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模型与图像生成:无引导噪声空间扩散; 使用Adapter让模型有多视角生成能力,免修改模型结构; 高分辨率自回归图像生成; 多服装虚拟穿衣
A Noise is Worth Diffusion Guidance
2024-12-05|Korea U, KAIST, Sookmyung Women’s University, HuggingFace|🔺19
http://arxiv.org/abs/2412.03895v1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412.03895
https://cvlab-kaist.github.io/NoiseRefine/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文本到图像的扩散模型(T2I)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没有指导方法的情况下,生成高质量图像的能力仍然受到限制。现有的指导技术,如无分类器指导(CFG),虽然有效,但也显著增加了计算成本。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讨是否可以在不依赖这些复杂指导方法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高质量图像生成。本文提出的NoiseRefine方法,旨在通过学习将初始随机噪声映射到无指导噪声空间,从而消除对指导的需求。
研究方法与创新
NoiseRefine方法的核心在于其创新的噪声优化策略。通过分析扩散模型中的噪声特性,作者们发现低频成分在去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来说,NoiseRefine通过一个单独的神经网络学习将标准高斯噪声映射到“无指导噪声”空间。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图像生成的质量,还在计算效率上表现出色。
噪声映射学习:通过多步骤得分蒸馏(MSD)技术,NoiseRefine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有效减少反向传播的计算负担,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成质量。
低频成分的利用:研究表明,初始噪声中的小低频成分对生成过程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扩散模型在早期阶段建立图像的整体布局。
高效的训练过程:NoiseRefine的训练只需要少量的模型生成图像,极大地降低了对大规模数据集的依赖,使其在普通GPU上也能高效运行。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实验部分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NoiseRefine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使用NoiseRefine生成的图像在视觉质量和多样性上均优于仅依赖高斯噪声的生成方法。
定性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初始噪声生成的图像,发现使用NoiseRefine的图像在细节和整体结构上表现更佳。
定量评估:通过FID(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和IS(Inception Score)等指标,NoiseRefine显示出明显的性能提升,表明其在生成质量和多样性上均优于传统方法。
用户研究:在用户偏好测试中,NoiseRefine生成的图像被评估为与使用指导方法生成的图像相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更好。
结论与展望
NoiseRefine方法展示了在扩散模型中无需依赖复杂指导技术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噪声优化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并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验证其有效性。此外,NoiseRefine的设计理念为其他生成模型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MV-Adapter: Multi-view Consistent Image Generation Made Easy
2024-12-04|BUAA, VAST, SJTU|🔺12
http://arxiv.org/abs/2412.03632v1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412.03632
https://huanngzh.github.io/MV-Adapter-Page/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多视角图像生成领域,现有的方法通常需要对预训练的文本到图像(T2I)模型进行侵入式修改,并且需要全面微调,这导致了高昂的计算成本和图像质量的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适配器解决方案——MV-Adapter,旨在克服这些挑战。通过引入适配器机制,研究者们能够在不改变原有网络结构和特征空间的情况下,提高T2I模型的多视角生成能力。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计算资源的需求,还保留了预训练模型中的先验知识,从而减轻了过拟合的风险。
研究方法与创新
MV-Adapter通过更新少量参数,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训练方式,避免了传统方法的高计算成本。其核心创新包括:
重复自注意力层:MV-Adapter复制了原有模型的自注意力层,创建新的多视角注意力层和图像交叉注意力层,确保新层能够充分继承预训练模型的强大先验知识。
并行架构设计:与传统的串行方式不同,MV-Adapter采用并行架构,使得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层能够同时处理输入,从而有效利用图像先验,提升生成质量。
统一条件编码器:该编码器整合了相机参数和几何信息,增强了模型在3D生成和纹理生成中的适用性。通过这种方式,MV-Adapter能够在多种条件下生成一致的多视角图像。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在实验中,MV-Adapter在多个模型和条件下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MV-Adapter在768分辨率下的多视角生成表现优异,能够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超越现有的最先进技术。具体实验设计包括:
相机引导的多视角生成:通过与社区模型的对比,MV-Adapter展示了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成质量。 几何引导的生成:评估了MV-Adapter在纹理生成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其在生成质量和一致性方面均优于其他方法。
结论与展望
MV-Adapter不仅为多视角图像生成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还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其灵活的设计使得它能够与各种T2I模型兼容,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进一步优化适配器结构,以支持更复杂的生成任务和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生成。
Infinity: Scaling Bitwise AutoRegressive Modeling for High-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2024-12-05|ByteDance|🔺9
