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
2024年11月24日,李政道先生诞辰98周年当天,其骨灰根据生前遗愿,正式落葬于苏州,与妻同眠,魂安故里。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1996年11月去世,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等。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秦惠䇹墓碑前的祭台上题有李政道悼念夫人的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李政道先生与夫人秦惠䇹
秦惠䇹墓在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同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家乡的寿圹。“秦惠䇹墓” 墓园占地约200平米,墓园的花岗岩地面上,陈列了四方汉白玉石雕。分别是《鲲鹏展翅》、《创天》、《无尽无极》、《核子对撞》,凸现着李政道教授一直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精神。
汉白玉 鲲鹏展翅
刘巨德 鲲鹏展翅
第一幅,汉白石雕“唯宇宙之大膨胀,始生鹏”,原作刘巨德。
汉白玉 创天
常沙娜 创天
汉白玉 核子相撞
李可染 核子相撞
汉白玉 无尽无极
吴作人 无尽无极
充分体现了李政道先生的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精神和他人生的崇高境界。11月24日下午,各界人士齐聚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存菊堂,参与“格物政道、赓续荣光——致敬李政道先生”主题活动。
李政道骨灰归葬苏州,与挚爱夫人永相伴!
来源|新华日报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们选择在这一天带他回家,让他这一生得以圆满。”李政道长子李中清说。初冬的苏州古城,被各色树木披上五彩的外衣。沿十梓街一路向东,阳光穿过高大的法桐树洒在街面上,透出融融暖意。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西门外,圣约翰堂对面,一处青砖建造的别墅,隐藏在周遭的民国建筑群中。“这里曾是李政道先生的祖父李仲覃的旧居。李政道小的时候,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都要到这里生活。”苏州大学校史办主任王欣介绍。1926年,李政道在上海出生,祖籍苏州。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的创建人之一,后来,书院扩建为东吴大学,成为苏州大学的前身。“爸爸幼年时代就嗜读书,一看见书便什么都抛在脑后,经常忘事,家人因此给他取了个‘小糊涂’的绰号。”李中清回忆,父亲曾告诉他,那时读的书和物理没多大关系,大部分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青少年时期的李政道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原校如今已不复存在,在多轮变迁合并之后,成了现在的苏州十中、苏州中学等。1994年,68岁的李政道回到苏州十中。他深情回忆,自己曾就读的东吴附中小学部并入振华女校,也就是十中的前身。游览校园时,行至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瑞云峰处,李政道还饶有兴趣地说,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苏州十中档案室内,墙上张贴着的史料文字已微微泛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不仅重视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课程设置方式,加强基础学科和科学、艺术教育。更为难得的是,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并用英语教授理科课程。“当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非常超前,即使今天来看也丝毫不逊色。”学校办公室主任戚迎庆感慨,青少年时期的这段学习经历,对李政道的一生影响至深。1938年至1941年,李政道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度过了三年,这成了他国内求学生涯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段时光。1942年起,抗日烽火蔓延,李政道的求学之路愈加坎坷。他先后在浙江嘉兴和江西读高中,考上浙江大学后又辗转至西南联大。大学期间,李政道逐渐展露出在物理领域的天赋,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赏识。在吴大猷的推荐下,1946年9月,时年不足20岁、正在读大二的李政道只身赴美留学。十年后,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使两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家,李政道始终牵挂着祖国和苏州,在他的意识里,故乡“近水远山皆有情”。“爸爸一直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苏州是我们的家。”李中清说,家族的经历和幼年时期的磨难,让父亲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的认同和眷恋愈深。祖父母的墓地位于苏州吴中木渎灵岩山麓,母亲秦惠䇹1996年过世后,次年被安葬在东山。一湾太湖水,一家人相邻相伴。苏州中学校园深处,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是苏州中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向李政道这位杰出校友致敬,被命名为“政道楼”,又寓意“文正之道”。步入楼内,抬头便见李政道2000年来到苏州中学时,亲笔为学校题写的藏头诗:苏州灵气出自然,中学英才成硕果。题词一侧,是苏州中学历年来国际物理大赛金牌得主的照片。苏州中学教师沈荦也是苏中校友,李政道回母校的那一年,他念高一。沈荦清晰地记得那个晴朗的午后,这位首登诺奖的华人科学家与他近在咫尺。“李政道先生的匆匆一行,在苏中学子心中埋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后来,又在他持续的关心和期待中,生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从1972年首次回国,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来,李政道先生38年间回国49次,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不辞辛劳。”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院士是李政道的“忘年至交”,李先生炽热的祖国情和浓烈的报国愿,深深感染着他。