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企业发展与改革”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近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在京召开“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研讨会。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有关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农业强国战略与大食物观”“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与生物科技产业”及“未来食品产业实践”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顺应食物消费结构新变化,对贯彻落实稳产保供提出的新要求。此次研讨会广泛汇集了各位专家与企业家代表的意见看法,进一步探讨发展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家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意义,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研讨会主要观点如下。
一、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
(一)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大农业观紧密契合我国新时期国家多元发展目标,要求将农业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要求完善农业内部的平衡,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食物观要求改变依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实现食物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可持续食物供给系统的不断巩固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消费为出发点,以营养健康的食物需求为导向,引导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全方位拓展食物资源可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为农业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二)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大农业观将与农业全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视为整体性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生产,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农机制造与销售,以及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并涉及新兴的生态、文旅、康养产业等领域;大食物观突破了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提倡科学合理膳食,倡导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营养化,鼓励从更多渠道获取热量和蛋白,要求不仅要关注粮食生产,还要关注动物性食物和营养性食物生产。从而,进一步促进饮食结构升级,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从粮食、食物到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转变,是我国立足于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的理念创新。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一方面可以拓展多样化的食物获取渠道和热量、蛋白获取方式,构建可持续、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需遵循人民群众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保障以果蔬肉蛋奶等为代表的日常所需食物稳定安全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食物组成和饮食结构,通过发展多元化的食物生产方式,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确保国家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五个明显”的目标,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目前过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兼顾长远利益,未来的食物供给体系必须向绿色转型。应采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资源,为人民群众持续提供优质营养的食物。
与会专家表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的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增强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韧性,进一步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二、生物技术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一)提升国家粮食安全,须向科技要答案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推进农产品生产创新升级,生物技术可通过应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来生产有用物质或提供相关服务,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可筛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可探索研发“人工合成淀粉”“人造蛋白”等新型替代性食物;通过细胞培养等技术生产人造肉、人造奶等新型食品;以及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新型食品添加剂或功能性食品等。生物技术的运用进一步促进食品工业的迭代升级,缓解传统养殖业引起的环境压力,为解决全球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二)生物技术夯实粮食根基,促进产能提升
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抗逆等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性,保障粮食安全。一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生物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和基因克隆等技术,优化和改良农作物,使其适应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化,进一步培育出高产、抗病、抗虫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显著增强,农药使用量减少,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品保障。二是优化农业资源。通过生物技术优化农作物的根系结构,农作物具有更好的深根性,从而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在提高农作物生长率的同时,有效减少农业水资源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智慧发展。一方面,生物技术促进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开发,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与会专家称,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在农业生产中将得到日益深入和广泛的应用,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生物合成、生物育种等生物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助力新一轮粮食产能的提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三、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未来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广阔思路
(一)引领未来食品产业发展新方向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危机、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人民群众对食物的供给安全和营养健康更为关注。未来食品指利用现代科技对食品进行创新和改造后,能够满足人类对食品安全、营养、口感等方面需求的食品。基于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未来食品产业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并将变革传统食品工业的制造模式,实现食品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与会企业家认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与未来食品产业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并逐渐成为引领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引导下,未来食品产业将更加注重食品的来源和加工方式的可持续性。例如,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生物发酵,生产高附加值的食品原料和调味品;通过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发展垂直农业和城市农业,解决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问题等。二是未来食品将在食物的营养和健康上持续发力。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功能性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将成为市场热点。未来食品产业将顺应这一趋势,同时兼顾根据自身的健康需求、口味偏好和生活习惯等个性化定制食品的功能。
(二)新机遇推动生物科技、生物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为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是生态环保理念。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消除传统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形成良性的食品产业链。这既符合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要求,又推动未来食品产业在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再生循环经济上发力。二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未来食品行业关注食品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智能算法等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未来食品产业提高食品生产速度、降低成本、生产更加安全健康的产品。三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将进一步推动食品行业发展,使食品加工更加精确化。未来食品产业将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使食品生产更加灵活高效。
与会企业家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环保的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未来食品产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于食品研发、生产、检验、分析、质控等各个环节的要求,以及对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等优良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的需要将促进生物技术在食品产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推动生物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未来食品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未来食品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开发未来食品是人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我国未来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仍面临着来自不同层面的挑战。
一是技术和成果转化层面。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开发中展现出较大潜力和较强优势,尽管我国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与世界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例如,在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这些高度复杂和相对前沿的技术领域,仍需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在原创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方面,尚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生物技术从科技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中,需要诸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从而顺利完成转化过程。在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缺失、市场衔接机制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领域的成果转化。
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一方面,支持未来食品创新发展的政策及相应补贴较少,相关产品审批流程较慢,且缺乏在生物技术下游为未来食品创造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例如,未来食品创新发展所需的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涉及到法律和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敏感话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未来食品在研发合法、技术合规、生产安全的条件下创新发展。
三是产业链层面。在未来食品领域,全产业链互动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我国从先进技术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的环节相对薄弱,缺乏一批世界范围内未来食品产业领域的领先企业,难以在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推动整个未来食品产业向世界头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全产业链互动程度低,缺乏高附加值环节和多学科、技术的交叉作用,导致产品成本高、利润低,不利于在把握好品质的同时降低价格,阻碍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需求度。
四是人才层面。未来食品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来自包括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学、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等不同专业的人才,既包括技术型人才,也包括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从产品研发到战略决策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相关人才培养还未成体系,仍面临重理论、轻实践,校企供与求脱轨,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等问题。与会专家建议,应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多方长期共同培养,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未来食品创新发展之中,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顺应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对粮食安全和食品保障方面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同时,应进一步准确把握其实现的实践逻辑,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与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等方式,推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作用的实现。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必须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适应新发展阶段收入增长、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升级、消费多样化的新趋势,满足营养健康食物的有效供给,让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
二是要树立大资源观、大市场观。树立大资源观,需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世界范围内资源趋紧的国际背景,进一步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从战略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相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果蔬肉蛋奶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要加快构建国家食物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进一步集中资源,建立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促进果蔬肉蛋奶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的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体系。同时,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力度,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以应对多元化的食物来源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新挑战。另一方面,继续强化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的农产品储备调控和应急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国家食物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建立高效协同的可持续农业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要在全部国土资源内统筹农业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污染治理,促进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优化、均衡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产量、优化结构、增强能力、引导消费”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五是要建设安全、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业食品供应链。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实施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守好用好国内资源,掌握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全球农业食品供应链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加强农业食品贸易投资、国际物流运输要道、港口码头等关键节点的风险防控和安全管理。
与会专家表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应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在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建设中的平台优势,深度参与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治理。通过构建安全可控、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促进国际农业食品供应链建设,守住我国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6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欢迎订阅