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劳模工匠以“匠心”促“创新”

文摘   2025-01-02 18:31   黑龙江  



如何打通种植技术壁垒,切实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收?如何加速农业创新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农业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如何带动周边困难种植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2024年,北大荒集团组织开展了“匠心助企 技兴龙江”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通过企业按需“点单”、工会精准“匹配”、劳模工匠“送技”,搭平台、建队伍、育人才,帮助基层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让“工助振兴”奏响乡村致富曲。
以“匠心”促“创新”,方能擦亮共富底色。连日来,在引龙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壤检测室,杜朝霞正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并根据化验结果制定施肥比例,为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号脉开方”。

引龙河农场杜朝霞正在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隋影 摄

近两年,随着大豆种植规模的扩大,大豆重茬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为解决大豆重茬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影响,杜朝霞根据土壤化验结果深度挖掘土壤潜力,通过减施化肥及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用量等综合技术措施,使大豆百粒重增加1.1克、蛋白提高1.2%,亩增产46.9公斤,增效178.22元。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杜朝霞深知一项科研成果只有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才称得上是真成果、实技术。因此,她始终坚守新技术传播推广的前沿阵地,在科技示范带应用推广大豆钼酸铵技术、大豆田喷施化控剂等31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种植面积达23.49万亩,亩增效40~70元。
在红卫农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优质高效产粮高,智慧农业引领好;节本增效办法妙,李岩功劳少不了!”让大家交口称赞的李岩,已在农业一线工作了25年。他始终以做种植户的“贴心人”和农业科技的“引路人”为目标,参与农场智慧农业从概念到实施、改进、推广应用的全过程,为探索智慧农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卫农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探讨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厉远 摄

2024年,由李岩牵头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智能驾驶收割机上安装了超声波测量和桥式传感器承重装置,并应用新的控制算法开发出了便捷、准确的测产方式。同时,农场智慧农业平台还根据实时测产数据自动生成产量分布图,帮助种植户提高对产量空间变异状况和地块整体产量水平的掌握,真正实现种植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在李岩的带领下,红卫农场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已实现了播种育秧自动化、整地插秧无人化、田间管理数字化和秋收整地智能化,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农业模式,为种植户亩节约成本50元左右,亩增产3%~5%。
目前,越来越多的劳模工匠在现代农业中脱颖而出,他们变身“兴农人”,成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领头羊”,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云山农场劳模工匠张晶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发明家”。为有效提升农机适地化、适农化水平,让农机具“服水土”“接地气”,张晶带领工作室成员帮助种植户王云斌对播种机进行改装,以适应1.1米大垄栽培模式,为今年春耕生产做足准备。

云山农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晶检修播种机。雷春祥 摄

“据这两年的观察,旱田1.1米大垄相比1.3米大垄种植具有缩垄增行、保苗株数、抗旱耐涝、增加单位土地产出率等优势。今年,我们计划实行1.1米大垄栽培模式,现在趁着冬闲提早改装一下农机,等开春农忙时就省事了。”张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农业增效、粮食增产、种植户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持续赋能企业发展,云山农场“张晶创新工作室”还发挥创业创新和劳模辐射引导作用,围绕生产经营、农业技术、农机改装等方面联手开展技术攻关,并加大科技创新示范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用实际行动诠释“土专家”的“匠心”“匠技”和奉献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劳模工匠的一句点拨,成为种植户排忧解难的“金钥匙”;劳模工匠的一个思路,成为种植户前进的“风向标”;劳模工匠的一次指导,成为种植户发展的“助推器”。北大荒集团劳模工匠将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堵点和管理难点,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创新创造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李珊

平面编辑:迟慧

统筹:张永刚

监制:刘晓雨

识别二维码浏览

北大荒日报

精彩链接



微观北大荒
传递北大荒信息、展示北大荒形象、提升服务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