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故里,卓尼洮砚乡,处甘南之胜境,枕洮水之粼波,实乃洮砚发祥之圣地,亦为人文荟萃之厚壤。其地群山巍峨,山峦叠嶂似巨龙蜿蜒,翠峰如簇,峻岭插天,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洮水悠悠,恰似一条玉带穿梭其间,水波潋滟,闪耀着璀璨阳光,仿若金芒璀璨之绸缎,润泽着这片神奇土地,赋予万物生机。此地历史源远流长,如悠悠长河奔腾不息;藏汉文化交相辉映,似繁星满天熠熠生辉。
洮砚之历史,可追溯至唐时。柳公权《论砚》曾言:“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彼时洮砚已崭露头角,声名渐显。至宋,洮砚成为宫廷贡品,备受苏、黄、米等文豪雅士钟爱,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洮河石砚贵如何,端州歙州无此色”之句,尽显洮砚之珍稀。明清之际,洮砚制作与贸易盛极一时,洮州、卓尼之地,能工巧匠云集,作坊鳞次栉比,洮砚作为文化瑰宝,代代传承,闪耀于历史长河。
洮砚之材,产于喇嘛崖底,质地非凡,乃天赐奇珍,价值连城。其色如翠玉,绿润欲滴,观之赏心悦目;纹理细腻,若罗縠之轻软,抚之温润柔和;质地紧密,颗粒细微,墨汁点滴不渗,发墨如油,兼具滑而拒墨之巧,涩而不滞笔之妙,堪称砚中极品,举世无双,令文人墨客为之倾心。
洮砚之乡,能工巧匠辈出,技艺卓绝,匠心独运。李七十六儿、李随录、王世彦、赵信合、李茂棣、包述吉、张建材等,皆为一代大师,生于斯乡,长于斯地,精于斯艺。他们以刀为笔,化顽石为神奇瑰宝,赋予洮砚灵动之魂。苗存喜、刘文林、刘爱军于兰州传艺,为洮砚技艺传承倾心尽力,以精湛之技为洮砚注入生命活力。赵成德,岷州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货郎之身蜕变成为非遗传承人,为洮砚宣传不遗余力,功不可没。李江平,作为洮砚制作技艺传人,佳作频出,其作品气势恢宏,独具魅力,尽显洮砚雕刻之奇妙。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纪念 5•12 汶川地震砚》,被中央档案馆永久珍藏,《井冈山会师砚》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收藏,其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卢锁忠、王玉明、马万荣、李海平、卢宏伟、洪绪龙、乔信合、卢保胜等诸匠,亦各怀绝技,传承有序,于国家文化传承之青史留下光辉之名。
洮砚雕刻之艺,精妙绝伦。工匠们审视石料之形态,顺势雕琢,浮雕、透雕、浅浮雕、线雕、圆雕等诸法,运用娴熟自如,各展其独特之妙。浮雕之像,栩栩如生,似欲跃然石上;透雕之工,精巧绝伦,宛如玲珑剔透之美玉。所雕之花鸟,灵秀雅致;人物,传神逼真;山川,壮丽磅礴,皆呼之欲出,仿若赋予生命。
今之洮砚乡,荣誉加身。一九九五年,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二〇〇八年,洮砚制作工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〇一四年,“中国洮砚之乡”之美誉当之无愧。此地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共鸣交响。洮砚文化,如旭日之升,似江河之流,传承千古,于华夏文化苍穹闪耀璀璨光芒,于新时代征程续写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文化画卷增添绚丽多彩之笔触。
2024年11月17日写于兰州
作者简介:
李江平,男,汉族,1986年5月出生于“中国洮砚之乡”的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为藏域李砚的第六代传人。结业于西北师大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高研班,函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砚、印、书、画都有涉猎,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奖项80余次,被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博物馆、院校及非遗中心收藏30多件。申请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出版《唐诗系列洮砚百品》专著1部。现为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兼评委,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国家级职业技能裁判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艺术家,全国青年非遗扶持计划首批入选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甘肃省第六届文代会代表,甘肃省技能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陇原青年英才,甘肃省工艺美术品价格鉴定评估库专家,甘肃省传统工艺美术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兰州大学书法所助力研究员,兰州文理学院行业导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洮砚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兰州市领军人才,卓尼、临洮、临潭县洮砚协会顾问,享受陇原人才绿卡和政府人才津贴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