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6日)
“营商环境看黄石”
新闻发布会
在黄石日报智慧融媒新闻发布厅举行
新闻发布会上
黄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丁春香
介绍今年以来黄石市
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情况
今年以来,黄石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聚焦省“五大行动”,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加安心的生产经营环境,为此主要做出了5个方面工作。
一、落实政策体系强基行动,全力建成常态长效机制。一是积极探索重点领域改革,对标世行评价标准,在市场竞争、公共事业服务、劳动就业等领域先行先试,先后推出“一业一查”“一站式”加梯审批、“安薪工程”、“平台+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等100余项改革试点。二是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大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在各街道、社区等布设“一站式”政务服务自助终端162台。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等1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落地,平均压减办事时长84%、办事环节75%、申请材料50%,跑动次数80%;武汉都市圈通办事项达到1062项,数量居省内三大城市圈首位,15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60项高频事项实现异地“自助通办”。三是扎实推进惠企政策落地,在“政策计算器”上录入惠企政策2520个、拆解科技创新、金融财税等6类政策项目380余项,“线上+线下”开设惠企政策咨询兑现专窗,2024年通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兑现“小进规”、航运补贴等2亿元。
二、开展信用黄石建设行动,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水平。一是全面开展信用政府建设,全面清理市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重大合同等,修订、废止和失效153件。在政府采购启用“四方信用评价”方式,推行“只需一个承诺,免去一摞证明”。分层分级梳理“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兑现部门拖欠中小企业欠款1588万元。二是全力推动诚信企业建设。创新使用外省、上下游企业信用,建立供应链融资“上达模式”,帮助企业信用融资5000万元。帮助企业开展AEO认证辅导,重点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高级认证企业15家,数量全省第二。在市场监管、环保等多个领域实行“两书同达+协同修复”,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送达信用修复提醒函,帮助市场主体完成626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审核时限缩短50%以上。三是探索创新信用应用方式。通过“信易+”“磁湖分”等拓展一批信用应用场景,比如磁湖分停车惠民活动,累计发放停车抵扣券约4.8万张,价值合计23.12万元;探索“信易+基层治理&商圈互融”试点,新打造了城区大智路、大冶上冯路2条诚信示范街,8家商户获“黄石市个人信用分推广示范点”授牌。
三、实施市场化改革示范行动,坚持落实惠企纾困举措。一是全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落实工商业分时电价机制、中介超市、稳岗返还、应急转贷等降本政策,累计降低企业准入、物流、融资等成本超20亿元,其中创新推出电子保函,一经使用就为288家投标单位提供电子保函(保单)替代投标保证金服务,开函费率降至4‰(千分之四)。二是创新优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一业一证”拓展至27个行业、累计办件5164件,上线“烧烤店”“火锅/串串店”等特色办证服务。探索推行食品领域“无感续证”,通过短信提醒、上门帮办等方式,为263户小微商户成功续证。三是优化要素保障,通过“人社敲门服务”为285家重点企业招工5.95万人,创新开展城市圈“共享用工”,保障闻泰科技等重点企业经营生产。推广实施“301”线上快贷,为民营企业发放贷款1.44万笔、20.58亿元。构建智能化、便利化网上税费服务,“征纳互动中心”精准推送涉税提醒175万次、智能互动15万次。
四、推进法治化建设升级行动,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一是探索建立破产“预重整”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法院主办、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以破产“预重整”清理企业债务7.61亿元,其中盘活资产0.68亿元、释放土地房屋面积4.58万平方米、安置职工597人。二是开展“千名干警进千企”,全市政法机关通过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行政执法专项监督等工作,收集整改企业意见建议237条,有效治理了柔性执法不够、行政审批不及时、消极执行等问题。三是优化维权服务,与湖北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武汉商事仲裁调解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诉调对接,36家调解组织入驻市县法院开展服务,成功调解撤案7000余件。
五、推动开放水平提升行动,持续构建内畅外联格局。一是坚持提升通关质效,实现进出口报关、报检等跨境业务全流程“单一窗口”办理,跨境电商“9610”出口业务日处理包裹能力达10万件,6家跨境电商已验放出口清单1425万单、货值13.9万元。二是大力提升开放枢纽能级,我市成功培育1家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黑色金属材料)、6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医药化工、有色金属材料、制冷压缩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轻工鞋业)。新港三期工程4个通用泊位、富池作业区综合码头4个泊位竣工验收,黄颡口砂石集并中心6个泊位码头平台完成交工验收。4家对外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入驻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累计服务企业566家、1.13万笔业务。三是持续助力企业发展,组织49家重点企业参加汉诺威工业展、法兰克福消费展等125场国际展会,助力企业新增出口订单29亿元、增速达10%。深入推动RCEP惠企服务“绿色通道”,推动“内河运费扣减”举措落地,累计为企业申报扣减费用213.33万元、节约税款1.61万元;完成出口原产地签证7056批次、4.67亿美元,帮助企业享惠5126万元。
