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羊蝎子的苏东坡---尹伟达苏轼文化访谈(第2期)

文摘   2024-09-20 23:23   辽宁  
第391期

人们景仰苏轼,不仅因为他的诗文书法,还因为他人生的超然。都说“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那苏东坡为何能快乐?为何越贬越偏远却越活越快乐?因为他的超然。苏轼被贬惠州,他住在破庙里,他买不起羊肉,只能买羊脊骨,但他吃的津津有味还甚觉有补。苏轼烤羊蝎子,不仅是发明了一道菜,而是从中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超然。苏轼的超然,是既能拿得起,又能想得开,还能放得下的超然;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生存的理由、都能找到快乐的理由的超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

《鞍山故事》会客厅推出《尹伟达苏轼文化访谈录》,受到普遍欢迎。上一期《景行东坡》,对东坡文化做了生动的概括。今天,再次邀请尹伟达先生和海默女士,谈谈《烤羊蝎子的苏东坡》。



尹伟达是原鞍山市文联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苏轼文化研究会顾问。他读遍苏轼书籍,走遍苏轼足迹,在鞍山及全国多地讲课,传播苏轼文化,成为很有影响的苏轼文化学者,被誉为“鞍山的苏东坡”。

海默: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呢,说一说和东坡有关的一个美食,烤羊蝎子。说烤羊蝎子啊,现在满大街都是店,可说起吃它的鼻祖,那应该是苏东坡。今天我们又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伟达老师。伟达老师,说到苏东坡和羊蝎子,那应该是他第二次被贬,贬到惠州是吧,他当时就住在惠州的嘉佑寺是吧?

尹伟达:对啊,烤羊蝎子这个事儿,就发生在嘉佑寺。嘉佑寺在惠州的东坡小学里。六年前,我去惠州,我穿过一片老城区,那片老城区很陈旧的,我边走边想,我就想在这片的这个街道上,一定有苏轼的足迹。我就沿着这个苏轼的足迹,找到了东坡小学。我很感谢那个门卫,他让我走进校园。正午时光,孩子们都放学了,校园里空空荡荡。那校园里有两栋平房,上边儿写着东坡屋,这两个平房就是当年的嘉佑寺。苏轼贬惠州的时候呢,就住在这里。

海默:应该说建国初期吧,很多学校都是由寺庙改的。

尹伟达:对啊。后来呢,那个学校扩建,然后,在边儿盖了一个楼,嘉佑寺就变成了一个空房子,被这个广告牌围挡着。我把手机伸进去,拍出里边空空荡荡。当时吧,我就觉得,我往里边看,我似乎看到一个老人,正坐在火盆儿旁,他拿着一根骨头,专心致志在那火盆儿上烤。我看清了,那是羊脊骨,是煮过的羊脊骨。然后他一边儿烤,一边儿往上撒点儿酒,又撒点儿盐,然后他心无旁骛。我就感觉那炭火映出他专注的眼神儿。然后他就拿起一把小刀,把这个骨缝儿里边儿的那点肉,一点一点给剔下来,放到嘴里慢慢地嚼,嚼的津津有味儿。然后他又拿起酒,抿了一口。然后就把这个羊蝎子的另一面又继续放在这个火盆儿上烤。就这样儿,他一边烤,一边吃,一边抿,直到太阳西斜。有几条狗围在他的身边,他偶尔呢,会扔一根他啃过的骨头,他啃得太干净了,那些狗看见了都不是很开心。

海默:嗯,伟达老师您说的真是非常的沉浸。我在想,这是不是你穿越时空的一种想象?

尹伟达:这是想象啊,那么我当时为什么能够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呢?因为这是有底稿的,是苏轼在给他弟弟苏辙的信中所描述的,我只是在我的想象中呢,把他信里的描述来加以复原。

海默:我这么想啊,现在很多人呢,之所以吃羊蝎子,他是好这口是吧?在那个时候我想问,苏轼是被贬到惠州,他栖居在这个嘉佑寺,他是生活窘迫吃羊蝎子呢,还是他当时也可以吃羊肉串儿,然后他选择吃羊蝎子的?

尹伟达:是啊,我们都觉得肯定是羊肉好吃,但是当时的苏轼呢,他不敢买,他也买不起啊。他在信里边儿说,他说这个惠州市场每天杀一只羊,但他是贬官,他不敢跟那些权贵去抢羊肉,他也买不起羊肉。然后他就偷偷儿的去跟那个卖羊肉的说,你就把那个羊脊骨留给我。前些年我也买过羊骨头,我觉得特别的便宜,有时候呢,就是都不要钱,可以送给你。我想苏轼的年代呀,可能也没几个钱。如果那个老板要知道他是大文豪苏东坡……

海默:也不能要他钱了,是吧?

