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李子柒突然放大招,我们都低估了她的高明!

情感   2024-11-15 12:21   中国  
点击关注遇见番茄,置顶公众号
回复“午安”,送你一张特别推送,祝午安


来源:李月亮
ID:bymooneye
文章开始前,拜托大家一件事:最近微信公众号一直在改版,如果您没有“星标”我们,就很容易错过每天的文章推送,次数多了,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不让我们走散,真诚地希望粉丝朋友们“星标”我们的公众号,操作很简单:

第一步:找到公众号【遇见番茄】,点击图片所示三个小点点,会出现右边所示;第二步:选择“设为星标”,这样就好啦 

消失1217天的李子柒,回来了!


这可能是昨天和今天最火的消息。


再次露面,李子柒整了个大活儿:做漆器。



她昨天发的两条14分钟的视频,一天之内全网播放量破了5亿。


虽然网红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六个月。


但李子柒停更三年多,归来仍是顶流。


人们对她的热情和喜爱,竟然也只增不减。


热搜不到20分钟就爆了。


国内粉丝在弹幕里刷起了漫天的“欢迎回来”。


外网一小时内留言过万,粉丝数突破2000万。


媒体也纷纷评论:“再次被李子柒美学震撼。”



其实人们想念和赞美的,不只是李子柒。


更是她传达的一种美。


一种我们发自内心地爱着、又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

8年前。


一条《兰州牛肉面》的视频,让李子柒一夜成名。


视频里,她一身素净的白衣,利落地切菜,熟练地捣料,从容地拉面。



画面素雅,平静,又很有美感。


没有喧嚣吵闹,只有风掠过树叶的声音。


这一碗牛肉面,这个年轻“老师傅”,吸引了很多人。


随后,李子柒又慢慢推出了更多视频。


都是人间烟火,但也都诗意从容。


她站在田间,下地插秧、割草、收菜。



她蹲在灶前,蒸煮炸煎。



她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美学。


摘花、穿花,给奶奶漂亮地簪戴。



春暖时,就山间漫步,怒马鲜衣。



她自己砍竹子,做沙发。


自己锯木头,搭秋千。



她把葡萄皮做成颜料。


晕染成一条绝美的紫罗裙。



当我们在忙碌喧嚣、一团乱麻的日子里焦头烂额


她所展示的生活,像一股清流。


瞬间舒缓了我们的焦躁。



她从来都不着急。


就那么耐心地种下一颗种子,安心地等它长成豌豆、萝卜、葡萄。


然后摘下那些果实,做饭酿酒。


她和奶奶,伴着她们的狗,她们的院子,她们的花花草草,安静生活。


缓慢,宁静,美好,从容。



你看着她镜头下的万物生长,听着她厨房里的煮锅沸腾。


就会忽然觉得,原来生活可以不那么复杂的。


心就慢慢平静了下来。


所以很多人都说,李子柒的视频特别治愈。


有人说,李子柒拍的是乡村生活。


其实不是。


根本上,她拍的是自然,是劳作,是中国人朴素的生活之道。


是春华秋实、夏耕冬藏、日升月落、暮雪晨霜。


是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加诸自然之上,凭汗水和时间换来的一个个结果。



她的镜头,展示了乡野美好的另一面。


不是落后、原始、鸡零狗碎。


而是宁静、悠长、耕耘收获。



她难得地拍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慷慨。


一花一谷,一酒一凳,都是自然给勤劳者的馈赠。


她让人们看到:


原来凭原始的智慧、传统的手艺,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把生活过得如画如诗。


李子柒的火,不只在国内。


她在全球的粉丝,数量超过1亿。


在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她是订阅最多的中文频道,曾两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几年前甚至有人戏称:


“李子柒一个人,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10个孔子学院。”


可见她的文化影响力有多大。



世界各地有很多博主,都曾模仿过李子柒。


比如柬埔寨有一个工作室。


专门拍摄当地的原始生活。


女主角穿着传统服饰,坐船去河岸,挖出木薯、慢慢切开,然后用椰奶煮着吃。



这样的视频,一开始也有很多人围观。


但慢慢就消失了,甚至被油管封禁。


因为为了流量,他们会在内容上造假。


用夸张的标题和封面,吸引点击,或者让儿童出镜博关注。


越南也有一个“高仿”李子柒。


她高度复刻李子柒的构图、运镜、叙事节奏。


甚至连奶奶和狗都要原样搬来。


但在发布了31个视频后,她停更了,因为关注度始终不够理想。


而断更三年多的李子柒,反而在油管上多了500万粉丝。


铁粉遍布全世界。


“她是我最喜欢的博主,一个厨师、园丁、艺术家。


我希望可以有英文字幕。


我想听懂她在说啥。”


“她仿佛活了一千年。

一个这么年轻的人怎么会拥有这么多技能啊?”