下一步,黄石将持续对标企业需求,对标群众期待,在政策落实、纾困解难、要素保障、信用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做出黄石贡献。
会上
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
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法院的执行和破产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两大难题,黄石法院积极构建“执破融合”改革,什么是“执破融合”,总体成效如何?
首先是资源融合,实现专业力量一体化。打通专业、团队、数据壁垒,组建“执破融合”工作专班,打造既善执行、又懂破产的专业化队伍,推动破产审查向前挺进、执行成效向后延展,同时强化立审执跨部门案件、法院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从人员融合到部门协作,从法院内部协同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递进式发展。
其次是制度融合,实现执行破产一体化。完善执破衔接机制,设立“执破融合”一站式窗口,针对执转破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推动破产审查端口前移,实行案件分流,通过联动查控、资产网拍及时处置财产,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综合挽救与清理工作机制,促进企业成本“能降尽降”、破产审判“能快尽快”、涉案债权“能偿尽偿”、困境企业“能救尽救”,有效破解“执行不能”。陷入资不抵债困境的大冶石开工艺公司,通过“执破融合”机制化解执行案件30余件,涉案标的额1.2亿余元,实现涅槃重生。
最后是服务融合,实现监督管理一体化。完善资金管理、履职监督、便企措施和“府院联动”专项考核,设立专项援助基金并实行全流程管理,加强对破产管理人闭环式监督,为“标星”企业“量身定制”优质服务,全面实行破产债权收费“100”,对法院内部职能部门和府院联动成员单位进行双循环考核,有效保障“执破融合”顺利推进。
大冶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江义:去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考核中,大冶市在全省97个县市区排名第7位,企业端评价进入第一方阵,这是市场主体对大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在抓改革,降成本、提效能、优服务,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新政务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先后推行“五办”改革、建设用地“批供合一”、“一路一证”综合许可、不动产交易办税实时在线服务、政务服务数字地图等,上线“冶好办”平台,实现办事环节减少77%、申请材料减少53%、跑动次数减少84%、办理时限减少85%,审批效率提升80%以上。
二是建强要素保障链条,降低要素获取成本。聚焦经营主体在运营中的融资、用工、用地等问题,出台税收减免、金融信贷等个体工商户培育十大举措;通过“政采贷”“银税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发放企业贷款61.18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2300万元,担保费率降至0.91%以下;积极推行工业用地分割改革,解决抵押融资额度低,已累计为15家企业办理工业用地分割、合并登记,办理抵押融资金额达7.25亿元;落实稳岗政策补贴698.29万元,组织开展招聘活动118场,为企业招引人才提供实实在在的硬支撑;推进政府采购跨区域评审改革,实现评审专家资源跨地区共享共用,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
三是提升政策惠企实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聚焦政务诚信建设,大冶对企业作出的承诺、出台的政策坚决兑现,今年进一步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范围,已为316家企业兑现专精特新、进规进限、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等奖补资金2915万元。同时,持续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大工业用电价格同比降低0.042元/千瓦时,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均价同比降低0.031元/千瓦时,供水、供电、供气报装实行建设用地红线外“零收费”。
下一步,大冶市将积极对标上级要求、对标先进地区,以高度的自觉和硬核的作为,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落地见效,力争更多改革闯出大冶经验。
阳新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邢君: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持续发力,坚持“小切口”推动“大变化”,主要做法是“三抓三促”。
一是抓数字政务,促简政放权。以基础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为载体,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效能。一是“一次办”。实现15个重点主题事项高效办成,推进惠企政策、人才服务等8类增值化服务“一网发布、一网查询、一站办理”。二是“一窗办”。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吸引全国各地40多家单位前来学习借鉴。三是代帮办。推出政务服务品牌“小阳帮办”,主动为办事群众提供远程视频帮办、云客服“一对一”帮办代办等延伸服务,为企业跑手续5.5万件,得到广泛好评。四是“跨域办”。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735项法人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实现“材料互认、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免费寄递、就近取证”。