尹伟达:对,即使这样儿呢,他也不敢天天买啊,他只能是隔几天买一回,然后,那信里还说甚感有补。

海默:不过你刚才说因为他是贬官,所以他没买。还有是说他没有钱。说苏东坡没钱,有人信吗?因为我们知道他以前当过礼部尚书是吧,礼部那个时候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三品官是吧,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文化部、宗教事务部,好几个部,大部委合到一起,他是尚书,那就是说他是部长是吧。那后来呢,他又当过杭州的太守、颍州的太守、扬州的太守,现在叫市长,对吧,那他怎么会没钱呢?

尹伟达:的确,这事儿吧,就是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官会没有钱啊!但他是真没钱。我们都知道杭州西湖啊,那是苏轼修建的,杭州西湖的工程款是三万四千块,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万。那么我就想,苏轼这些年当官,他还没有钱,没有积蓄,那么他肯定是没贪过,没拿回扣,肯定也没敢回扣。

海默:没拿回扣,现在应该是被评为廉洁的典范。

尹伟达:苏轼一生,我们去了解他一生,他总是缺钱。尤其被贬的时候,不论是在黄州、惠州、儋州,他总是没有钱。但是你会感觉到,就是苏轼呢,他从来没研究怎么去弄钱啊,他苏轼是从来没为钱活着。

海默:上一次讲到《超然台记》是吧?大概意思呢,就是说人不能为物活着,更不能掉钱眼儿里是吧?我记得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尹伟达:对啊,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就是游于物外,或者说叫超然物外。苏轼呢,他的确是很穷,他买不起羊肉,他就住在那个庙里。那时候嘉佑寺他有过描写,那个地方是很偏僻,也很荒凉。但苏轼他不牢骚,不悲观,更不颓废。他是快乐的。他心无旁骛地烤着羊脊骨,他津津有味地吃个羊脊骨里那一点点肉,但他很快乐,他还有点儿洋洋得意,他说他吃出了蟹鳌的味道,然后他还说,苏辙你吃食堂,你肯定吃不到这种味道。这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这就是当过三品大员,当过杭州市长的苏东坡。我记得就是在那个房子前,我想象里边的这个情境,我觉得我是要流泪了,这是一种流泪的笑。那一刻我知道,苏轼为什么能那么专心又那么快乐,那么心无旁骛的去烤羊蝎子,那是他的超然。

海默:哎呀,说到这,我真的是非常地感同身受啊,当时落泪了,因为您那么喜欢苏东坡,所以说你能够理解他当时的那种心情。伟达老师,我这么理解,苏东坡的超然,他的这种超然并不是一种超脱红尘,或是超凡脱俗,而应该是非常有烟火气的一种超然。

尹伟达:对啊,就像我上一节说过,我说他是充满烟火味的佛教徒。在苏轼的身上,他既是那么有学养,又有那么高的志向,然后呢,又受了那么多的苦,但是他身上始终是充满着烟火的味道。就是在那个嘉佑寺,那是一个破庙,在那里边儿,他还辟出一个书房,起名叫“思无邪”,叫“思无邪斋”。我理解当时苏轼的思无邪,就是不悲观、不牢骚、不颓废。那时候的苏轼还挺爱睡懒觉呢,然后他对庙里的人说,他说:“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那时候,在这个庙外还有荔枝树,他就住在荔枝树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默:这句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尹伟达:这个时候你还能想到杨贵妃吧,杨贵妃吃荔枝多费劲呢,有的说从四川,也有的说是从广东,有的是从重庆,然后快马,一匹一匹快马,那苏轼想,你看你吃那个荔枝多费劲啊!我就住在树下,我想吃多少吃多少,我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而且呢,虽然说我是贬在岭南,但是我就想当岭南人,我就不走了。这就是苏轼的超然。对于苏轼来说,我感觉啊,你记住这句话,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找到生存的理由,他都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这就是苏轼的超然。

海默:苏轼呢,是在嘉佑寺写了一篇文章,叫《松风亭记》。

尹伟达:这篇文章也很著名的,古人写进《古文观止》。

海默:他当时呢,就是要从这个嘉佑寺到松风亭去,走得腰酸背痛,就想休息一下。结果一看,松风亭还在那个挺高的地方。哎呀,他就想说,我为什么一定爬到那么高,然后我再休息,我为什么不现在就休息啊!然后呢,他想到这一下子轻松了,就好像是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尹伟达:对啊,这个呢,就是苏轼的,既想得开,又放不下,他不执拗,他既能拿得起,又能想得开,还能放得下,这才是苏轼的超然。