“很多人模仿她,但从未有人超越她!她是乡村内容的首创者和女王。


我很想念你,希望你一切安好。我们这些粉丝会一直等你回来,想你。

从菲律宾发来的爱。”



“3年了…我想念你的视频。希望你知道是你的视频把我从抑郁中拯救了过来,疫情期间这是唯一能让我睡着的方式。


谢谢你,我们想念你。希望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你的神奇艺术。”



“我14岁的时候开始看你的视频…现在我21岁了…


虽然我不会说中文,但很喜欢你的视频,谢谢你。


这是一段很美好又有点苦涩的记忆。我们想你,李子柒。”



你看,全世界的粉丝哪怕没有字幕,也爱看她。


而且大家都认为,李子柒是独此一份,没有“代餐”。


为啥?


除了她独特的想法和对美的感受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她真的很用心地在做好这件事。


拍乡村的博主,大有人在。


可只有她,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拍一颗棉花、一片茶叶、一粒盐的诞生。



只有她,做一缸酱油,是从黄豆下土发芽拍起。



她镜头下的一蔬一饭,不只是一个漂漂亮亮的结果。


而是从播种,到长成,再到被做成热腾腾的美味、端上饭桌,都有迹可循。



李子柒拍过一个“一物一生”系列。


菌菇、芋头、小麦……20多种作物,每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背后都是小半年的积累。


四季交替,日出日落。


那些生命一丝一毫地生长,她一日一日地记录。



她几乎每个系列都是这样漫长。


一棵番茄长得很慢很慢。


而她就那么平静地等着它发芽,开花,结果。


印度媒体评价说,李子柒的视频有一种“冥想”的意味。


“从砍柴、爬树、摘果子在内的所有动作,都是一种治愈式的平静。”


《洛杉矶书评》甚至刊登文章专程感谢她。


“我们要感谢她,让我们度过了那些我们只想得到安慰的日子。”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


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小姑娘,为全世界的都市人,打造了一个世外的角落,和片刻的宁静。


她的“柒式生活”传遍了全世界,也治愈着全世界。


真的很棒。


‍‍

全球影响力大起来后,李子柒开始侧重去拍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次复出,她花半年时间做的漆器,就是我们重要的一项非遗。


中国的漆,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从一只小小的漆碗,到今天的航天涂料,意义非凡。


《山海经》里把漆树写为“柒木”。


李子柒觉得,这是特别的缘分。


所以她选择做漆器。



虽然天然大漆历史悠久、工艺成熟。


可真的要动手做好,非常难。


光说采料时的危险和难度,就不是开玩笑的。


“百里千刀一斤漆。”


然后是漫长的制漆、设计、制胎、漆工、装饰、清光、抛光……


据说,一件再简单的漆器,也需要七十二道工序。



再是过敏的难题。


据说几个月里,李子柒和她的助手,身上就没好过。


痒了抓,抓了破,破了长好,一痒又挠伤了。



她还特意向非遗传承人尹利萍拜师,学了雕漆隐花。


在漆上雕花、贴箔,再覆盖一层透明漆。



乍看之下,只有一片黑。


开灯之后,隐花瞬间亮相,艳惊四座。



她把这只“紫气东来”,作为复出之作。


让大家看到,李子柒还是那个李子柒。


还是从前那个一针一线刺蜀绣的李子柒。



那个一刀一笔刻活字印刷的李子柒。



那个用旧床板复刻曲水流觞的李子柒。



李子柒向人们展现的,早已不只是中国乡村之美,更是中国文化之美。


无数外国友人,都因为她的视频,被中国的传统文化震撼。


“她把那些被人遗忘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和智慧,重新介绍给了世界。”



能像她这样,拍出乡村的美好、重现老祖宗的智慧,需要沉下心来,十二分地去投入。


李子柒的“神话”,靠的不是魔法,而是一种近乎笨拙的纯粹。


是凭着这样的纯粹,她才把中国的千般美好,介绍给了世界。


李子柒还有一点,我很喜欢——


即便在大红大紫的时刻,她也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她不张扬,不炫耀,不热衷浮躁的名利。



除了不得已的纷争,她一直都尽量躲在世俗之外。


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给人们展示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理想的世界。


那是陶渊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也是梭罗“托身森林、不染声色”的瓦尔登湖。


是藏着中国人5000年智慧的传统文化。



这些需要慢慢来的美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我们,在这个物质世界的裹挟下,难以达成的。


而李子柒仿佛真的活成了这样。


物质上清心寡欲,内心中安静富足。


我们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且,她不止治愈了都市中的人们。


还将中国积淀已久的文化和精神,传出了国门。


真的该感谢她,拍出了我们心中的田园乌托邦。


拍出了我们勤劳智慧的大美中国。


这个顶流,她值得。


点亮【赞】+【在看】,愿李子柒越来越好。


— END —
推 荐 阅 读
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活得清醒》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配图源自网络。






遇见番茄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