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刘振奎 杨学良 王丽莉
天水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作为首要任务,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先后出台《天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天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编印《天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文科卷和理科卷,共175份,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学院专业课程全覆盖。目前,学校获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天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甘肃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示范课程4门、教学名师4名、教学团队4个、建设研究项目3项。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1个、示范专业14个、示范课程86门、建设研究项目20项、示范学院4个、示范课堂8项、示范讲义9项,培育教学名师42名、教学团队47个、教学能手7名,课堂覆盖学生1.51万人。学校坚持把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三个融合”实现“三全育人”。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相融合。学校利用学生入学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等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关键节点,采取启发式、研究性、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和元素。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校突出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和注重实践操作的第二课堂,对课程思政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全面监控和质量评价。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针对不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将课程思政与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相融合。学校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天水雕漆等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大学生秦腔艺术团等35个学生社团,借助中华经典润乡土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开设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类第二课堂,用中华文化之美点燃课程思政之光。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主力军”、专业课程建设“主战场”、专业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形成了院院有特色、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2020年以来,教师获全国和全省教学创新大赛、青教赛等各类奖项34项。“打造第二课堂‘品牌实践’,赋能思政教育‘持久亲和力’”等教学成果获202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2022年,3项成果获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构建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入体系。原创旋鼓舞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金奖、甘肃省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连续5届主办和参加“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惟吾羲皇》获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国际展演二等奖。学校培养了一批在陇东南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教育教学骨干,社会评价良好。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在甘肃特别是陇东南区域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建章为基,全力构建“课程思政+师范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全面谋划课程思政创新格局。学校先后制定出台《天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天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通识类、专业类、实践类、特色类四大类课程群为基础,做到“一课一思政”“一院一品牌”,创新师范类专业思政育人模式。融入为本,着力锻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三全育人体系,大力拓宽课程思政创新路径。学校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耦合5个体系连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提升课程思政高度,建立学生中心与第二课堂思政制度融合体系;拓展课程思政广度,构建学习体验与第二课堂思政实践融合体系;挖掘课程思政深度,形成学习效果与第二课堂思政质量融合体系;加大课程思政力度,完善学习过程与第二课堂思政评价融合体系;融入课程思政温度,创建学习情怀与第二课堂思政育人融合体系。赛训为要,聚力构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创新质量。学校提出9个维度支撑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以科教融汇为基础,强化科学思维;以产教融合为支点,提升职业素养;以科普活动为抓手,培养科学精神;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增强协作精神;以创新创业为平台,开拓创新思维;以学团活动为主线,塑造理想人格;以志愿服务为途径,增强社会责任感;以非遗传承为任务,提高人文素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https://xcb.tsnu.edu.cn/info/1003/1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