海默:前天我们还说啊,苏轼修了很多西湖是吧,有这个杭州的西湖,苏堤啊,三潭印月。还有惠州的西湖啊,那修西湖的事儿跟我们说一说。

尹伟达:对苏轼呢,就是为了这个惠州,虽然他是贬官,但是当时的太守有什么事儿啊,都挺愿意跟商量。然后苏轼呢,也就实地作一番考察,他就想,应该把这几个湖连起来,然后修成一个西湖,(图十五 惠州西湖)这样儿的话,这个水面就扩大了,然后水质呢也会更好,这个水也能够更好的流动。他觉得在一个城市里边儿,一定要有一个湖,所以我们说,苏轼到处有西湖吗!还有颍州西湖。

海默:他被贬到惠州有几年呢?

尹伟达:他在惠州呆了三年呢。然后修西湖需要钱呢,苏轼就是动员他的家人捐款,那他呢,又没有钱,他就把皇帝赐给他的一个犀牛的腰带,那是个很珍贵的一个腰带,而且是皇帝亲手赐给他的,他就把这个腰带给捐出来了,然后他捐出来那个腰带的钱,就修了一个大堤。所以说在惠州呢,也管那个大堤叫苏堤。然后他在这个惠州吧,他还教农民唱歌儿,跟农民在一块儿很快乐啊。他看这个农民插秧很累,他就发明了秧马。然后他在惠州,离广州也很近嘛,广州正闹瘟疫,他就到这个广州去做了一番考察,帮广州修了自来水。所说自来水是什么,就这事我去了,就是在广州的那个白云山,就是他考察之后,他就觉得广州之所以有瘟疫,是因为水不好,广州打的那个井里边的水都被污染了。他感觉哪的水好呢?就是白云山,广州的白云山。另外呢,他经过考察呢,他就觉得可以用那个竹筒,然后把广州的这个白云山上这个水,你现在到白云山去,那上边儿的水还特别好,特别纯净呢。然后把这水就引到山下,引到山下,又分成五个管道,然后分别引到这个广州市区的各个地方,这就是宋朝的时候广州的第一个自来水。所以我说,虽然他被贬,但是他逍遥不遁世,无官图有为。

海默:这是心系社稷啊!而且呢,一心的为民造福啊!对啊,那刚刚呢,我们说他被贬到这个惠州,然后住在嘉佑寺,现在那个地方变成东坡小学啦,你上那看到孩子们了吧?

尹伟达:那时候是中午吧,就是他们那个地方的学校中午都放学,孩子都是回家的,所以我说我去校园里边空空荡荡。但是我还是遇到了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可能是中午道远,就没回家。然后我就跟那几个孩子聊天,我就问他们,我说你们喜欢苏轼的哪首诗啊?那个男孩儿就说“大江东去”,那个女孩儿就说“明月几时有”。我就看到那孩子的脸上啊,那种纯真啊!我就感觉在这些孩子的脸上,或者是在他们的心里,一定有苏轼的一种传承。那个校园的边儿上,还有一个苏东坡的雕塑,苏东坡就望着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校。

海默:我觉得苏轼真的是,不知道在生前啊,他能不能想到900多年后啊,他曾经住过的这个地方会变成东坡小学啊?

尹伟达:对呀,所以说我感觉这个东坡小学真的很有意义呀,它就是一种传承啊!我就想啊,假如苏轼在天有灵,他看到这个嘉佑寺已经变成东坡小学了,他看到那么多稚气的孩子在那儿背他的诗词,你说他是不是会泪流满面?

海默:好,那我们希望呢,今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伟达老师跟我们说他对苏东坡的感受,苏东坡超然旷达的人生。

尹伟达:关于苏轼呢,可以说的东西就是挺多的,以后我们慢慢的谈,这里边儿不仅有故事,然后更有哲理啊,它会让我们的人生受益,谢谢!



编   辑:大    志

             葛    文

             苏炳瑞

             任铁成

             董兴琛

             符少奇

             韩晓光

总策划:苏    欧

            王裕民

             韩明义

             刘天宇

总编辑:润    慧





鞍山故事
讲述鞍山人自己的故事,弘扬正能量,记录鞍山历史,传递鞍山的人文精神,传播鞍山最美的景、最真的情、最好的人、最感人的故事,让鞍山故事走向全国、传遍世界!让鞍山故事与时代同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