处设施一个景观”。黄河文化长廊,让黄河文化、水文化、工程文化在水利风景区升华,实现文化空间集群的“绽放”。也正因此,全国水利系统首个文化工作室落户东雷抽黄灌区,工程建设史成为电视剧《大河之歌》、电影《水往高处流》、小说《黄河壮歌》的创作素材之一。著名作家陈彦、省市相关老领导及中央、省市书画作家纷纷来此采风,留下一幅幅书画作品和一段段深情文字。还有东雷抽黄干部职工讲述的东雷往事,拍摄的东雷照片,写出的《黄河西流去》等东雷故事,让“东雷抽黄”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座秦东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坐标。
初冬,身处黄河边,大河滔滔,水上旱塬的呐喊震荡人心,那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东雷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奔 涌


“智慧闸门放水,数字调控水量,群众网上缴费……”作为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的退休职工,已经80岁的金水再次回到东雷抽黄一级站,心里激动万分,“我搞了一辈子机电设备,现在终于见识到真正的现代化灌区是什么样子了。”
新时代的现代化灌区到底是什么样子?
管水30余年的合阳县新池镇坡赵社区斗长雷元锁认为,那就是水奔涌在一条条渠道里,也“奔涌”在一部手机里。
在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数字灌区调度中心,鼠标轻轻一点,可以启闭几十公里外的渠道节制闸、分水闸闸门,实现综合远程调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遥感等技术积极应用,实现24小时全天候“站岗”,所有泵站渠道的情况一目了然。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近年来,东雷抽黄人始终秉承科技兴水的探索精神,坚持把“四水四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弘扬黄河文化等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提出建设节水、生态、智慧、人文“四个灌区”发展理念,并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引擎,通过开展“新农水”、“调”水“用”沙、建设“清水上塬”工程、试点推行渠长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双师授徒”活动、建设工程展览馆等创新措施,使工程在节水、灌溉、调水调沙、减淤、生态、科技、水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得到广泛发挥。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通过省级验收,泵站标准化管理第一批通过水利部评价,更是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数字孪生建设先行先试灌区。

目前,灌区完成21座大型泵站和71处干支渠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建成机关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及6个基层信息分中心,使单座泵站分别管理转变为全系统所有泵站统一调度管理,机房实现无人或少人值守,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年节约电量2100万度。

开发的“农水宝”手机App应用系统,使群众不但能够及时了解开机动态、用水信息、查看作物面积种类,而且实现用水申请、缴费、结算全部掌上办理,促进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费收缴率达100%。
应用北斗立体感知系统,为准确预判、开机决策,增强抗旱能力,增加粮食生产和群众收入服务。干渠网上监控与闸门远程控制后,杜绝了乱搭泵取水现象,减少了管理上的跑冒滴漏,灌区实现年节水1800万立方米。节水型灌区通过水利部复核,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节水型示范灌区,并获得节水型灌区服务等级5A级认证。
在灌溉生产先行先试的同时,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把信息、数字、智能技术全面应用到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申报、智能考勤、车辆派遣、智慧仓储建设等各个领域,提高了办事效率,年可减少行政开支300余万元。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一座座数字化、现代化的泵站陆续拔地而起,灌区实现“智慧管护一张网,精准供水全覆盖”。“四个灌区”建设实践也受到上级领导机关与水利行业的关注和认可,水利部及省内外多个水利部门先后邀请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开展案例教学,相继组织到灌区学习交流,为渭南乃至全省水利行业赢得了荣誉。


滋 养


“还是要用黄河水,地表水有营养,灌溉后的葡萄、冬枣和桃更甜,品相更好!”大荔县两宜镇周家寨村村民朱东景此时正盼着冬灌。尽管今年市场价格一般,但是他种的15亩阳光玫瑰葡萄、6亩冬枣、6亩蟠桃也收入了近80万元。他还告诉记者,即使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浇水也比不浇水的地至少多产500斤。

仓廪实则百业兴。东雷抽黄工程受益后,原来靠天吃饭变为水旱从人,单一小麦种植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灌区粮食年均亩产由受益前的120公斤增加到1280公斤,翻了十倍多。

经济作物更是从受益前的棉花“当家”、红薯“做主”,发展到如今的苹果、葡萄、冬枣、樱桃、西瓜、酥梨、中药材等多种作物“百花齐放”。果树占比达44%,年均亩产达1600公斤。每亩露天樱桃年收入达1万元,大棚樱桃、冬枣、脆瓜等水果,每亩年收入7万元-10万元。大荔县的老百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涌现出一批“万元户”,如今,灌区大多数农户每年可达几十万元。祖祖辈辈饱受干旱之苦的灌区群众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无奈。

灌区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增强,产量大幅提高,为退耕还林创造了条件。果树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也改善了灌区气候。正在兴建的合阳县渭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合阳县提供了新的饮水水源保障,也促进了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发展。39公里的总干渠既是抵御黄河洪水、保护灌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屏障,也是沿黄公路穿越湖泊型黄河湿地最美观光路段。

东雷抽黄工程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推动了灌区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合阳面花、澄城尧头窑黑瓷、东雷上锣鼓等已经成为享誉陕西、走向全国的文化符号,其中东雷上锣鼓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坡南村“血故事”、申庄“背杆”、高池小戏等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样板,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新魅力。

继往开来,东雷抽黄滋养旱塬的故事数不胜数。45年来,东雷抽黄工程累计斗口引水25.6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453万亩次,创造社会效益226亿元,昔日贫瘠的“渭北旱腰带”成为全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黄河一去不复返,幸有人工巧扬鞭。巨龙引来满眼绿,旱塬岁岁是丰年。”这首打油诗,是群众发自肺腑之言,也证明了东雷抽黄的创建者是英雄,东雷抽黄的管理者是英雄,渭北旱塬上的人民更是英雄!

45年治水兴农,自然有源头活水。在渭南,对于黄河边的一个个古老村庄来说,可能会因大河之水飘忽不定,而无奈沦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对于东雷抽黄来说,即使河水枯如束发,也依然舟楫往来,人声鼎沸,这个700余年来雷打不动的“铁码头”,注定成为黄河水滋养渭北旱塬的幸福源头。

毫无疑问,东雷抽黄是黄河地理的选择,是中华文脉的选择,也是民族血脉的选择,更是东雷抽黄人向新时代幸福河的致敬。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当前,东雷抽黄工程被纳入国家“两重”建设项目。在国家水网这一庞大的生命线上,黄河之水西流永续,潺潺流淌,又将在治水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持续为渭北旱塬这片土地注入不竭的活力与希望……

 
(来源:渭南日报)

i渭南
亲爱的朋友,您好!欢迎来到“i渭南”。“i渭南”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由中共渭南市委网信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旨在宣传推介渭南、发布政务信息、提供便民服务、拓宽民意通道。在这里,足不出户,渭南尽在眼前!在这里,轻触指尖,生活方便又快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