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开烤鱼店的她,写下近20万字散文

民生   2024-08-27 16:17   重庆  

认准唯一孔洋芋广场店!主办单位:  巫山县峡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今年暑假,陈嗣红带领青年学生一起探寻巫山烤鱼文化。受访者供图

“快来尝尝我研制的脆李话梅和脆李酸梅汤,这个天吃了生津开胃、解热祛暑。”8月26日午后,烈日当头、热浪滚滚,巫山县城原乡烤鱼店内,陈嗣红抓起一把脆李话梅,端来一壶脆李酸梅汤让记者品尝。

61岁的她有着多重身份:既是这家烤鱼店的店主,也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还是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重庆烤鱼技艺(巫山烤鱼)的传承人。

摆过地摊、开过作坊、教过学徒、热爱写作,二十多年来,陈嗣红除了围绕“一条鱼”下功夫,还写下了近20万字的散文,近年来更是依托脆李、庙党、黄金梨等巫山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研制出润梨膏、脆李话梅、庙党参糕等近10类特色食品。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1997年,我和妹妹下岗后,生活陷入困境。”陈嗣红回忆,当时,母亲李家凤鼓励姐妹俩道:“别怕,我们到夜市上卖大碗稀饭去,总能把日子过下去。”于是,姐妹二人开始张罗夜市出摊需要的用具,把各自家里的锅碗瓢盆凑到一起,妹妹负责招呼客人、自己负责厨房炒菜,开始了夜市生涯。

神女夜市就位于巫山老县城,现已淹没水底。上世纪九十年代,凭借长江黄金水道,加上各类特色菜品,巫山神女夜市吸引着大批食客。陈嗣红姐妹俩的“陈记夜市”靠着3张桌子,主打巫山烤鱼和家常小炒,也渐渐小有名气。

“母亲曾是供销合作社饮食店的师傅,炒得一手好菜,很多厨艺就是她给我启蒙的。”陈嗣红告诉记者,除了母亲的传授,她自己也经常找来菜谱资料研究,并向一些老巫山人学习当地特色菜品,后来还拜师重庆市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张正雄门下,一心钻研厨艺。

除了传承传统菜品技艺,对菜品进行改良创新,也是陈嗣红的一大爱好。

“我那个时候对菜品的探索几近痴迷,一次在梦中得到如何烹饪腊肉的灵感,醒来立马拿笔记下,晚上一出摊就按梦中方法如法炮制。”她告诉记者,这道菜先将腊肉煮熟切片,两次汆水去油后,在盘下垫满香椿,如果香椿不当季,以香菜代之亦可,再把腊肉一片片摆在椿芽上,淋上巫山特有的酸辣麻甜香复合调料,最后烧热油炸葱花浇在其上即成。这道菜一经推出,迅速走红神女夜市,成为“陈记夜市”的招牌菜。

6年的夜市生涯,让陈嗣红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让“陈记夜市”成为当地餐饮行业的一块招牌。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风,终于停了,雨也停了,再大的狂风暴雨也有风停雨住的时候,苦难,是成功者的箴言……让每一次的苦难都成为成功的上阶,夜市继续,生活继续,像《我的阿勒泰》中老奶奶说的:“再颠箥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书中自有传承义,书中更有创新法”

整洁的长发、中式的穿搭,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陈嗣红与其说是一个生意人,毋宁说她更像一个读书人。是的,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而且就在过去近20年间,写下了近20万字的散文。

“神女夜市街中,清一色的女老板掌勺,食材在锅里随她们熟练又轻盈的颠炒上下翻飞,火苗蹿出奇妙的花朵。食客猜拳行令,谈古说今,从街头到街尾座无虚席。酣畅淋漓,逍遥自在的老巫山市井生活,如一首烟火交响曲,在古城的夜晚通宵达旦地上演……”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庆烤鱼技艺(巫山烤鱼)成品。 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摊都有食客喊出来的‘诨名’。从街头的‘老妈子’,到街尾的‘刘饺子’,无一不有自己吸引顾客的绝活。往里走是‘炕洋芋’和‘光头’,老板因洋芋炕得二面焦黄而成为招牌,‘光头’的油焖蹄花是至今老巫山人都还会念叨的舌尖记忆……”

以上两段,是陈嗣红散文《“水下五十米”的夜市》中,追忆神女夜市的两个片段。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是她就算忙于讨生活的岁月中,都不曾放弃的爱好,“我的散文主要把视野投向巫山传统美食和市井生活。过去很多年,阅读和写作对我而言都还显得比较奢侈,只能尽量每天挤出一些时间来。”

陈嗣红说,在神女夜市,每天凌晨两点,宵夜的客人陆续回家后,妹妹忙着收摊,自己这才可以回家看一个小时的书,如果稍早一些,也会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在她的阅读经历中,除了有意为之的各类菜谱、烹饪书籍,也包括各类文学作品、史书方志。

“书中既教会我传承的要义,也告诉我创新的方法。”陈嗣红以自己获得重庆老字号称号的产品巫山缘润梨膏为例介绍,各类书中记载的巫山润梨膏都是采用榨汁熬制的方式,自己结合“全果”理论,将榨汁熬制改为整果熬制,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使润梨膏的口感更佳、滋润效果更好;为使膏体在不放添加剂的情况下仍能拥有长达一年的保质期,她又汲取书中知识,延长熬制时间至48小时以上,熬制过程中尽量将水分熬干,方能保鲜。

“传承+创新+产业化”勇闯亿元规模产值路

告别淹没水底的神女夜市,“上岸”后的陈嗣红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并未停歇。除了以原乡烤鱼店作为传承巫山烤鱼和家常小炒的“大本营”,她还建起生产作坊,进行润梨膏、脆李话梅、庙党参糕等各类特色食品的创新研发。

“最近几年,我们主要围绕脆李做文章,研制了系列脆李衍生食品。”陈嗣红告诉记者,创新研发的过程既充满不确定性、又带给自己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她新近研发的脆李酸梅汤,就是误打误撞衍生而来。

在制作脆李话梅的过程中,需先后加入乌梅、山楂、陈皮等食材,辅以冰糖熬制。这样一来,脆李话梅制成后,就会剩下许多果酱和糖浆,弃之尤为可惜。“我们发现用这些果酱和糖浆熬制脆李酸梅汤,不仅味道更酸爽,更加纯正自然,还带有一点脆李香味,比传统酸梅汤更受欢迎。”陈嗣红说。

立足巫山、取材巫山,更想走出巫山。近几年来,陈嗣红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2023年,她旗下农副产品公司生产的巫山缘润梨膏获得第七批重庆老字号称号,目前已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一年可卖出2万瓶左右。其余脆李话梅、庙党参糕、橘红果酱等近10类特色食品,也相继进入前期产品研究和试吃品推出阶段。随着郑渝高铁通车,去年,她还把“巫山陈嗣红烤鱼”店开到了河南郑州市区。

“我们规划了四条产品线,正与巫山振兴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洽谈,双方计划通过合作,走出一条亿元规模产值的产业化之路。”陈嗣红说,按照计划,双方将合作共建6000平方米厂区,形成润梨膏、泡菜腌菜、脆李系列、预制烤鱼四条生产线,达产后不仅将助力传统特色美食和非遗技艺产品形成亿元产值规模,也将让这些特产更好走出巫山,来到全国消费者身边。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何维

主编:周立

来源:

|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唯巫山
巫山资讯,生活记录,艺术的呈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展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