http://arxiv.org/abs/2412.04431v1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412.04431
https://github.com/FoundationVision/Infinity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视觉生成领域,尤其是高分辨率图像合成中,研究者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s)依赖离散的图像标记(token)进行生成,然而,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的语言指令和细节重建时常常表现不佳。随着生成任务的复杂性增加,现有模型在图像质量和生成速度上均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提出一种新的生成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提出的Infinity模型,基于比特视觉自回归建模(Bitwise Visual AutoRegressive Modeling),通过无限词汇分类器(Infinite-Vocabulary Classifier)和比特自我校正机制(Bitwise Self-Correction),显著提升了图像生成的质量与速度。Infinity不仅在生成能力上超越了传统模型,还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设立了新的记录,为高分辨率图像生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与创新
Infinity模型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比特建模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创新点:
比特视觉标记器(Bitwise Visual Tokenizer):将传统的离散标记替换为比特标记,允许模型以更高的精度进行特征重建。通过扩展词汇量至264,Infinity能够生成质量超越以往离散标记模型的图像,且在内存消耗上更为高效。
无限词汇分类器(Infinite-Vocabulary Classifier):采用并行的二进制分类器,而非传统的多类别分类器。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提高了模型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避免了因量化误差导致的细节损失。
比特自我校正机制(Bitwise Self-Correction):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引入随机翻转比特的策略,Infinity能够在生成阶段自我校正,显著减少了因教师强制训练带来的训练-测试不一致性问题,从而提升了生成图像的质量。
扩展模型规模与词汇:在模型训练中,Infinity展示了随着词汇量和模型规模的增加,生成能力的显著提升。这种扩展不仅提高了生成的细节和质量,还在推理速度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Infinity模型的实验设计充分考虑了多种场景和基准测试。通过与现有顶尖模型(如SD3-Medium和SDXL)进行对比,Infinity在多个指标上均表现优异:
在GenEval基准上,Infinity的得分从0.62提升至0.73,显示出其在文本到图像生成中的优越性。 在图像奖励基准中,Infinity的得分从0.87提升至0.96,进一步证明了其生成图像的质量。 生成速度方面,Infinity能够在0.8秒内生成1024×1024的高质量图像,速度上比SD3-Medium快2.6倍,确立了其在文本到图像生成领域的领先地位。
结论与展望
Infinity模型的提出不仅为高分辨率图像生成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在生成质量、速度和细节捕捉能力上的突破,展示了比特建模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nfinity有望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展现其能力,包括视频生成和动态场景重建等领域。
总的来说,Infinity通过其创新的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为视觉生成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AnyDressing: Customizable Multi-Garment Virtual Dressing via Latent Diffusion Models
2024-12-05|ByteDance, THU|🔺8
http://arxiv.org/abs/2412.04146v1
https://huggingface.co/papers/2412.04146
https://crayon-shinchan.github.io/AnyDressing/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图像生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基于潜在扩散模型(LDMs)的技术,虚拟试衣(Virtual Dressing)任务逐渐受到关注。这项任务旨在生成穿着特定服装的人物图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和时尚设计领域。然而,现有方法在处理多种服装组合时,往往面临服装细节保留不足和文本提示一致性差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多服装虚拟试衣方法——AnyDressing,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方法与创新
AnyDressing的核心在于其双网络架构:GarmentsNet和DressingNet。GarmentsNet利用一项名为“服装特征提取器”的模块,能够并行提取多种服装的细节特征。这一设计有效避免了服装混淆问题,同时提高了网络的效率。DressingNet则通过自适应的Dressing-Attention机制和实例级服装定位学习策略,确保每种服装特征能够准确融入到相应的图像区域中。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生成图像的质量,还增强了文本与图像的一致性。
在技术创新方面,AnyDressing引入了服装增强纹理学习策略,旨在提升合成图像中服装细节的表现。这一策略通过引入感知损失和高频损失,确保生成的图像在细节上与真实服装保持一致,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在实验设计中,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定量与定性评估指标,包括文本一致性、纹理一致性和整体生成质量。实验结果表明,AnyDressing在单服装和多服装的生成任务中均显著优于现有的基准方法。在多服装虚拟试衣的场景中,AnyDressing不仅提高了服装的细节保留能力,还有效减少了背景污染和服装混淆现象。
通过用户研究,参与者对AnyDressing生成的图像在纹理一致性、文本提示对齐和整体质量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进一步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AnyDressing方法在多服装虚拟试衣领域中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其双网络架构和创新的学习策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展望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AnyDressing与其他控制插件无缝集成,以提升生成图像的多样性和可控性。同时,针对更复杂场景的适应性和实时性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