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学校师生法治素养提升专项普法项目——深圳“迈”计划全面实施

政务   2024-10-17 17:12   北京  



  “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民法典还听说过哪些法律?”


  “校园霸凌触犯了哪条法律法规?”


  “欺凌与打闹嬉戏、暴力冲突等类似言行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把你的隐私情况制成PDF并发到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你该怎么办?”


9月14日

由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普法办

联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

深圳市技工院校师生

法治素养提升专项普法项目

“迈”计划

在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火热开讲

现场学生认真倾听

积极与法治教育教师互动

收获满满



“迈”计划的实施背景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成长期,不能让他们因为涉世未深、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留下人生污点和遗憾。结合近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案例,我们发现,未成年人面对校园暴力、家庭矛盾和社会不良影响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正确的应对方式,往往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在学校里接受到系统且针对性强的法治教育,他们可能就可以了解到更多渠道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违法行为。


  为此,深圳市普法办关注到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人数多、法治教育专业化建设较薄弱的问题,深入深圳市技师学院、鹏城技师学院、携创高级技工学校、深德高级技工学校、宝山技工学校、科迪技工学校、华夏技工学校、深科技工学校、智理技工学校、宝民技工学校、中特技工学校等11所学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施教方针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了加强技工院校法治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方向。



  2023年11月,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深圳市技工院校普法工作的通知》,系统提出了完善工作机制、整合优化资源、提高普法工作质效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此框架下,深圳市普法办与北京市康达(深圳)律师事务所共同开发首个专门面向职业教育学校的普法项目——“迈”计划,并于2024年5月在全市11所技工院校正式启动。“迈”计划为职业教育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更专业和全面的支持,是推动职业教育学校迈向法治教育体系化、专业化的一小步,更是迈向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步。


“迈”计划的主要特点

  一是“专业化”。


  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充分撬动社会资源,全面打通法律专业人士参与依法治校治班的通道,组织发动深圳市“八五”普法讲师团、司法行政系统公益普法团等,发挥其专业优势,以多种形式深入院校开展全员普法学法。



  二是“系统化”。


  着力培育专业法治教育教师队伍,为法治教育教师定制专门的课程并提供定期培训,包括学习最新的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方式方法等,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复杂的法律概念,成为学生学习法律和获得法律帮助的有效渠道。


  三是“精准化”。


  研发精品法治教育课程,重点围绕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开发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材内容,如在中学阶段深入探讨法律责任与道德伦理,并加入真实案例分析,以生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迈”计划的阶段成果

  “迈”计划实施第一年已涵盖深圳市11所技工院校,完成师资培训课程4场共16个课时,参加培训的法治教育教师有126人次。



  2024年9月,经过培训的宝山技工学校法治教师为学生开讲“法治第一课”,“迈”计划正式走入校园,至今已有五所技工院校的8名法治教育教师和2名普法讲师团讲师完成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民法典:社会的生活指南针》《防治学生欺凌共建和谐校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系列:重新认识成长的重要意义之我们与金钱的关系》等,近2000名师生参与。




“迈”计划的工作展望

  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是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环。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普法办将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持续与深圳教育、人力资源、民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保障机制,不断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形成多方教育合力。



  接下来3—5年,“迈”计划将不断深化“法律进校园”工作,以提升技工院校师生法治素养为切入口,持续加大优质普法资源供给力度,加强“法治讲师”队伍建设,开展分层分类分众精准普法,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在迈入社会前,扣好时代新人的第一颗“法治纽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来源:“深圳普法”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瀚罡

审核:路双英

中国普法
“中国普法”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法治特色、清新表达为宗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真实性、原创性、互动性、服务性相统一,最大限度地传播和增加法治“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