1979年起,李政道着手启动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至1989年,该项目共培养了915名研究生,有76所美国大学参与其中,开创了国内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CUSPEA改变了我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物理科研人员的命运。”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是参与CUSPEA项目的学生之一。他说,李政道竭尽所能地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每一位留学生帮助,可谓“有求必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李政道的积极奔走下,我国正式创立了博士后制度,推动国家急需高级科研人才培养。2014年,他又建议参照对世界科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吸引和培养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两年后,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落成。国与家,根与情,只要提到“中国”,李政道总会使用“祖国”来称呼。在推动祖国基础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李政道还会反复讲:“如果有机会,给苏州留一份。”1985年,他在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奖励高考成绩排在前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一奖项共颁发30届,有29所中学的202名学生有幸获此殊荣。1998年1月,为了纪念已故夫人秦惠䇹,李政道和家人用积蓄设立了“䇹政基金”,惠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用以支持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如今,已有5232名学生成为“䇹政学者”。李政道还担任着母校苏州大学的名誉教授,面对紧凑的回国行程,他七次到苏州大学访问讲学。他的足迹还遍布了苏州的多所中学。从苏州到中国再到世界,是李政道的人生轨迹,从世界回到中国再到苏州,李政道的人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爸爸始终认为,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只要对苏州有好处,就一定要做。”李中清说,在父亲心中,始终为家乡留有一席之地。在苏绣艺术创新中心,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讲述了《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那是2000年10月,李政道特地邀请她到上海,提出了如何将“金核子在真空管对撞的科学图像”做成苏绣的想法。“聊了两个多小时,几乎是一点也没听懂。”回想起这次大胆地“碰撞”,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张美芳仍觉得不可思议。在李政道的耐心讲解和近乎“一意孤行”的坚持下,最终,张美芳被打动。从材料、设计、绣法全面创新,历时5个多月,完美呈现出金核子对撞瞬间产生的等离子体溅射现象,色彩斑斓,气势壮观,被科学界和艺术界认为是苏绣创新的里程碑之作。另一幅名为《叶之恋》的作品,以李政道的画作为蓝本创作。画面上,红蓝两片树叶紧紧依偎,灵动飘逸,仿佛在随风轻舞。“蓝色的叶子代表李政道先生自己,红色的叶子代表夫人秦惠䇹。”张美芳儿子、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帆介绍。苏绣的千针万线,不仅绣出李政道先生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也连接了他对家人的至深情感。在李中清的印象中,父母虽然长期居住在国外,但他们表达彼此间的爱意,更多的是含情脉脉、相互扶持。1972年以后,父母开始频繁回国,行程的安排和国内关系的对接,几乎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经常会对我们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李中清深情地讲述。李政道穷其一生追求“以天之语,解物之道”,但其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尤其热爱。他说,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之外,李政道还是一位喜欢“自娱自乐”的画家,那些或明或暗、或浓或淡的诗情画意背后,是他可爱而迷人的精神世界。对于家中的第三代,李政道更是从小就教他们练习国画,诵读传统诗词,并亲笔写下汉字给孙辈临摹。2023年2月,苏州市第六中学师生给李政道写信,向他汇报以数字化手段开展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成果,并提出希望建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的请求。李政道得知后非常开心,欣然接受请求并为基地题名,这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术项目。“本来先生是要在今年11月24日回苏州的,他要到学校来看看孩子们,不想,现在成了永久的遗憾。”苏州市第六中学校长沈海泯感慨。李政道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中,尽管“老之将至”,但对中国、对苏州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洞察力,始终未变。他告诉自己的后辈,苏州在古代产生过众多状元,靠“人才”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未来,中国要成为全球的文明中心,还要靠科技、靠人才。人生最后,他也讲出自己的担忧,学界和业界的脱节,需要用更大力度去破解,“希望你们持续为苏州、为中国做贡献。”李政道的愿望正在延续。狮子山下,苏州科技馆已经竣工,它像一柄玉如意,又似一个巨型的无限大数学符号——“∞”。这座由李政道倡议建设,并题写馆名的科技殿堂,将在明年正式开放。多年以后,当人们走到这里,一定会记得一位游子浓浓的桑梓故园情。李政道曾多次感叹:“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如果天堂有苏州十分之一的美丽,那就很好了。”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现在,这位阔别已久的赤子终于回来了,于他而言,乡心梦已成,故园有此声。
来源:综合自悦阳空间、苏州科协、新华日报等
往期推荐-END-
投稿请邮件至artsbj@artsbj.cn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QQ878766659
北京文艺网
影响世界 文艺的力量
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