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顾了1995年作者应邀与英国计算机保护学会交流的经历。作者在交流中所作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报告已在其会刊《计算机复活》上分两期完整刊出。本文还介绍了作者参观伦敦科学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
1995年夏,英国计算机学会主席,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的Roger Johnson教授来华,在他访问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时,我去参加了座谈。Johnson教授很想了解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情况,由我临时讲了一些。他听后提出要邀请我去英国做一次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专题报告。于是我在1996年5月,趁着去欧洲参加IFIP TC5工作会议的机会,顺道到英国做了报告(报告会的通知如图1所示)。那次报告会的主办单位是英国计算机学会下属的英国计算机保护学会(Computer Conservation Society)以及英国国立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下属的伦敦科学博物馆,因而我就有了同英国计算机保护学会进行交流,以及参观保存了很多英国计算机珍贵文物的伦敦科学博物馆的机会。
图1 计算机保护学会的报告会通知
那天的报告会参加者坐满了伦敦大学里的一个大阶梯教室,大多数是年长者。报告会由计算机保护学会会长Brian Oakley主持,Oakley曾是英国著名的第五代计算机Alvey计划的主持人1。
报告会后,我同英国计算机保护学会的会长(见图2)和几位负责人见面并交谈,了解到该学会的一些情况。在英国成立这个计算机保护学会的目的有三条:
图2 会长Oakley 向作者赠送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徽艺术挂件
1.推动历史性计算机的保存,确认现有计算机中将来有可能需要留存者;
在这个学会下设有若干个工作组,内容都涉及对特定计算机的修复以及对早期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研究。像Elliott 803和401,以及Pegasus之类的早期计算机都有专门的工作组;对于一些像KDF9之类的主要计算机产品也有人专门写文章作详细介绍和进行回忆。该学会特别鼓励年轻人参加,以此来进行技术的传承。
计算机保护学会有会刊Computer Resurrection(见图3)。他们把我的报告也分两期详尽地刊登在会刊上。
图3 计算机保护学会会刊
报告会后的次日,他们专门邀我去参观伦敦科学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伦敦南肯辛顿区,创建于1857年,是英国国家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下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规模很大,在多层的宏大展览馆内保存和陈列着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和对现代科技研究和探索中有历史意义的实物,这些展品在馆内的几层楼内分门别类地展出,计算机技术是其重点之一。
计算机展品区设在三楼。进入这个展厅,非常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台罩在一个大玻璃房子里的巴贝奇机械计算机,在我去参观时,它是一件新完成不久的展品。它是在1991年为纪念巴贝奇200周年诞辰,按巴贝奇原设计图纸制造出来的实物。陪同人员说,为完成这项工作,共筹集了三十万英镑。展出的这套设备是完全按照巴贝奇留下的原设计图纸制造的,有很多巴贝奇当时已制成的零部件也都装在这套机器中,他们在制造时还发现了原图纸中的一些错误并加以改正。博物馆工作人员专门邀我进入玻璃房子里面去细看,并摇动机器上大大的把柄进行表演。很遗憾,参观时我的照相机的闪光灯正好没有电了,未能留下照片,在这里我只能从网上下载一张照片来代替(见图4)。
图4 巴贝奇机械计算机
展览馆里还展出了一台完整的能加电工作的Pagasus电子管计算机,它的体积很大,配置齐全,放在一个单独房间里。它有两排大机柜,附有5单位纸带输入机、打印机等老式的输入输出设备,机器里还用到了镍延迟线。这台机器能每周开机表演一天。我去的那天不是开机日,他们特地让我进机房里去看了。我问他们,电子管坏了怎么办,他们说还存有很多备用的电子管。
在展览厅的展品中,有很多是在计算机发展史中出现过的最古老的重要发明的物品原件,例如,有英国在1950年设计制造的Pilot ACE通用计算机,在这台机器里使用了水银延迟线;有在伯贝克学院研制出来的一个小小的磁鼓试验模型;还有威廉斯管存储器、镍延迟线等。其他像1953年做的计算机的磁芯板、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快的晶体管计算机)的只读存储器,计算机早期的磁盘等,都是这里展出的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计算机部件的原件。1958年在我改行搞电子计算机后,开始自学电子计算机时,曾在外国杂志和书本上见到过很多稀有和奇特的计算机器件的介绍和照片,在这个展览馆里终于一件件地见到了实物了。
展览馆里还有古老的穿孔卡片机,以及一些特别的模拟计算机。例如,有一台制作于1949年的模拟机,它竟然是一台可以用液体来模拟货币流的经济计算机。馆内计算机的展品太多,我只能走马看花,没法细看,更来不及仔细记录。
总之,在二十八年前那次去英国时,通过与英国计算机保护学会负责人的交谈,以及对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参观,让我看到了保守的英国人对计算机历史文物重视和保护的认真态度,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英国人在这方面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脚注:
1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有人提出第五代计算机新概念,随后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也纷纷立项研究,当年曾盛极一时,但到八十年代末都纷纷下马了。
孙强南
1931年生于上海市。1953年自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有线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738厂筹备组。参加过我国首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试制;参加和主持过103机等六种主流计算机的研制、生产;主持设计由738厂与北京大学联合设计的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获奖人中名列第一。
关于CCF BC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