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月2日讯(记者 陆鹏鹏)“紫光灯一照,消费者的天塌了,原来我们用的都是毒洗发水?”社交媒体上某测评博主如此说道,评论区内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近年来,伪科学测评背后套路重重,不少自媒体以测评的名义制造焦虑博眼球,更有一些品牌企图通过抹黑同行的方式来营销自家产品。蓝鲸新闻记者发现,近期社交媒体出现不少测评洗发水的博主,他们以荧光剂有毒为由纷纷进行荧光剂含量测评。视频中,测评博主们先是采购了市面上常见的大牌洗发水,然后拿着荧光剂检测笔或者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检测后,众多大牌洗发水出现了荧光反应。
对此博主们纷纷表示:“谁能想到这么多洗发水里有荧光剂?你用的可能是毒洗发水!紫光一开,消费者的天塌了!”视频配文中还不断暗示,荧光剂一级致癌物,长期使用等于自杀!这些垃圾洗发水千万别用了!在博主们的“科普测评”下,不少消费者出现恐慌情绪,甚至有人在评论区跟风诋毁那些出现荧光反应的洗发水。蓝鲸记者统计发现,各类测评博主的视频中累计出现超过20多种洗发水,其中包括海飞丝、清扬、欧莱雅、沙宣、飘柔、多芬、力士、拉芳、浅香、资生堂等,但凡市面上有的知名品牌几乎都被买去做了“实验”,得到的结果无一例外均出现了荧光反应。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市面上的洗发水都含有害物质无法使用?这种测评方式是否科学?此类测评背后有着怎样的套路?记者了解到,荧光剂又称荧光增白剂,根据国家标准 GB/T6687-2006《染料名词术语》,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荧光染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激发出蓝、紫光,与基质上的黄光互补而具有增白效果。通俗地讲,荧光增白剂就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作用,使白色或浅色物品(如香皂、洗涤剂、纺织品、塑料、纸张等)增白、增亮或增艳。从测评博主们的实验可以看到,他们使用荧光剂检测笔或者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让样本产生了荧光反应,由此认定了洗发水中含有荧光剂。对于这种测评方式,蓝鲸新闻记者咨询了多位专家和洗发水品牌方。
广东省日化商会会长余雪玲对蓝鲸记者表示,荧光反应不等于有荧光剂,简单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洗发水样本的这种测评方式并不科学。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也表示,荧光反应是物质吸收光线后发出光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荧光剂。许多物质在吸收紫外线后都可以发出可见光,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含有荧光剂。因此,仅通过紫外光照射来测试产品是否含有荧光剂是不科学的。这种测评方法忽略了其他可能产生荧光反应的物质,因此不能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标准。浅香洗发水品质部总监王猛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不能简单地通过光照测评的荧光反应来判断产品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要准确检测荧光增白剂,需要权威检测机构运用专业的仪器和严谨的方法。具体的荧光增白剂产品标准,如HG/T 4432-2012《液体荧光增白剂》、QB/T 2953-2023《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荧光增白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综上所述,荧光反应≠有荧光剂,那些在视频中出现荧光反应的大牌洗发水也并非测评博主所说的有害洗发水。记者了解到,荧光物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除了荧光剂外,一些植物提取物、矿物质和金属离子、维生素B2、水杨酸等物质在紫外光下也可能会产生荧光反应。
蓝鲸记者查询发现,此前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类似案例,只不过新闻中被提及使用荧光剂的产品为洗衣液,其中央视新闻明确表示,荧光增白剂致癌的说法无依据。另外,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也曾多次报道,日常使用的正规合格的香皂、洗衣液等洗涤用品中,所添加的荧光增白剂对人体无负面影响。消费者对荧光增白剂不必谈虎色变。在日常生活中用紫光手电检测出了荧光也不必惊慌。只要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产品,可以安心使用。既然光照测评洗发水是伪科学,为何仍有诸多博主争相发布实验视频?蓝鲸记者了解到,谣言和伪科学测评背后是利益的驱使。记者查询发现,在小红书上不少发布洗发水测评视频的博主,实际是某些品牌方的矩阵账号。他们伪装成普通消费者,在视频中用光照测评来向消费者展示,别家洗发水中含有荧光剂,而自家洗发水中没有。例如,一账号名为“沪 care you”的小红书博主,在多条视频中将一款名为OHBT的小众发水与多芬、飘柔等大牌洗发水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多芬、飘柔等出现荧光反应,而OHBT未出现。对于荧光反应博主在视频和文案中也多次提及“有毒、可怕、吓人”等字样。值得注意的是,该博主名片上关联着“OHBT销售顾问”的链接,记者顺着该链接点击进入了OHBT的官方账号,品牌方主页遍布着自家产品的链接。蓝鲸记者了解到,除了OHBT外,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品牌方用类似方式来营销自家产品。而采用这种方式的往往都是一些小众、杂牌品牌,在伪科学的测评套路下不少消费者信以为真。针对这一现象,某洗发水业内人士对蓝鲸记者表示,某些带货集团,大量用水军号,打着测评的噱头,大量生产抹黑的带货视频,制造焦虑,这些号大多出于同一间公司,伪装成普通人测评,但是拍摄手法、素材都是统一拍摄,然后再分发到大量普通人账号上。这些号都有共同特征,ip一致、新号、粉丝不多,并且数量极多,短期内发布大量视频。该人士称,这类博主顶着“测评博主”的名号,用的却是简单粗暴、容易误判的不科学的测评方法,以此抹黑国际和国内的一线品牌,表面上是为消费者筛选产品,实际上是为了推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归根结底,如果用了这些杂牌产品,真正受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余雪玲也对蓝鲸记者表示,现在很多自媒体大量进行这种伪科学的测评,有的是制造焦虑博眼球,有的是为了销售自家产品,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测评极易误导公众,滋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相关部门应该对此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