二是抓惠企减负,促降本增效。坚持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聚焦企业需求,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一是降成本。对工业企业实行“零收费”、免收企业间不动产转移(非住宅类)登记费等,今年来,我县已累计拨付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各项惠企政策资金1.02亿元,惠及企业932家。二是助融资。探索并推广“信易贷”改革,帮助企业成功融资85.64亿元;持续推广应用“政采贷”,截至目前共发放“政采贷”253笔,融资金额10.37亿元。
三是抓生命周期,促项目建设。瞄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常态化提供“项目保姆式”服务。一是用地应保尽保。实现“六证同发”,助力工业项目早拿地、早审批、早开工,今年工业标准地供应822.78亩(8宗),盘活闲置土地656亩,完成首宗“国有+集体”建设用地组合供应,及时解决企业用地需求。二是图纸应审速审。实施图纸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管理,缩小审查范围,降低审查费用,压减50%审批时限,做到即来即办。三是项目应批快批。通过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提供重大项目“指挥部+工作专班”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创新推出一个部门、一件事、一个窗口、一支队伍“四个一”审批服务模式,推动项目审批速度提高30%。
黄石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帮顺:一是以新机制,为开放注入新动力。市商务局认真履行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指挥部办公室职责,聚焦拓宽开放通道、做大开放平台、引育开放主体等工作重点,制定黄石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建立了包括定期调度、跟踪督导、绩效考核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闭环落实机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呼之欲出。今年1-11月份,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549.3亿元,总额排全省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4008万美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外贸开口企业新增45家,同比增长12.5%。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完成17.74亿元,同比增长1.9倍。我市外向型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以扩平台,为开放增添新活力。从1993年国务院批准黄石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以来,我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境粮食制定监管场地、中国黄石跨境电商综试区、黄石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和湖北自贸区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等开放平台。除此之外,我市现有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6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省级加工贸易产业园和4个外综服中心,这些开放载体为全市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打造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的独特优势。同时,抢抓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双区叠加”的优势,强化“空港联动”,高标准建设异地城市货站,积极推进带电货物上航、保税航材跨关区驳运等新业态。自今年5月正式开通9610业务以来,我市跨境电商月出口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最大单日突破2500万元。
三是以优环境,为开放焕发新魅力。发挥口岸联检单位的整体联动作用,深入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先后推出“两步申报、先放后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全程通关无纸化”“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等举措;持续推进港口码头作业自动化、通关流程电子化和外贸物流可视化水平;简化跨境电商转关手续,开辟RCEP惠企服务“绿色通道”。我市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时间逐年压缩30%—40%,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同时,积极开展“千企百展抓订单拓市场”行动,今年组织49家重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会125场,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海抢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东向开放桥头堡的目标,以开放的胸襟,以合作的胸怀,以优质的服务,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黄石奋力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贡献商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